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竅不通

一竅不通

一竅不通是一個漢語成語,竅:洞,指心竅。沒有一竅是貫通的。比喻一點兒也不懂。出自《呂氏春秋·過理》。

基本介紹

成語解釋,成語典故,出處,典故說明,詞語辨析,成語示例,

成語解釋

【英文翻譯】1. to know nothing about; to lack the slightest knowledge of; to be utterly ignorant of; to be utterly stupid; not to know one's arse from one's elbow; not to know chalk from cheese
2. it's all Greek to me
【詞語解釋】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或對某事完全不懂。
【字詞解釋】竅:心竅,洞,孔。七竅指眼、鼻孔、耳朵、嘴。

成語典故

出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
亡國之主一貫,天時雖異,其事雖殊,所以亡同者,樂不適也。樂不適則不可以存。糟丘酒池,肉圃為格,雕柱而桔諸侯,不適也。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環,截涉者脛而視其髓,殺梅伯而遺文王其醢,不適也。文王貌受,以告諸侯。作為琁室,築為頃宮,剖孕婦而觀其化,殺比干而視其心,不適也。孔子聞之曰:「其竅通,則比干不死矣。」夏、商之所以亡也。
註解
比干:商朝人,生卒年不詳。商王紂的叔父,與微子箕子稱殷之三仁。因諫紂不聽而被殺。
不適:不合乎義理。
竅:孔穴。此指人的心思、心智。

典故說明

商朝的時候,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國王叫做紂王,紂王非常喜愛他的妃子妲己,一天到晚跟妲己喝酒玩樂,根本不管國家的事,也不管老百姓的生活過得好不好!他還聽信妲己的話,殺了很多忠臣和無辜的老百姓。
紂王昏庸無道梅伯因為正直敢言而令紂王不快,又加上聽信妲己 的讒言,紂王便無情地殺害了忠臣梅伯,還殘忍地命人將其屍體剁成肉醬。
紂王的叔父比干是個正直善良的人。看著紂王犯下的諸多罪孽,他 實在忍無可忍,於是跑去勸諫紂王,希望紂王改邪歸正,重整朝綱,勤政為民。極力勸諫紂王不要錯殺無辜,專寵妲己,聽信讒言,誤國誤民。妲己得知比干如此勸諫紂王,懷恨在心,尋找機會加害比干。
有一天,紂王的叔父比干看不下去,就很生氣的勸紂王說:“你呀!不可以一直沉迷在酒色裡面,不可以亂殺忠臣和無辜的老百姓,你應該要振作起來,替國家和老百姓做點有用的事情呀!” 妲己知道以後,心裡很不高興:“這個比干真多管閒事呀,居然敢管起我和大王的事來,我一定要好好教訓他!”
妲己就跑去對紂王說: “大王!如果比干真的是一個忠臣的話,你為什麼不叫他把自己胸膛剖開,把他的心肝拿出來獻給您呢!”
紂王聽了妲己的話後,說:“對喔!我可以叫比干把心獻給我呀!妲己真是聰明呀!”紂王立刻下令賜比干剖胸而死。
後來,這件事被記在《呂氏春秋》這本書中,其中有一段話:“紂心不通,安以為惡,若其一竅通,則比干不殺矣!”意思是說,如果紂王的心通了一竅,就不會做出糊塗事把比干殺了!
從此以後,大家就把這句話引伸成“一竅不通”這句成語,用來罵一個人非常愚蠢或是很糊塗!

詞語辨析

語義說明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頑固守舊」的表述上。
例句
他固執到一竅不通,簡直勸不了他。
我們老董固執得一竅不通,要說服他得多費唇舌。
我看他是一竅不通才會反對,得讓他知道事情有多嚴重。
語義說明 比喻人對某事完全不懂。貶義。
使用類別 用在「愚昧無知」的表述上。
例句
現代人對法律常識不能一竅不通。
我是個計算機盲,對計算機一竅不通。

成語示例

【文學作品】
茅盾《子夜》:“雖然他是一竅不通的渾蟲,可是雙橋鎮上並無'鎮長'之流的官兒,他也還明白。
歇後語
十竅通九竅
大桿杖吹火
扁擔吹火
眼瞎耳聾鼻塞嘴啞
棒槌吹火
【燈 謎】
十孔九漏
半邊鼻塞
【成語故事】相傳,帝辛晚年荒淫無道,寵愛妃子妲己,一天到晚只知道和妲己飲酒作樂,既不理會朝政,也不管老百姓們的痛苦;同時,他還聽信妲己的話,殺害了不少忠臣和無辜的老百姓,結果民怨沸騰,諸侯叛離。比干對此心焦如焚,他見箕子因勸諫而被貶為奴,深為悲憤,表示“君有過而不以死諫,則百姓何辜”(國君犯錯誤,臣子不拼了命去勸阻,百姓們又有什麼罪呢),於是到摘星樓當面規勸帝辛,帝辛不聽。比干不惜“以死爭”,犯顏苦諫三天,對帝辛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帝辛根本聽不進去,反而大怒,吼道:“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之乎?(我聽說聖人天資聰慧,心臟上有七個洞,我倒要看看,果然是這樣嗎?)”隨即不念宗親恩義,在摘星樓上挖出了比干的心臟。
比干為國捐軀,年約六十三歲。商朝滅亡後,人民懷念他的忠勇義舉,於是改朝歌摘星樓為摘心台,在上邊建起一座“忠烈坊”,懸聯“剛之忠之仁之勇之,慘也酷也悲也傷也”,以表示對這位忠義之士的永久懷念和敬仰。忠烈坊到清代時還保存完好,抗戰時期毀於戰火,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重建。
比干死後,葬在朝歌城南汲縣(今衛輝市)境內,世稱“比干墓”。周武王滅商後,“命閎夭封比干之墓”,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太宗李世民再封贈比干為太師,謚忠烈。今比干墓仍存,而且在淇縣、衛輝一帶有“平寇柏”、“無心菜”的故事流傳。
到了春秋時,孔子曾經對帝辛殺比干一事感嘆說,紂王心竅不通,如果通一竅,比干就不會死了。孔子的這句話後來就發展為成語“一竅不通”。
這則故事,在《呂氏春秋》中也有記載,並且加了注,它的全句是這樣的:“紂心不通,安以為惡,若其一竅通,則比干不殺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