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默送蝤蛑

《丁公默送蝤蛑》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此詩四聯八句,首聯寫蝤蛑之大,頷聯寫蝤蛑之美。頸聯寫蝤蛑之名,尾聯寫詩人之饞。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丁公默送蝤蛑
溪邊石蟹小如錢⑵,喜見輪囷赤玉盤⑵。
半殼含黃宜點酒,兩螯斫雪勸加餐⑶。
蠻珍海錯聞名久⑷,怪雨腥風入座寒。
堪笑吳興饞太守⑸,一詩換得兩尖團⑹。

作品注釋

⑴丁公默:丁騭,字公默,晉陵(今江蘇常州)人。嘉祐進士,除太常博士,由儀曹出知處州。蝤蛑:即梭子蟹,海蟹的一類,頭胸部的甲略呈梭形,螯長而大,第四對步足扁平似槳。可供食用。
⑵輪囷:屈曲貌。
⑶斫:砍、斬、削。
⑷海錯:泛稱海味。
⑸吳興:郡名,今浙江湖州。
⑹尖團:雄蟹之臍尖,雌蟹之臍團。

作品鑑賞

首聯“溪邊石蟹小如錢,喜見輪囷赤玉盤”,寫蝤蛑之大。梭子蟹是蟹類中之大者,比河蟹大得多。為了說明蝤蛑之大,先說溪蟹之小:小溪小溝里的石蟹,是路人常常見到的,它形體很小,小得像一枚錢幣。然而,蝤蛑煮熟了,端上桌,它屈曲著,猶如一隻赤玉的盤子。“赤玉”喻其色,“盤”喻其大,因為是“輪囷”蟠屈著的,故以圓“盤”來比喻就顯得十分貼切。又對照又比喻又描繪,把“喜見”的感情色彩突現了出來:哇,多大的蝤蛑呵,它團縮著,好像一隻赤色的玉盤!
頷聯“半殼含黃宜點酒,兩螯斫雪勸加餐”,寫蝤蛑之美。打開蝤蛑的背殼,澄黃澄黃的,此時酒興就來了;斫出大螯的肉,雪白雪白的,此時飯量就增加了。“半殼含黃”,即蟹黃占滿背殼;“兩螯斫雪”,即螯肉斫下如雪。這一聯里的“雪”字,是從語言礦藏里提煉出來的絕妙字眼,從歷來的詠蟹詩看,常常比喻為“玉”(楊萬里:“酥片滿螯凝作玉”;張未:“螯肥白玉香”),東坡則喻為“雪”,而且與“斫”字結合,更顯一種動態的美,斫螯,酥片,如雪,構成了特殊的美不可言的意境,美到什麼地步?似乎在催人喝酒、勸人加餐。
頸聯“蠻珍海錯聞名久,怪雨腥風入坐寒”,是寫蝤蛑之名。南蠻之地,沿海一帶,海匯萬類,品種繁多,然而,對於蝤蛑這一款,卻早就知道了,是一種珍品,是一種佳肴,如今品嘗,名不虛傳,的確為一款美味。這一天吃蝤蛑,下著怪雨,刮著腥風,入坐的時候感到了一種寒意,在如此季節和氣候里,對這一餐留下了尤其難忘的印象。主觀感受是:以前聞名久,現在印象深。從又一個側面誇讚了蝤蛑。
尾聯“堪笑吳興饞太守,一詩換得兩尖團”,寫詩人之饞。詩人蘇軾與丁公默,同科進土,友誼甚篤,又沾親帶故,交情更深,詩作往還本是平常之事。這次,蘇軾寄詩丁公默,丁卻送來了蝤蛑,於是,詼諧幽默的蘇軾競說成了由於自己的“饞”,是用“詩”換來了“蝤蛑”。蘇軾走南闖北、奔東跑西,吃過不少方物,很多是他激賞的,比如江瑤柱、河豚魚之類,卻從未用過“饞”字,唯對蝤蛑,竟自稱饞太守、以詩換蝤蛑,可見,蘇軾對蝤蛑之大、之美,食蟹之樂、之趣,倍加青睞,給予一份特別的評價。
蘇軾反覆說過,“我生涉世本為口”、“自笑生平為當然,他不是一個餬口充飢的人,而是一個口感如尺、秤的美食家,於此,世問才有所謂東坡肉、東坡餅、東勻經過他品評的蝤蛑、河豚也有了在食界不可動搖的地家都說蘇軾是個“開派”者,詩開了“蘇黃(庭堅)”派,“蘇辛(棄疾)”派,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是宋家之一,那么,從對食物品鑑的角度看,他又是個獨占開派鑑賞家。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元豐三年(1080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