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騙千金:史上十大金融欺詐案

一騙千金:史上十大金融欺詐案

《一騙千金:史上十大金融欺詐案》是2013年5月1日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卡里·納爾斯 (Kari Nars)。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騙千金:史上十大金融欺詐案
  • 外文名:Swindling Billions an Extraordinary History of the Great Money Fraudsters
  • 作者:卡里•納爾斯 (Kari Nars)
  • 譯者:黃福寧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3年5月1日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頁數:214 頁
  • ISBN:9787511849212, 7511849210
  • 開本:16 開
  • 類型:人文社科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編輯推薦,圖書序言,

內容簡介

《一騙千金:史上十大金融欺詐案》勾勒了世界上最令人稱奇的金錢騙局,史上十大金融欺詐案1717年至1721年英國倫敦南海公司詐欺案,1821年至1826年格雷戈爾?麥格雷戈將軍的虛構國度騙局,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世界首騙”維克多?拉斯蒂格欺詐案,1920年查爾斯?龐茲的驚天金字塔融資騙局,1912年至1932年瑞典火柴大王伊瓦?克魯格欺詐案,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國際海外服務”基金詐欺案,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頭號流氓”羅伯特?維斯科欺詐案,1990年至2001年安然公司金額高達數十億美元的騙局,2005年至2008年芬蘭勝利資本俱樂部金字塔融資計畫,1995年至2008年“世紀巨騙”伯納德?麥道夫詐欺案。
史上十大金融欺詐案
☆ 1717年至1721年英國倫敦南海公司詐欺案
☆ 1821年至1826年格雷戈爾?麥格雷戈將軍的虛構國度騙局
☆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世界首騙”維克多?拉斯蒂格欺詐案
☆ 1920年查爾斯?龐茲的驚天金字塔融資騙局
☆ 1912年至1932年瑞典火柴大王伊瓦?克魯格欺詐案
☆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國際海外服務”基金詐欺案
☆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頭號流氓”羅伯特?維斯科欺詐案
☆ 1990年至2001年安然公司金額高達數十億美元的騙局

圖書目錄

導言
第一章引子
伯納德·麥道夫夢魘
太陽底下無新事
不義之財留不住
第二章金錢膜拜
作為前進動力的金錢
金錢誘惑和七大罪
第三章欺詐手法
金錢大盜的欺騙手段
金字塔集資的吸引力
白領犯罪和法律
警惕多層次行銷
法人欺詐手法  避稅天堂的灰色名單
權益融資公司的騙局
騙子的成功標準
金錢騙子:罪犯中的貴族
被捕的風險
第四章何以可能?
堆積的謊言
信任為基礎的投資
騙子和受害人之間的關係
騙子會悔罪嗎?
第五章騙子養成
罪犯背景和白領犯罪
騙子的人格特點
詐欺犯通常具有反社會傾向
女性較少成為詐欺犯或受害人
第六章全景透視
兩類金融巨騙
第七章南海泡沫
罪魁禍首約翰·布朗特
倫敦股票交易所的瘋狂炒作
股價頂點
股價跳水引發自殺浪潮
被捕或者逃亡的主犯們
清算之日
理性泡沫和動量投資
鐵路投資狂熱之前銘記泡沫
第八章虛構國度
Poyais國王子抵達倫敦
大肆吹噓虛構之國
出售土地和對外借款
首批受騙者啟程
到岸之後的震驚
悲傷返英
騙局在法國持續
黯淡的結局
第九章出售鐵塔
神秘的印錢機器
出售艾菲爾鐵塔給巴黎商人
卡彭也上當
冒險偽造貨幣
阿爾卡特拉斯監獄度餘生
第十章龐氏騙局
在加拿大的犯罪序曲
期待在美國的新冒險
龐茲欺詐倒計時
巨款湧入
第一次挫折
金融分析師巴倫察覺疑點
投資者紛紛逃離
監獄大門洞開
返回義大利
未出版的回憶錄
目的地里約熱內盧
最終謝幕
第十一長醜火柴大王
工程師的成功開端
邁向世界火柴大王之路
克魯格開創性融資方式
克魯格事業之巔
大逆轉
主角缺席的慶生會
繩套收緊
股價下跌和流動性壓力
最後的努力
槍聲迴蕩巴黎
艱難調查和致命偽造
遺產破產
美國投資銀行關閉
瑞典首相下台
贏家瓦倫堡
克魯格之謎
性格冷漠和事業動力
第十二章花花公子
投資基金的興起
康菲爾德的靈感
欺詐投資者
國際海外投資服務公司的崩盤
好萊塢甜美生活
第十三章惡棍歷史
惡意收購國際海外投資服務公司
逃亡加勒比海
無可爭議的流亡金融家之王
在古巴從自由到鐵窗
第十四章醜聞之酋
安然的輝煌及其真相
肯尼斯·雷伊聰明的同謀
股價跳水和投資者離場
拖延戰術和最終破產
嚴厲的指控
政界關聯和安達信之死
第十五章勝利資本
逐步建成的金字塔
全力以赴的銷售代理
受騙者的心理
勝利資本受害者的情況
會員費和貨幣交易指示信號系統
錯亂的行銷信息
獲利和自殺
警方大規模調查
第十六章世紀大盜
辦公室假象背後
麥道夫吸引力的關鍵之處
秘而不宣的投資策略
可疑的利潤和預警
作為狩獵場的豪華高爾夫俱樂部
疏忽的富豪和基金經理
作為中介的銀行
麥道夫之謎
美國富豪們的巨額損失
被麥道夫拖下水的歐洲富豪
“殺熟”和“騙子的名單”
安全的投資?
錢哪裡去了?
妻子的角色
主要聯接型基金
麥道夫的騙局為何能持續如此之久?
恐懼壓倒了貪婪
嚴重反社會紊亂症?
第十七章結語
金字塔集資是如何開展的?
並非人人受損
政策不對、銀行不善、運氣不好——以及監管不力
牢記現實
巴菲特的經驗
騙子世界中的黃金法則

作者簡介

卡里·納爾斯(Kari Nars),歐洲最受敬仰的金融專家之一。曾在華盛頓、倫敦、巴黎、赫爾辛基等地的多家銀行出任要職,包括長期擔任歐洲銀行理事會主席。目前與妻子長居赫爾辛基及普羅旺斯。

編輯推薦

《一騙千金:史上十大金融欺詐案》將向讀者提供對這些事件的絕佳觀察,同時也對人們邪惡的幸災樂禍思想提供養料。

圖書序言

本書勾勒了世界上最令人稱奇的金錢騙局。
本書將向讀者提供對這些事件的絕佳觀察,同時也對人們邪惡的幸災樂禍思想提供養料。
事實的真相在於,富裕的西方社會鼓勵的是很容易將人引向白領犯罪的價值觀、人生態度和個人品格。用伊恩·泰勒的話來講,市場經濟通過如下途徑鼓勵人們實施犯罪:
“它放大了對社會地位和資源的達爾文式競爭,鼓勵人們追求經由合法渠道其實無法保障所有人都能達到的消費水平。”
在這種環境下,騙徒們創設了形形色色十分誘人且往往也很有創造力的金錢陷阱,向輕信的人們許諾高額的回報。受害人經受不住贏取巨額財富的希望帶來的誘惑,往往認為自己夠資格立即享有巨額財富,結果卻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冰冷無情的騙徒們以身試法,因為對他們而言這是最為簡便的一夜暴富捷徑。除了攫取財富的欲望之外,騙徒們還有一層想法,就是人們對競爭中勝者的能力和動力向來都是頂禮膜拜,在競爭中獲勝,便可以炫耀自己在經濟體系中占據的地位舉足輕重。
在我們這個時代,重要犯罪活動已成為公眾最為關注的焦點之一。媒體幾乎天天都在報導令人震驚的謀殺、搶劫和街頭犯罪。我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暴力犯罪之上,以至於許多金融欺詐案件並未引起應有的關注。
根據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的估計,在20世紀70年代,包括欺詐活動在內的公司犯罪每年給公眾造成的損失,按今天幣值估算約為5000億美元到7000億美元。當時,每一起搶劫的平均犯罪金額也不過434美元,只是公司犯罪造成損失的一個零頭。
白領犯罪,例如欺詐活動,通常都牽涉違背信任。騙徒們背叛了受害人給予他們的信任:受害人包括投資者、存款人、銀行、公司董事會、公司雇員以及媒體。由於他們違反了西方社會的基本行為準則——誠實、信任和透明——因此,騙子們削弱了社會道德觀念,導致了社會的無序和混亂。而其他類型的犯罪,諸如搶劫或者盜竊,對社會道德或者社會制度幾無影響。
作為一名經濟學家和銀行家,我在金融領域工作了將近五十年,包括在位於華盛頓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工作,長期擔任位於巴黎的歐洲開發銀行理事會主席,出任北歐投資銀行和位於倫敦的歐洲復興開發銀行董事,擔當芬蘭央行和財政部官員等。在此期間,我很詫異地看到,許多忙碌的人們對於自己的個人財務根本毫不上心,也不假思索。
本書主要介紹了我自己精選的史上“十大”金融騙局。所有這些案例都十分有趣、各不相同乃至令人震驚,並且,這些案例都牽涉大批民眾,在當時均成為新聞頭條,絕大部分騙局還具有很強的創造性。
為了保證可讀性,本書沒有涵蓋一些難以用簡單方式描述清楚的案例,例如垃圾債券大王麥可·米爾肯,以及從事內幕交易的伊萬·博斯基的故事。因為衍生交易而給巴林銀行造成數十億美元損失的尼克·李森,以及給法國興業銀行造成巨額虧空的傑洛米·科維爾也沒有包含在本書中。
我在書中首先對金融欺詐活動展開一般性分析:什麼人會是騙徒?他們的思維過程是什麼樣的?誰應當對他們淪為罪犯負責?他們如何設計犯罪方案以及如何能夠從誠實大眾手中騙取巨額金錢?他們在自己的“行當”中都使用了什麼手法?誰最有可能讓受害人掉進陷阱?除此之外,我還會交代這些巨騙們的最終結局以及贓款的下落。
從一開始就讓我感到很有意思的現象,便是在我所描述的這十個案例中,沒有一個主犯是女性。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在這些欺詐案件中,女性受害人所占的比例也遠低於男性。女性真的比男性誠實?還是女性更加多疑,因而也更為警覺?所有這些問題,在書中都將詳細地一一加以討論。
這本書的寫作除了依靠我自己對金融領域長達五十年的敏銳觀察之外,還有賴於自己家庭中豐富的財經圖書,有賴於廣泛收集了各大學圖書館藏書、金融出版物、網路上的事實評論以及大量的財經新聞報導。
本書中若存在某些不確之處,部分原因是由於警方和法庭關於這些欺詐大案的調查和訴訟記錄一般並不公開,或者即便公開,也不充分,甚至相互矛盾。被指控的欺詐者會提出他們所認為的“真相”,而受害人也會提出自己認定的“事實”。出於可理解的原因,警方通常並不願完全揭示騙徒所採用的具體騙術。很多受害人出於各自的原因也會隱瞞部分事實真相,例如自己投資資金的來源,或者是否有稅務欺詐等。
金錢並不會憑空消失,它只是在不同人的口袋中挪移而已。我希望本書能夠阻止眾多善良的人們淪為冷酷的金錢騙徒的受害人。不過,只要想想那么多無辜民眾早已輕易地成為巧言令色又嚴酷絕情的騙徒們的受害者,上述這種美好願望,只怕是又要落空了。
卡里·納爾斯
2011年1月15日於赫爾辛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