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丸

丁香丸,中醫方劑名。出自《聖濟總錄》卷七十三。主治寒癖積塊。

基本介紹

  • 名稱:丁香丸
  •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三
  • 組成:丁香、沉香、附子、硇砂、陳曲末
  • 主治:寒癖積塊
組成,用法用量,主治,附方,

組成

丁香、沉香、附子(炮裂,去皮臍)、硇砂(研)各半兩,陳曲末三兩。

用法用量

上藥除硇砂、陳曲外,搗羅為末,用木瓜一枚大者,破開去瓤,入硇砂於木瓜內,甑上蒸爛;次入諸藥末,即看軟硬;次入陳曲末,看得所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茶湯或溫酒嚼下;如要疏轉,可服十丸。小兒一丸。

主治

寒癖積塊。

附方

名稱:丁香丸
組成:丁香母(生)半兩,蒼耳苗(炒)一兩,青葙子(生)、皂子仁各半兩,甜葶藶(半炒,半生)一兩,厚朴(去粗皮,薑汁炙)一兩,丹砂半兩(研,一分為儀,一分入藥)
用法:上為末,棗肉為丸,如綠豆大。丹砂為衣。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粟米飲送下,一日三次
主治:瘰癧久不愈,或已破,膿面甚者
出處:《中華醫方外科篇上》
名稱:丁香丸
組成:丁香、木香、狼毒、蜀椒(去目並閉口,妙出汗)各一兩,附子(炮裂,去皮臍)、芍藥、桔梗(炒)、乾薑(炮)各半兩、細辛(去苗葉)一兩半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炒茴香子酒送下
主治:小腸受寒,控睪上而不下,痛引少腹
出處:《中華醫方外科篇上》
名稱:丁香丸
組成:丁香、五味子、半夏(湯洗去滑七遍)、人參各半兩,甘草(炙,銼)、琥珀(研)、乾薑(炮裂)各一分,枳殼(去瓤,麩炒)、昆布(洗去鹹水)、訶黎勒、皮桂(去粗皮)各三分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生薑、橘皮湯送下
主治:食飲不化,噫氣吞酸
出處:《中華醫方內科篇脾系病》
名稱:丁香丸
組成:丁香、母丁香、丹砂(研)、麝香(研)、硫黃(研)、乾薑(炮裂)、礬石(飛過)、附子(炮裂,去皮臍)、吳茱萸(湯洗,焙乾)、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各一分
用法:上為末,拌勻,別用肥好巴豆三十枚,去皮心膜淨,別研為膏,出八分油了,與前末同研拌勻,用蒸棗肉和劑為丸,如豌豆大,放乾。每服三五丸,不拘時候。溫生薑湯送下
主治:胃寒痰飲,噫醋吞酸,胸膈妨悶
出處:《中華醫方內科篇脾系病》
名稱:丁香丸
組成:丁香半兩,甘草三兩,細辛、桂心各一兩半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二丸,臨臥含化
主治:口氣臭穢
出處:《中華醫方五官篇及眼科篇》
名稱:丁香丸
組成:丁香一分(為末),半夏三枚(湯洗十遍,焙乾,為末),水銀、鉛各一分(二味結砂子),蠍梢四十九枚(炒,為末)
用法:上為細末,用熟棗肉為丸,每服五丸至七丸,用荊芥、薄荷湯送下;大人虛風痰涎,丸如梧桐子大,一服七丸至十丸
主治:小兒慢驚風,吐逆不定,胃虛生涎,多驚饒睡;大人虛風痰涎
出處:《中華醫方兒科篇》
名稱:丁香丸
組成:丁香、木香、肉豆蔻、人參茯苓各一分,藿香一分半
用法:上為末,用硃砂二錢,香纏一錢,與前藥相和;用棗瓤一個同研,麵糊為丸,如黍米大。米飲送下.隨兒大小加減
主治:小兒胃氣不和
出處:《中華醫方內科篇脾系病》
功用:和胃氣,進飲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