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寨行政村

丁寨行政村歷來由東明縣管轄。1911年屬第六鄉;1933年屬第四區;1944年屬第二區;1957年合併到王寨生產大隊後,屬王屯小公社;1960年屬大屯公社,從王寨生產大隊劃出獨立;1962年屬龍山集公社;1964年屬東明集公社(鎮)至今。

丁寨行政村在東明縣東南20公里處。現有耕地2350畝。據《東明縣地名志》記載:明永樂年間,徐、丁兩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氏命名為徐丁寨,後來演變為丁寨,1981年更名為丁魏寨。

丁寨現有居民4姓,共376戶,1419人。據各姓氏家譜記載:魏姓200戶、790人,張姓150戶、559人,王姓10戶、57人,三姓均於明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縣遷入;李姓於1947年從菏澤市杜莊鄉李桑莊遷入,現有3戶、13人。該村原居民魏大福等11戶、21人,先後因生活困難、招工、轉業等落戶山西、新疆、河南、陝西、山東菏澤、淄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丁寨行政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地理位置:東明縣東南20公里處
  • 耕地:2350畝
歷史記載,教育情況,

歷史記載

解放前,該村地勢低洼,自然災害頻繁,糧食產量極低,村民生活困難。為尋生路,部分人家做小買賣賺錢餬口,當時有王新樹的香油坊,魏同柱的鐵匠鋪等。全村80%的村民都會熬梨糕,成為有名的“梨糕村”,流傳著“走進丁魏寨,先聞利糕香”的說法。他們用白砂糖、水、香油為原料,用鐵鍋、捶布石、刀、剪子等工具,經過精細製作加工,做成色澤鮮艷、味道香甜、酥脆可口的梨糕,經過商販,販往菏澤、莊寨及周邊村莊。
春節過後,一些小商販背著梨糕箱子走街串巷叫賣,很受兒童、老人歡迎。梨糕成為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李運城的嗩吶隊在當地很有名氣,誰家有紅白喜事都要請去吹奏。魏全喜的紙紮藝術精湛,形象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張玉增澆鑄“糖供”的手藝世代相傳。他們用白糖化水熬為糊狀,再用模具製成各式人物、花鳥、走獸、亭台、樓閣等各種造型,最後配製成“花供”,供狀各異,加上食用色裝點,絢麗多彩,頗受民眾歡迎,產品銷往菏澤、曹縣、滑縣等地。
該村1944年建立革命政權,由張東臣任村長。1946年成立農會(魏成榮任會長)、模範班(丁治德任班長)、兒童團(張治鋒任團長),發動民眾,站崗放哨,張貼標語,是我縣進行土地改革較早的村之一。抗日戰爭期間,冀魯豫邊區黃河支隊與敵遭遇,打傷敵兵十幾人;黃河支隊犧牲1人,被村民們掩埋在村東頭的官地,立有木碑,因年久、腐蝕,字跡模糊已不清,聽老人說是一位安徽籍的戰士。
解放後,該村依靠集體的力量,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努力改變生產條件。在黨支部的帶領下,整平土地1000畝,修生產路7條,挖溝5000米,動土3萬方,栽樹一萬棵。先後兩次引黃灌淤,投資10萬元,用機械開挖各種溝渠6條,長達4000米,建造橋、涵、閘17座。
形成了土地成方、溝渠連網、旱能澆、澇能排的灌排體系,農業產量大幅度提高。1984年架上了高壓電,購買了磨麵機,榨油機等機械,帶動了副業的發展。2004年修建石拱橋一座,小拱橋兩座。2005年投資8萬元,對原有的溝渠進行清淤,使排水順暢。

教育情況

丁寨十分重視文化教育。1937年就有私塾一所,彭來生、魏中原任教,有學生15人,教室兩間。先以《百家姓》、《三字經》、為啟蒙教材,然後教讀《四書》、《五經》。學生刻苦用功,後來部分學生走上了革命道路,成為領導幹部和村裡的骨幹。1950年建公辦國小;1984年建新校舍8間,打圍牆500米,有教師8人,學生150人。2003年合校並點,該校高年級併入王寨學校,保留一至三年級三個班,有教師5人,學生60名。全村有大中專畢業生40餘人,其中碩士研究生2人,博士生1人。
丁寨村東原有玉皇廟一座,始建於明永樂十年(1412),占地1.8畝,有正殿三間,磚木結構,琉璃瓦,彩梁畫棟,甚為壯觀,院內有柏樹數株、大鐵鐘一口、石碑6通。因黃河決口,廟宇被毀。2005年,村民捐資重建玉皇廟,正殿內塑玉皇、王母、地母三尊神像,逢年過節有人朝拜,香菸繚繞,燭光輝煌。每逢廟會搭台唱戲,扭秧歌,擔花籃,成為該村文化生活的一個亮點。
1973年,該村曾設立衛生室一處,有醫生2人。1977年東明縣第二醫院在該村設立分院,由韓蘭魁任主治醫生,後又有文瑞鋒來坐診,方便了民眾就醫。2005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該村定點試行,全村參合率達90%。隨著惠農政策的逐步落實,農民致富渠道日漸拓寬。青、壯年外出務工,年人均收入近萬元。彩電、冰櫃、洗衣機、機車、電動車、電話、手機基本普及,小轎車也開進了平常百姓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