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習俗(坎山七夕祭星乞巧)

七夕習俗(坎山七夕祭星乞巧)是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申報的一項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認證於2009年。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七夕習俗(坎山七夕祭星乞巧)
  • 主題詞:民俗,七夕習俗,坎山七夕祭星乞巧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漢代
  • 認證時間:2009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中國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瀕危狀況,保護措施,

簡介

七夕乞巧的節俗產生於漢代。祭星乞巧集中流傳於以蕭山為代表的吳越之地。歷代蕭山史志以及蕭山各鎮鄉的地方志都有比較詳盡的記載。歷代口耳相傳,歷久不衰。坎山一帶的“祭星乞巧”節俗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它與地區產業發展密切相關。參與主體為剛剛成年的女孩子,乞巧和賽巧結合在一起,為培育幾十萬挑花女工,滋養少男少女的心靈,這獨特的民俗文化為錘練蕭山花邊品質起到了特殊的作用。祭星乞巧、月下穿針成為蕭山民間千家萬戶不可缺少的生活內容。

歷史淵源

七夕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要素。蕭山地藏寺七夕節“祭星乞巧”的習俗有著久遠和廣泛的文獻記載,兩千多年的漫長歷史從未間斷。包括婦孺仰望雙星、姑娘們在月下穿針引線、比賽挑花等,每當農曆七月初六夜到初七,坎山鎮最熱鬧的“祭星乞巧”活動便在千年古剎地藏寺進行。著名民俗學家呂洪年在調查考證後贊道:“關於七夕節的民俗全國有很多,但只有坎山的七夕節民俗文化,傳承保留得最好。”

基本內容

“祭星乞巧”儀式在坎山鎮的17個“祭星乞巧”傳承點和一些百姓家中舉行。舉行儀式的農家在桌子上擺好6隻盤子、3隻酒盅以及香爐、酒壺、蠟燭、香和一碗清水,同時準備好煮熟的7隻餃子,這些餃子裡面放的都是剪成剪刀、針、線板、紡車等圖案的橘子皮或柳葉。
儀式開始後,家裡的女孩子點上蠟燭、香,對著蒼穹祭拜,年紀最大的女孩子還要向“牛郎織女”敬酒,祝願“牛郎織女”情深意長,乞求“織女”多多賜予心靈手巧的本領。敬酒結束後,女孩子們還要賽巧,大家穿針引線,比賽誰的動作快,快的那位就先得巧了。等到吃餃子的時候,女孩子吃到了剪成剪刀、針、線板、紡車等圖案的橘子皮或柳葉,就表示乞巧成功。整個儀式在朗朗的七夕歌謠聲中結束。

基本特徵

坎山鎮“七夕祭星乞巧”以“祭星、乞巧、賽巧”等民俗活動為核心,與蕭山花邊、地藏寺、鵲橋相會傳說等緊密相連。“祭星七巧”節俗在坎山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她與蕭山花邊工藝、與坎山飲食文化一樣廣為人知。而“祭星乞巧”活動與位於坎山的“千年地藏寺”結合,老百姓用傳統方法和純樸感情,祈求地藏王菩薩上天奏告,求玉皇大帝開恩,讓牛郎織女不再分離、永遠團圓。所以七夕時,坎山挑花織女在夜色下乞巧、賽巧;各家各戶在供桌上放滿各種時令水果,點燃香燭遙祭織女星;孩子們或躲在瓜棚下、或伏地聆聽天際美好的愛情故事等。

瀕危狀況

民俗專家表示,直到今日,七夕節仍是我國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尤其是為年輕人所喜愛,但遺憾的是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只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和民間故事廣為流傳。
挑手工花邊是七夕祭星乞巧的一個民俗,但是,這項民俗也在面臨退化的挑戰,“現在的家庭越來越小型化了,一戶家庭中女性成員也沒有以前那么多,這就造成了賽巧沒有趣味。”另外,由於工業化進一步影響百姓的生活,許多女孩對手工藝不甚重視,“很多女孩連針線活兒都不會了。”傳承人戴水珍說。

保護措施

據了解,2008年,坎山“祭星乞巧“這一民俗節日已經被命名為浙江省首批民族傳統節日保護示範基地,今年6月還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繼承和發揚這一傳統節日,一個名為“七夕文化創意園“的七夕文化創意中心也在醞釀之中。據鎮長李國梅介紹,這一創意園建成後將會用於文化交流、文化創意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修建花邊博物館,展示具有歷史價值的花邊作品等,以此推動創意產業和文化旅遊業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