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英

丁玉英,原籍中國清徐縣新堡村,晉劇界享有較高聲譽的一名旦角演員,特別在晉劇各地和清徐一帶,說起小電燈,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玉英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清徐縣新堡
  • 職業:旦角演員
  • 性別:女
主要經歷,人物評價,

主要經歷

丁玉英是日偽期至文革前後在晉劇界享有較高聲譽的一名旦角演員,特別在晉劇各地和清徐一帶,說起小電燈,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廣大戲迷觀眾當時流傳的一句話是“寧可跑的丟了鞋(音咳),不能誤了程玉英的咳咳咳。寧可跑的吐了血,也不能誤了小電燈的《三滴血》。”這充分說明了丁玉英在戲迷觀眾心目中的地位。丁玉英於1928年農曆11月11日出生在清徐縣新堡村一戶丁姓農家,屬龍。因這一天恰逢中華民族傳統的冬至節,父母隨即給她起名叫“冬開”。她出生不久,父親就做買賣去了外地,數年杳無音信,母親外出尋夫又一去未歸,無奈之下,當時年僅七歲的冬開只好到相距七八里的交城縣鄭村投奔太姥姥(母親的奶奶)。太姥姥已是年近七旬的寡居老人,毫無經濟來源,僅靠縫洗漿補掙幾個小錢維持生活,根本顧不了重孫女的生計。一年後,萬般無奈的太姥姥將冬開賣給了太原城一寡居老人安穎禎做養女,更名為安冬開。養父是個酷愛晉劇的戲迷,即把年僅八歲的冬開送到老藝人駱駝紅門下學了唱戲。從此開始了她從事一生的藝術生涯。她起初學青衣由於天賦聰穎、悟性過人,不久就學會了《走山》、《忠報國》、《雙官誥》、《祭樁》等劇目,12歲即跟師父去了陽泉搭班唱戲。一年後師父駱駝紅得病身亡,冬開又拜在程全虎(程玲仙之父)門下改學小旦。程師傅傳授給她《回荊州》、《鳳台關》、《破洪州》、《白花亭》等劇目,在陽泉戲劇舞台上嶄露頭角。再加上她又步入豆蔻年華,出落得婷婷玉立,如花似玉。可謂是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尤其是她那雙炯炯有神閃閃明亮又善於傳神的大眼睛,再加上她精湛高超的演技,觀眾們送了她一個響亮的藝名——小電燈。
1943年,郭三貨在榆次北門外承起了劇團,四處招集演員,小電燈同其它20多人參加了該團。這一時期,她多次與小三兒生合演過《洞房》、《風儀亭》、《蝴蝶杯》等劇目,同周渝生合演過《紅霞關》《陰魂陣》等劇目。期間經常同台演出的還有筱桂花、劉少珍、王銀柱、鹿兒紅等名家。受這些名家的帶動和啟發,使她的演技更有顯著的提高。小電燈的芳名傳遍了整個榆次城。正值走紅的安冬開不幸被有權有勢的劉耀漢看中。於1944年的11月被強娶為妻。天性倔犟的冬開不甘受辱,誓死不從,離開榆次回到養父母身邊。
1946年秋天,徐溝的張忠、安福壽等人組建“兵農”劇團,經楊茂德介紹,安冬開加入了該團。為了抹去那段不幸的婚姻造成的創傷,安冬開改名為劉玉英,對外稱自己是劉少珍的女兒。兵農劇團的人員大多是票友們為了躲避兵役湊起來的班子,基礎極差,人才缺乏,因此已具有一定水平的小電燈不但得當演員,還得兼任輔導員當導演。在演出中她還得缺啥頂啥,在徐溝劇團的發展史上,她做過極大貢獻。
1948年4月24日太原解放,丁果仙和筱吉仙等回響政府號召,儘快組織恢復劇團演出,小電燈離開徐溝到了太原復興舞台,又拜在了著名表演藝術家筱吉仙的門下,邊演戲邊學戲。筱吉仙親傳給她《狸貓換太子》《五女興唐傳》等,她在太原期間主演過《狐狸緣》《梅降雪》《萬花船》等劇目。在太原城留下極好聲譽。這一時期常與她同台的有丁巧雲、福義醜、張美琴、筱金枝、花艷君等,並多次和丁果仙、懿蓮花、筱桂梅等合演過《打金枝》使她有更多機會博採眾長,吸收藝術營養更進一步豐富提高了演藝技巧。
1950年初,徐溝重新組建“大眾”劇團,嚴重缺乏旦角演員,團長張忠派人送信給小電燈,請她回來救急,小電燈顧及鄉情,求得筱吉仙同意,她從太原的大班子裡又回到徐溝小縣份劇團,第二次給徐溝劇團救了急,這一時期她和小三兒生合演過《雙巧配》,和鹿兒紅合演過《殺院》等十多個劇目,使老徐溝人至今難忘。期間劇團很多同行都知道她原本姓丁,都以丁玉英稱之。從此,丁玉英成了她的正式姓名。當時,徐溝縣屬汾陽專區管轄,為加強專區劇團陣容,經領導協調,於1950年冬天將丁玉英調入汾陽鼓鋒劇團。在汾陽劇團長達15年的演藝生涯中,她的足跡踏遍了山西、陝西、內蒙、張家口等廣大地區的城市和鄉村,演出過的古裝戲和現代戲達200多個,塑造過眾多的古代女性和現代婦女形象,唱一處紅一處,走一路紅一路。1957年,鼓鋒劇團在太原大鐘寺演出由丁玉英等主演的連台本戲《封神榜》,丁果仙、郭鳳英等藝術家們看戲後對丁玉英扮演的妲己給予“集狐氣、鬼氣、嬌氣、媚氣、俏氣於一身的活妲己”的高度評價。總之,只要有丁玉英演的劇目,每場至少要贏得觀眾七八次的叫好聲。
她精湛的演技、高超的水平、平穩的梆板、清脆的嗓音、做戲的認真,多年來不但贏得了劇界同行的讚譽和廣大戲迷觀眾的青睞,也贏得了黨和政府的高度信任。丁玉英1953年加入共青團,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她曾任鼓鋒劇團團務委員,汾陽縣第一屆和第四屆政協委員、第二屆和第三屆政協常委,山西省劇協會員和呂梁市文聯委員,並多次評為優秀共產黨員。1978年,呂梁地區藝校恢復傳統戲教學科目,但沒有旦角老師,當時任地區文化局長的王易風(1984年調離回省文化局文藝處長)特地請丁玉英去藝校任教。青衣和小旦兩門科目由她獨自承教,培養出一批唱做念打俱精的優秀演員隊伍,為解決因十年動亂造成的演員隊伍青黃不接的問題做了極大的貢獻。現在活躍在呂梁各地舞台上的台柱子演員大多是她當年的學生。同時她的不凡經歷也受到各級文化部門的重視,其從藝簡歷被收編入《山西文學藝術人才錄》一書中。

人物評價

丁玉英不但在藝術生涯和政治生活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個人家庭生活也充滿了歡樂和幸福。1951年,她在汾陽劇團的幫助下補辦了和前夫劉耀漢的離婚手續,隨即和鼓鋒劇團著名鼓師馮煊組成了新的家庭,從此她如虎添翼。馮煊既是她的愛人又是她的老師,在藝術發展上給予她諸多的支持和幫助,婦唱夫隨,在戲劇舞台上更加得心應手。現在他們膝下共有四子一女,孫輩後代十餘個,可謂兒孫滿堂。家家和和睦睦,戶戶事業有成。其中女兒馮小平女承母業,呂梁藝校畢業後曾在鼓鋒劇院擔任旦角演員,現在在孝義市戲校任教。四子馮四寶子承父業學了打板,現在晉劇劇院任鼓師。三孫馮繼毅省戲校畢業,也學打板,現也在省劇院工作。可真是祖傳三代梨園世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