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村古建築群

丁村古建築群

丁村古建築群在山西省襄汾縣城南4公里汾河東岸,是典型的明清民宅建築群。村內有明清民宅院落33座,房舍498 間,占村莊大部分面積,基本是明清時期丁村的原有布局。各院落建築布列不同,造型雕刻亦異。多數建築上留有年款題記和匠師姓名,是研究中國北方村莊民宅布局和建築形式的重要實例。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丁村古建築群
  • 地理位置:山西省襄汾縣
  • 景點級別:國家級
  • 類型:建築
建築布局,出土文物,丁村遺址,所獲榮譽,

建築布局

丁村,以丁姓聚居而得名。據考證,丁村民宅,最早的建於明代萬曆二十一年,最晚的建於民國年間,歷時近四百年。列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的有40餘座。
丁村古建築群民宅群呈東北西南向分布,分北院、中院、南院、西院四大組。由於宗族的繁衍發展,反映在院群座落上的時代差異特別明顯。這四大群組以村中心明代建築觀音堂為領首,以丁字小街為經緯,分落於北南西三方。
丁村古建築群丁村古建築群
這些民宅布局合理,建築氣派講究,橫徑曲巷,院院貫通,連線巧妙,在建築的時代風格上各有不同。北院以明代建築為主,中院為清代雍乾朝者為多,南院則以道鹹者居首,西北院皆為乾嘉時所築。這些建築突出的特點是注重裝飾,在建築的各個部位,大多有木、石、磚雕,尤其是木雕,舉目皆是。在斗拱、雀替、博風板、欄額、門楣、窗欞、影壁、匾額上,無處不點綴著雕品,就連柱礎、階石和小小門墩兒上,都裝飾得美觀大方。
那些琳琅滿目的浮雕、陰雕、陽雕;人物、鳥獸、花草、靜物;單幅雕、組雕、連環雕,都巧奇天工。反映民間故事的《司馬光打缸》、《鷸蚌相爭》;顯示忠孝節義的傳統戲曲《單刀赴會》;願吉祥如意的《龍鳳呈祥》、《鹿鶴同春》、《五福臨門》、《百壽圖》;鼓舞人們意志的《松竹梅》、《春蘭秋菊》以及表現民俗的《鬧社火》等雕刻,無一不是構圖縝密,玲瓏剔透,為古色古香的建築,增添著錦繡和光輝。
丁村民宅作為中國北方漢民族四合院建築的典型標本,其歷史年代跨度大,建造別致,風格各異,且價值意義是多元體的。民宅建造布局和實用性較完備,丁村民俗博物館反映了晉南地區漢民族的心理、愛好、信仰、風尚和習俗及情操,它是研究傳統建築民俗的珍貴標本;從建築藝術角度上講,它采眾家之長,適一方水土之要求。木雕、磚雕、石刻表現在建築構件上,多而不絮,精美大方,內容豐富多彩。
丁村民俗博物館丁村民俗博物館
從生活到禮法,寓意深刻;從戲曲到社火,華而樸實;從民俗到治家洋洋大方,是中國珍貴的古代民俗“活化石”。丁村古建築群是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遺址,是我國最重要的舊石器文化遺址之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丁村附近的汾河兩岸。出土有屬早期智人階段的丁村人牙齒化石三枚,舊石器二千零五件,哺乳動物化石──梅氏犀、披毛犀、野馬、納瑪象、斑鹿、方氏鼢鼠、原始牛等二十八種。
1961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發曹於丁村,故名丁村人。丁村人形態介於現代人和猿人之間,其門齒具鏟形特徵,與現代蒙古人種相近而與白種人相差較遠。石器原料主要為角頁岩,屬石片石器系統。石器較粗壯,以直接丁擊支打制。石器類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石球等。三棱大尖狀器有顯著特點,故命名為丁村文化。丁村人及主休的地質時代居晚更新世早期,文化時代為舊石器時代中期。我國舊石時代中期的文化,主要以丁村文化為代表。

出土文物

藝術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一種人類文化。1953年發現於山西襄汾丁村,1954年以來共發現化石地點14處,石器地點11處,同時發現了人類化石,計門齒2顆、臼齒一顆,1976年又發現嬰兒頂骨一件。根據哺乳動物化石確定其地質時代為晚更新世。

丁村遺址

是一片片斷崖溝壑中的沙礫地,就在這裡,發掘出我國歷史上舊石器時代的化石而聞名中外。丁村遺址是1953年的挖沙工程中發現的。1954年秋天,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山西省的專業考古人員組成挖掘隊在丁村長約11公里、寬5公里的範圍內,進行了考察發掘。從黃土下的古代河流沙礫層中,發現了3枚丁村人的牙齒化石,兩千多件丁村人打制的石器,丁村石器多以角頁岩為原料,占總數的95%以左右,少量為燧石、石灰岩、玄武岩、石英、石英岩、閃長岩製成。丁村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石核石器數量較少,其數量略少於總量的1/3。大部分石片均有使用痕跡,很少進行第二步加工,多以碰砧法製成。石器類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和石球等,其中厚三棱尖狀器為其所特有。丁村石器類型區別較明顯,有些尖狀器修整得較平整,部分石片較規則等,表現了丁村石器的進步性。但以單面加工為主,尖狀器數量較大,而且保持著舊石器時代初期文化的特點。與藍田人文化與匼河文化有較密切的關係。還發現同丁村人同時生存的28種哺乳動物,5種魚類和30種軟體動物化石。從這些化石的特徵和地層堆積的情況判斷,含化石及石器砂礫地質時代為上更新世下部,距今約有10萬年之久。因此,丁村被定為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遺址。這個時代,介於北京猿人和現代人之間,較接近於現代黃種人。1976年又發現一塊小孩右頂骨化石,更加證實了丁村人存在的事實。
丁村,還存有明清兩代民居。這些明代四合院,房架不高,樸實無華,舒適幽雅,里外都有彩畫。清代四合院,院小房高,端莊大方,裝飾華麗,注重雕刻,雕刻成組配套,栩栩如生。一座座古老的建築,一件件精美的雕刻,都放射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芒。

所獲榮譽

從臨汾市丁村民俗博物館獲悉,在國家文物局近期發布的《關於更新的通知》中,丁村古建築群與陝西省韓城市党家村古建築群聯合申報的“山陝古民居”榜上有名,位列《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第6項。我省此次列入預備名單的還有山西省汾陽市杏花村汾酒老作坊、山西應縣木塔、山西省運城市關聖文化建築群。
據了解,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規定,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預備名單》是申報世界遺產的先決條件,至少每10年修訂一次。我國首批《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於1996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遞交。第二批《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由國家文物局於2006年12月15日公布並報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其中包括文化遺產35項。最新一版的45項不同類型文化遺產,被國家文物局列入更新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於2012年11月17日正式公布。列入新名單的45個項目分布於我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涵蓋了古建築、考古遺址、文化景觀、文化線路、歷史村鎮、農業遺產、工業遺產等多種文化遺產類型。
從1987年至2012年,《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所列遺產中已有27處世界文化遺產和3處世界文化景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人《世界遺產名錄》,山西平遙古城和雲岡石窟分別於1997年、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山西的五台山於1996年被列為世界文化景觀。
丁村民宅是我國北方以四合院為格局的民用建築群,歷史年代跨度大,建築精巧,規模宏大,風格各異,現保存完好的有40座院落,與著名的舊石器時代丁村遺址同處一地,在國內具有重要的地位。1961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月1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丁村古建築群與陝西省党家村古建築群合為“山陝古民居”,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此次丁村古建築群的再度入列,進一步提升了我市文物大市和歷史古都的地位和知名度,進一步促進了我市文化、經濟的對外交流和對外開放,為下一步申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