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鐵石

丁鐵石

丁鐵石,我軍裝甲兵奠基人之一,基建工程兵副兵團職離休幹部。他與馬本齋率領回民支隊轉戰華北,曾令日寇聞風喪膽;他受命創辦我軍第一所坦克學校,並率領戰車團參加了遼瀋、平津兩大戰役;他曾率部參加和平解放北平入城式和新中國開國大典,接受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檢閱;他雖長期蒙受不白之冤,仍然剛直不阿,堅貞不渝,表現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崇高品質和高風亮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鐵石
  • 別名丁武明
  • 國籍:中國
  • 民族回族
  • 出生地遼寧本溪縣第三區大堡村
  • 出生日期:1915年12月26日
  • 職業:基建工程兵副兵團職離休幹部
年表,簡介,進入回民支隊工作,成立本溪保全司令部,準備開國典禮,建國後經歷,

年表

遼寧本溪第三區大堡村(今本溪溪湖區)人。
1936年7月擔任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區隊長,後進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1937年9月參加八路軍,
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晉察冀軍區三分區政治教員、副連長、連指導員、營教導員,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政治部主任,冀中軍區回民支隊政治部主任。
1945年11月任本溪保全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
12月,任本溪保全司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46年1月當選為本溪市臨時參議會議長。
1946年5月擔任遼東第三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和遼東三地委委員。
1946年11月任大連坦克學校副校長。
1947年12月任我軍第一個戰車團—東北野戰軍特種兵戰車團的副團長、團長。
1950年,任裝甲兵黨委委員、技術部副部長。
1952年赴朝參戰。1953年3月任志願軍裝甲兵器材供應處處長。
1954年任南京軍事學院裝甲兵系副主任。
1957年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學習。
1959年調任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院組織計畫部副部長、副總工程師。
1960年被扣上“彭黃分子”的帽子,黨內嚴重警告,行政降職(副軍降副師)處分。
文革期間受迫害入獄,
1973年被釋放出獄,
1975年正式恢復工作,擔任軍委裝甲兵司令部顧問。
1979年得到徹底平反。
1980年4月調基建工程兵工作,擔任黨委常委、後勤部政委。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1988年被授予二級紅星功勳章,享受副兵團職待遇。
1982年2月離職休養。1996年5月31日逝世,享年81歲

簡介

丁鐵石,原名丁武明回族,1915年12月26日出生於遼寧本溪縣第三區大堡村(今屬本溪市溪湖區)。其父丁文發,因經營礬廠生意,家中頗為殷實。丁文發生有四子,丁鐵石排行第三。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占我國東北,丁鐵石兄弟隨父母逃難到了北平。1933年,丁鐵石與弟丁堅進入張學良創辦的東北中學讀書。 1936年,日寇圖謀以武力侵占華北,平津地區抗日救亡運動高漲,丁鐵石與弟弟丁堅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並將丁氏家庭的規範譜名丁武明改為丁鐵石,丁武潔改為丁堅,以表示抗日決心堅如鐵石。丁鐵石於同年7月擔任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區隊長,後與既是同鄉,又有表親關係的金進南下上海,衝破了國民黨的重重封鎖和阻攔,到達革命聖地延安,進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畢業後,於1937年9月率隊到山西太原參加八路軍,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晉察冀軍區三分區政治教員、副連長、連指導員、營教導員等職務。
丁鐵石將軍丁鐵石將軍

進入回民支隊工作

時有馬本齋在家鄉河北獻縣組織國民義勇隊武裝抗日,保衛家鄉。1938年初,在我黨領導和八路軍的幫助下,成立了冀中游擊軍回民教導隊。同年7月,回民教導隊與冀中軍區回民幹部教導隊合編為回民幹部教導總隊,馬本齋任總隊長,丁鐵石受黨派遣,來到回民教導總隊擔任政治部主任。同年9月,丁鐵石與劉世昌一起,介紹馬本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回民教導總隊雖然有四、五百人的回民武裝,但由於是剛剛組建,成份複雜,素質不高,紀律鬆散,加之頻繁而艱苦的戰鬥,使部隊大量減員,在很短時間內,從500餘人減少到300人。丁鐵石為創建和改造這支隊伍做了大量的艱苦細緻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丁鐵石幫助馬本齋,以堅毅的行動,進行了組織整頓工作,從而使部隊得到了鞏固。丁鐵石的行動促使馬本齋認識到加強黨對總隊領導的重要性,部隊的政治工作從此得到加強,使總隊模範遵守民眾紀律,尊重回民的風俗習慣,受到回民民眾的歡迎和擁護,許多回民青年踴躍參軍,隊伍很快又發展到六、七百人。到1939年四、五月間,部隊已達到千餘人。同年秋季,部隊奉命到定縣無極縣開展鬥爭,在丁鐵石的建議下,回民教導總隊改為回民支隊。馬本齋任支隊司令員,丁鐵石為政治部主任,丁鐵石成為回民支隊政治工作的重要奠基人。
由於有強有力的政治工作,使回民支隊的戰鬥力顯著增強,冀中的大城重鎮雖相繼淪陷敵手,但回民支隊仍然在河間青縣、滄縣地區堅持工作,組織回民武裝,不斷打擊敵人。丁鐵石與馬本齋一起轉戰於冀中平原,參與領導和指揮了上百次戰鬥。1940年5月,在著名的康莊戰鬥中,回民支隊採取圍點打援,以少數兵力佯攻安家村敵人據點,卻將主力布置在康莊一帶,將從衡水趕來增援的60多名日偽軍殲滅。這一仗,繳獲大炮1門,重機槍1挺,輕機槍2挺,步槍60支,戰馬10多匹。還有許多彈藥,並燒毀汽車2輛。在打掃戰場時,丁鐵石和馬本齋命令戰士們扒下敵人的衣服,幾天后,化裝成日軍的回民支隊又端掉了榆科偽軍據點。回民支隊因戰功卓著,受到上級的表彰,被冀中軍區授予“攻無不克,無堅不摧,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並受到八路軍前方總部的通令嘉獎。1940年12月5日,毛澤東主席親筆提寫了“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
回民支隊成為日寇聞風喪膽的英勇之師,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立下了赫赫戰功。在歷次戰鬥中,丁鐵石指揮果斷,帶頭衝鋒陷陣,英勇頑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部隊做出了表率。
1942年5月1日,日寇對冀中抗日根據地實行了殘酷的大掃蕩,妄圖一舉消滅我冀中部隊主力。丁鐵石協助馬本齋率部轉移到阜城縣,巧妙地躲過了日軍主力的合擊,並消滅了前來搜尋的日偽軍300餘人,安全轉移到冀魯豫抗日根據地。
同年,丁鐵石奉命赴延安,參加抗日軍政大學團以上幹部集訓班學習,在此期間,經弟弟丁堅介紹,丁鐵石與從南京投奔延安參加抗戰的白琴相識。三年後,兩人在回族民眾和指戰員們的簇擁下,在延安窯洞里舉行了簡樸的婚禮。
丁鐵石

成立本溪保全司令部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丁鐵石回響組織號召,赴東北開展工作,於同年10月到達瀋陽。這時的本溪已被我軍接收,並成立了本溪保全司令部。本溪回族人士劉正維、楊永清等人得知回民支隊負責人丁鐵石已到瀋陽,瀋陽已組建回民大隊,便來瀋陽找到丁鐵石,要求參加瀋陽回民大隊,丁鐵石聽取匯報後,給予了高度重視,考慮本溪湖是回民聚集區,煤鐵公司礦工和當地居民中有許多要求進步的回族青年,最好能單獨組建本溪回民大隊,受本溪保全司令部領導。因此,丁鐵石和劉世昌等領導便指示他們回本溪組織隊伍,並給本溪保全司令員兼政委李力果寫信,提出組建本溪回民大隊的建議,得到李力果的重視,本溪回民大隊正式組建起來。11月,丁鐵石奉命擔任本溪保全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回到了闊別14年的家鄉本溪。12月,又擔任本溪保全司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本溪保全司令部負責警衛黨政機關的安全,守衛重要的廠礦倉庫、軍用設施,維持社會治安,還要保衛市委、市政府工作隊在市區和郊區開展的反奸清算、擴軍征糧和基層政權建設,這是東北局及省委、省政府各大機關已遷至本溪,本溪民主政權剛剛建立,故偽殘餘勢力及小股土匪活動十分猖獗,保全司令部的任務十分艱巨。丁鐵石協助李力果,夜以繼日,運籌帷幄,出色地完成了警衛任務。
丁鐵石十分關心和自己一起參加革命的金進家庭情況,曾多次到金進家裡走訪,看望他的祖父和父母,向他們介紹了金進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畢業後,已在八路軍回民支隊工作,並一再安慰他們說:“金進是你們的好後代,也為你們爭了光!” 本溪保全司令部
本溪保全司令部工作期間,丁鐵石十分重視加強司令部直屬機關和所屬部隊的自身建設,並建立了各級黨的組織,在回民大隊建立了臨時黨總支,在工人大隊一、二連建立了臨時黨支部,其他連隊和司令部機關建立了黨小組。他注意在部隊中發展黨員,短短几個月間,部隊黨員人數從開始的180多名增加到380多名。各連隊的政工幹部均已配齊,部隊的政治思想工作得到加強,政治工作制度已經建立,政治教育有計畫,有落實,星期二、五為政治課,星期六為黨日活動。同時,為提高部隊連排幹部的政治軍事素質,在丁鐵石的建議下,成立了幹部教導隊,舉辦了一期連排幹部班,有120多人參加學習。當他得知回民大隊領導人存在問題時,便果斷地將其撤換。通過強有力的政治工作,使這支剛剛建立起來的人民軍隊,走向正規化,部隊的戰鬥力大大增強。
丁鐵石利用自己的本溪籍和少數民族的特殊身份,積極開展統戰工作,為建設民主新本溪做出了貢獻。1946年1月18日,本溪市召開第一屆臨時參議會,丁鐵石和其他人民選舉的參議員和各界各派代表共60人參加了會議。會議聽取了市政府和部隊的工作報告,進行了咨問和討論,提出了56項議案。會議第三天,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產生了臨時參議會議長、議長。丁鐵石以較高的聲望獲得絕大多數票,當選為本溪市臨時參議會議長,使本溪地區的民主政治建設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1946年4月,國民黨軍隊大舉向我東北解放區進犯,我軍實施戰略轉移。根據形勢需要,撤銷了本溪保全司令部,將其合併到遼東第三軍分區。同年5月,丁鐵石擔任遼東第三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和遼東三地委委員,隨部隊轉戰於本溪、新賓一帶。同年11月,丁鐵石奉毛主席和中央軍委指示,到大連創辦我軍第一所坦克學校,並擔任大連坦克學校副校長,用從日軍和蔣軍手中繳獲的坦克,為我軍新型兵種—裝甲兵的組建培養了人才。1947年12月,丁鐵石又擔任我軍第一個戰車團—東北野戰軍特種兵戰車團的副團長、團長,並於1948年9月開始,率領這支剛組建不久的戰車團參加了遼瀋和平津兩大戰役,特別是在攻克錦州和天津的戰役中,他以坦克配屬步兵縱隊參加攻堅作戰,掩護步兵向深入進擊,為奪取兩大戰役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3日,丁鐵石率領戰車團參加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入城式,當我戰車部隊進城時,受到廣大市民的熱烈歡迎,他們驕傲地說:“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坦克部隊了!”3月25日,丁鐵石率領戰車部隊,在北平西苑機場,迎接黨中央進入北平,並接受了毛主席和黨中央領導的檢閱。

準備開國典禮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舉行開國大典,同時要舉行盛大的閱兵式。丁鐵石接到上級通知後,心情十分激動,立即投入了緊張的準備工作之中,他知道自己肩上擔子的沉重,自己要率戰車部隊通過天安門廣場,而戰車不能出現任何故障。他一方面從嚴從難對部隊進行訓練,一方面精心檢查受閱部隊準備工作情況,以避免可能出現的一系列技術問題。10月1日下午3時,開國大典隆重舉行,隨後,舉行閱兵式。受閱部隊依次為步兵師、炮兵師、戰車師和騎兵師,並以水兵方隊為前導。戰車師又分為摩托化方隊,裝甲車方隊和坦克群。愛國部隊在東長安街接受朱德總司令的檢閱後,開始通過天安門廣場,丁鐵石率裝甲車隊和坦克群伴隨著雄壯的《坦克進行曲》,徐徐駛過天安門廣場,接受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首都各界人民的檢閱。戰車隆隆,鐵流滾滾,標誌著中國人民解放軍已開始向現代化推進,並向世人展示了新中國裝甲部隊的威武雄姿。

建國後經歷

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正式成立,丁鐵石擔任裝甲兵黨委委員、技術部副部長,為發展和提高我軍裝甲兵技術水平嘔心瀝血,日夜操勞,做了大量工作,為我軍裝甲兵的建設和成長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參加革命十幾年,經歷無數次槍林彈雨的考驗,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不惜拋頭灑血,卻於1951年被誣陷為“伊瑪尼黨”成員,而陷入冤案之中,受到了極不公正的對待。儘管如此,他還是忍辱負重,顧全大局,於1952年毅然赴朝參戰。1953年3月,丁鐵石擔任志願軍裝甲兵器材供應處處長,為志願軍裝甲兵部隊的後勤供應和技術保障做出了重要貢獻。
1954年,丁鐵石擔任南京軍事學院裝甲兵系副主任。1957年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學習。他認為自己雖然指揮實戰經驗較多,但軍事理論知識不足,因此他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發奮攻讀,刻苦鑽研中外軍事理論,特別是裝甲戰理論與技術,被學院評為“五好學員”。1959年,在所謂的反右傾運動中,彭德懷、黃克誠等軍隊領導人受到錯誤批判,軍內掀起批判“彭黃”逆流。對此,丁鐵石心懷坦白,旗幟鮮明,認為彭德懷、黃克誠功勞卓著,敢於直言,不同意批判,因此再次受到錯誤批判2年,丁鐵石調任裝甲兵科學技術研究院組織計畫部副部長、副總工程師,以自己豐富的學識、經驗和組織才幹,為裝甲兵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高級指揮和技術人才。
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幫”反黨集團,又以“密謀組織反黨伊瑪尼黨,妄圖建立回教國”羅織莫須有罪名,對丁鐵石進行了殘酷迫害,使丁鐵石長期被關押批鬥,身心受到嚴重摧殘,受盡凌辱,連耳朵也被打聾。他的大哥丁溪野被迫害致死,弟弟丁堅也被密捕入獄。雖然身處逆境,但他始終立場堅定,剛直不阿,堅持真理,表現了一個共產黨的崇高品質。
1973年,丁鐵石被釋放出獄,1975年正式恢復工作,擔任軍委裝甲兵司令部顧問。1979年,丁鐵石和丁氏家族28年的冤案得到徹底平反。1980年4月調基建工程兵工作,擔任兵種黨委常委、後勤部政委,為國防建設和 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丁鐵石1959年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二級紅星功勳章,享受副兵團職待遇。1982年2月丁鐵石離職休養。他雖然年高體弱,仍然致力於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文化教育等大量的社會公益活動。他還撰寫了《光輝的一生》、《紀念馬本齋,學習馬本齋》等文章,謳歌英雄,緬懷戰友,為全國人民學習民族英雄,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起到了積極作用。他還主動關心和積極支持干休所的建設。他雖然功勳卓著,卻從不居功自傲,平易近人,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被評為先進離休幹部。
1996年5月31日,優秀共產黨員,我軍優秀戰車指揮員、裝甲兵重要奠基人之一丁鐵石因病逝世,享年81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