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佛通戒偈

相傳過去七佛同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偈作為戒行之原則,故此偈被稱為‘七佛通戒偈’。此一說法出自天台宗《法華經玄義》卷二(上)等處。依梵文本有部律戒本所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七佛通戒偈
  • 外文名:sar-vapa^pasya^karan!am!
  • 出自:天台宗《法華經玄義》
  • 依據:《四分律》、《十誦律》
  • 屬於:布薩的儀軌部分
起源,意趣解說,

起源

相傳過去七佛同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偈作為戒行之原則,故此偈被稱為‘七佛通戒偈’。此一說法出自天台宗《法華經玄義》卷二(上)等處。依梵文本有部律戒本所載,此偈之梵文為‘梵sar-vapa^pasya^karan!am!, kus/alasyopasam!padah!sucittaparyavada^nam, etad buddhasya s/a^sa-nam!’。
然依據《四分律》、《十誦律》、《僧祇律》、《五分律》及《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四所載,過去七佛之戒偈彼此不同,並以此偈為迦葉佛所說。然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戒經》、《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中,則以此偈為釋迦牟尼佛之戒偈。
依《出曜經》卷二十五所載,此偈之義涵如下(大正4·741b)︰
‘諸惡莫作者,諸佛世尊教誡後人三乘道者,不以修惡而得至道,皆習於善自致道跡,是故說曰︰諸惡莫作也。
諸善奉行者,彼修行人普修眾善,唯自瓔珞具足眾德,見惡則避,恆修其善。所謂善者,止觀妙藥燒滅亂想,是故說曰︰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者,心為行本,招致罪根,百八重根難解之結纏裹其心,欲怒痴盛憍慢慳嫉種諸塵垢,有此病者,則心不淨,行人執志自練心意,使不亂想,如是不息,便成道根,是故說曰︰自淨其意也。
是諸佛教者,如來演教禁戒不同,戒以檢形,義以攝心,佛出世間甚不可遇,猶如優曇缽花億千萬劫時時乃有,是故如來遺戒教化,賢聖相承以至今日。禁戒不可不修,惠施不可不行,吾所成佛王三千者,皆由禁戒惠施所致也,是故說曰︰是諸佛教。’
◎附︰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三章 (摘錄)
除《銅鍱戒經》外,其餘六本,都有七佛所說波羅提木叉偈。在《長部》的〈大本經〉中,說到七佛的故事。又廣說毗婆尸佛(Vipas/yin)事,及毗婆屍說波羅提木叉三偈。漢譯的《長阿含經》〈大本經〉,僅說一偈,與‘七佛偈’中毗婆尸佛所說的相合。而《長部》〈大本經〉所說的三偈,與‘七佛偈’的毗婆尸佛、迦葉佛(Ka^s/yapa)、毗舍浮佛(Vis/vabhu^)所說偈相合。

意趣解說

依文句論證,論定七佛所說偈,是基於〈大本經〉毗婆尸佛所說偈,增廣而成,似乎是可以這么說的。然從另一觀點去看,覺得未必如此。經師結集的經典,凡說到七佛的,都出發於‘佛佛道同’的立場。〈大本經〉的結集,列述七佛的故事,意趣也是一樣的。詳說毗婆尸佛(七佛中的第一位)事,以及毗婆尸佛說波羅提木叉偈,只是舉為代表而已。毗婆尸佛說偈,其餘的六佛,在結集〈大本經〉的時代,結集者的心目中,有沒有說波羅提木叉偈?這答案是不會否定的。
例如〈大本經〉所說的三偈,作毗婆尸佛說;或如‘七佛偈’中,作為三佛所說。又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偈,〈大本經〉作毗婆尸佛說;《根有戒經》作釋迦牟尼佛說;其餘的‘戒本’,都作迦葉佛說;這到底是那一位佛說的呢?由於文義通一切佛,所以《出曜經》解說為︰‘諸佛世尊,教誡後人。(中略)賢聖相傳,以至今日。’這是作為一切佛的教誡,所以稱為‘七佛所說通戒偈’。
依佛法的意趣來說,這些偈頌──一偈、三偈,或者多偈,是被傳說為七佛所說的(佛佛道同)波羅提木叉。指定為某佛所說,本沒有必要(如上所說,傳為某佛所說,並無一定);作為某佛所說,也不外乎‘指方立向’一樣,容易為一般信眾所接受而已。七佛所說波羅提木叉偈,分別配屬七佛,是《銅鍱戒經》以外,各部‘戒經’的一致傳說,其成立是不會遲於〈大本經〉的。詳說的,如大眾部所傳的《增一阿含經》,及《摩訶僧祇律》,這本是持法者(經師)所結集的。(中略)七佛所說教誡偈,源於釋迦佛的略說教誡,來源是極為古老的!但在以學處為主的布薩說波羅提木叉中,並非‘波羅提木叉經’主體,而屬於布薩的儀軌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