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嬌

台灣客家流傳甚廣的一首數字童謠,也以一歲起興,主題與內容基本與《一歲嬌》相同。“一歲噭(音jiào,哭叫),兩歲笑,三歲攬(抱)柴阿姆(母親)燒,四歲扛得油燈盞,五歲織得好幼麻(細麻布),六歲繡蕊(原指花蕊,在此作量詞,一朵)牡丹花,七歲媒婆就來哇(在此指說媒),八歲就食人麻茶(麻茶即客家擂茶),九歲留髮十歲嫁,十一歲攬子轉妹家。”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一歲嬌
  • 創作年代:未知
  • 文學體裁童謠 
  • 作者:未知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賞析,

作品原文

一歲嬌
一歲嬌,①
二歲嬌,
三歲撿柴爺娭燒,②
四歲學織絮,③
五歲學庚布,
六歲學繡花,
七歲繡出牡丹花,
八歲食郎飯,④
九歲當郎家,
十歲帶子轉外家。
老娣接到去宰羊,⑤
阿哥接到打魚塘;
爺佬接到真歡喜,⑥
娭哩接到就哇大家團團圓圓嬲一場。⑦

作品注釋

①嬌:原指美好可愛的樣子,在此指為父母所愛憐、珍惜。
②撿柴:拾柴火。爺娭:客語,指父母。
③織絮:紡紗。庚布:織布。
④食郎飯:吃郎家的飯,指代已經出嫁。郎,客語,這裡指丈夫,夫婿。當郎家:在夫家當家作主。
⑤老娣:弟弟。阿哥:哥哥。
⑥爺佬:父親的暱稱。娭哩:母親的暱稱。
⑦嬲:客家方言辭彙,音liào,休息、休閒、玩耍的意思。

作品賞析

客家童謠注重“數的大小”與“數的順序”的了解,數字的大小一般以一至十為限。數字是抽象的,單純灌輸“數”的概念,恐怕難以引起孩童們的興趣,而將數字融入童謠之中,則顯得生動起來,活潑起來,“數”的概念自然而然就在童謠的傳唱中形成了。
成長的話題不僅對於成人們來說是一個嚴肅的話題,對於兒童來說也同樣是一個充滿未知的世界,儘管長大後要面對著許多困惑、憂愁、煩惱,但對於不諳世事的孩子們來說,長大仍然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鑒於兒童對於長大的渴盼心理,所敘述有關年齡的事情,總是提早了許多,以至似真似假。其中雖然有所誇張,但基本符合事實本身。尤其是過去,客家妹子無論生理還是心理,都要比今天早熟。這或許與客家人的生存環境有莫大的關係,也與客家傳統文化的長期浸染有關。
歌謠的前半部分敘述女孩一至十歲的生活情景,下半部分主要描述轉外家時所受到的隆重接待。
客家傳統女性不僅以勤儉持家著稱於世,而且多才多藝,居家可繡花,下地可使牛,只要是男人能幹的活,客家女子都能勝任。反之,男人不能做下來的大小家務,客家女子無不精通、諳熟。歌謠中所唱客家妹子人人都能織絮、庚布、繡花等,在今天看來,這無異乎傳奇故事,然而在不甚遙遠的年代裡,這一切卻都真真切切。
女兒早嫁,為父母者不忍心,卻不得已而為之。看到女兒抱著兒子帶著 郎君歸來,一家人無不歡喜。做弟弟的最積極,遠遠看見姐姐回娘家來,便持刀宰羊去了。比自己年長不了幾歲的哥哥也興高采烈,急匆匆直奔魚塘而去,準備打魚上來盛情款待妹妹。做父親的不言自表,滿心歡喜,做母親的則歡欣得像小孩子一樣,毅然宣布全家人休息一天,大家痛痛快快玩耍一天,以慶祝這難得的一家團圓。
打從三歲起,客家妹就開始了一生漫長的勞動生涯,到了七八歲則已經成了小忙人:帶弟妹、看雞鴨、燒灶火、洗尿布、送茶水、拔豬草、撿稻穗、牧鵝鴨、砍柴草、拔禾秧、摘茶葉……儼然是父母的好幫手。到了十五六歲開始成年後,更是農活、家務無所不做,無所不能了。
過去,客家女性人人必修四項功課,即所謂“四頭四尾”:家頭教尾、田頭地尾、灶頭鍋尾、針頭線尾。“家頭教尾”指的是管好家,教育好子女,這是和諧之家的頭等大事,擺在首位;“田頭地尾”就是把田地種好,豐衣足食;“灶頭鍋尾”就是把大小家務樣樣做到井井有條;“針頭線尾”就是把全家的衣帽、鞋襪、被褥等衣物,收拾好、洗滌乾淨、縫縫補補。客家童謠中還有一首《好姑娘》(又作《勤儉叔娘》),便將客家女子如何做好“四頭四尾”,作了生動、詳盡的描述。
粵東潮州饒平縣客家《一歲嬌》版本則顯然將客家女“食郎飯”的年齡客觀化了,少了些誇張,多了一分真實,但客家人過去早婚的事實仍然非常清晰:“一歲嬌,二歲嬌,三歲拾柴爺娘燒。四歲五歲學績麻,六歲七歲紡棉紗,八歲九歲學繡花,十歲繡個牡丹花。十一十二放牛羊,十三十四學種瓜,十五十六做嫁妝,十七十八帶子帶女轉外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