七曜日

七曜”,在古代所使用此合稱,也比較廣泛,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大獵賦並序》中就有寫道:“文章森乎七曜兮,製作參乎兩儀,括眾妙而為師。”《晉書·卷十一·志第一》中為:“然則三皇邁德,七曜順軌,日月無簿蝕之變,星辰靡錯亂之妖。”在國外,“七曜”也是相當出名的,很多地域以“七曜”代表一個星期的七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曜日
  • 晉書:然則三皇邁德
  • 李白:大獵賦並序
  • 稱呼由來北歐神話
名詞解釋,稱呼由來,七曜簡介,西方的七曜,禮拜由來,星期,

名詞解釋

對一星期七天的一種稱呼。
在歐洲一些國家的語言中,一星期中的各天並不是按數字順序,而是有著特定的名字,是以“七曜”來分別命名的。其中,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

稱呼由來

在不同地區,由於宗教信仰的不同,一星期的開始時間並不完全一致。埃及人的一星期是從土曜日開始的,猶太教以日曜日開始,而伊斯蘭教則把金曜日排在首位。
例如,英語中星期日即日曜日(Sunday,sun-day),星期一(Monday,moon-day之略);星期二至星期六也分別是以北歐神話中的火星神、水星神、木星神、金星神和土星神來命名的。
在我國,起初也是以七曜命名一星期中的各天,到清末才逐漸為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所代替。

七曜簡介

“七曜”就是日、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七星。馮承鈞曾說:“考吾國之數字,以三五之用為多,如三綱五常、三光五行之類是也。七數為用較少,惟西域之人常用之,如七死、七生、七難、七寶、七音是也。頗疑此七曜之說,來自西方。”七曜之說是中國古已有之,還是來自西方,這尚需進一步考證。但這裡作者提供兩個取自《後漢書》和《晉書》的例證,如《後漢書》卷八十二上《方術列傳》第七:“十臣以頑駑,器非其疇,尸祿負乘,夕惕若厲。願乞骸骨,更授夷吾,上以光七曜之明,下以厭率土之望,庶令微臣塞咎免悔。”又如《晉書》卷二十二:“煌煌七曜,重明交暢。我有嘉賓,是應是貺。邦政既圖,接以大饗。人之好我,式遵德讓。”

西方的七曜

七曜之說是外來的,還是中國古已有之,雖然難以下定論,但利用七曜來紀日的方法倒確是從西方傳入的。據伯希和、沙畹考證,以七曜紀日的方法是在八世紀通過摩尼教傳入中國的。759年,北天竺沙門不空譯有《文殊師利菩薩及諸仙所說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在此經中即有七曜日的名稱,這些名稱均為康居語之音譯,它們是:密或蜜 — Mir(日曜日)、莫 — Maq(月曜日)、雲漢 — Wnqan(火曜日)、咥 — Tir(水曜日)、溫沒斯 — Wrmzt(木曜日)、那頡 — Naqit(金曜日)、雞緩 — Kewan(土曜日)。764年,不空的弟子楊景風在為《吉凶時日善惡宿曜經作注時,就七曜日有如下說明:“夫七曜者,所為日月五星下直人間,一日一易,七日周而復始,其所用各各於事有宜者,不宜者,請細詳用之。忽不記得,但當問胡及波斯並五天竺人總知。尼乾子、末摩尼以蜜日持齋,亦事此日為大日,此等事持不忘,故今列諸國人呼七曜如後。”
到了明朝,馬歡再一次提到西方七日一次禮拜的宗教活動。馬歡在明永樂、宣德年間,以通事的身份隨鄭和使西洋。回國後著有《瀛涯勝覽》(大約刊於1416年)一書。在該書的《古里國即西洋大國也》篇里,有這樣一段記載:“王有大頭目二人,掌管國事,俱是回回人。國人大率皆奉回回教門,禮拜寺有二三十所,七日一次禮拜,至日舉家齋沐,諸事不乾。”
馬歡隨鄭和下西洋到過不少阿拉伯國家,書中對阿拉伯人的風俗描述很多,且多次提到他們的宗教活動,如該書《祖法兒國》篇:“如遇禮拜日,上半日市絕交易。長幼男子皆沐了,即將薔薇露或沉香油搽其面,才穿齊整新衣。又以小土爐燒沉檀俺八兒香,立於其上,薰其衣體,才往禮拜寺。”又如《阿丹國》篇:“國王之扮,頭帶金冠,身穿黃袍,腰系寶妝金帶。至禮拜日去寺禮拜,換細白番布纏頭,上加金錦之頂,身服白袍,坐車列隊而行。”在這兩例中,均見有“禮拜日”一詞,但其詞的結構還不十分固定,它尚具“禮拜之日”的意味。

禮拜由來

到了19世紀20年代,有人將漢語中的“禮拜”一詞用作英語 week 的對應詞了,如1828年馬禮遜《廣東省土話字彙》:“WEEK ,a ,一個禮拜。”“禮拜”原為動詞,指宗教徒向所信奉的神行禮(上述《瀛涯勝覽》中的“禮拜日”里的“禮拜”仍為此義)。由於基督教、伊斯蘭教是一星期做一次禮拜,故此詞慢慢引申用來指 week 了。

星期

“星期”原是指牛郎星織女星相會之期,現代意義的“星期”是箇舊詞新義詞。關於用來指 week 的“星期”一詞何時出現,有人作過考證。張清常說,此詞最早見於1912年2月10日的《南京臨時政府公報》,但雁寒則認為,“把七日一周制變為中國自己的‘星期’,就是在袁嘉穀主持下制定的。”制定的時間是在1909年,這雖比張說早3年,但也不是“星期”這詞的第一次出現。
其實,早在19世紀末,現代意義 的“星期”一詞就已經有了,如1889年鄒弢《益智會弁言》:“益智者何?明格致以增見識也。會者何?聚眾人以互求至理也。泰西博學家向有聚會之舉。或星期休沐,或政事餘閒。訂相會之時,定相會之地。凡明理通達者,至期均至。彼此探討,各抒己見。”又如1899年張大鏞《日本各校紀略》:“校中大講堂一(宣講倫理之處,每星期兩次),分講堂八,博物標本室一,物理化學實驗室一,手工實習場一,農事實習場一。”
“禮拜”、“星期”這兩個詞在中國產生,也只是在中國使用,沒有東傳日本。
“周” 這個詞有觀點認為是日本的發明,這實際上是不對的。早在周易就有“七日一來復”的說法,在黃帝內經更是提出“七曜周旋”的說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