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多平面全脊椎楔形截骨術

一次性多平面全脊椎多平面楔形截骨術一般指本詞條

一次性多平面全脊椎楔形截骨術是屬於骨科手術。

手術名稱,別名,分類,ICD編碼,概述,適應症,術前準備,麻醉和體位,手術步驟,1.切口,2.顯露椎板,3.截骨,4.內固定及關閉切口,術中注意要點,術後處理,併發症,1.尿瀦留,2.腹壁疼痛,3.腹脹,4.切口邊緣皮膚壞死,5.Luque棒上端穿破皮膚,6.駝背復發,7.脊髓受壓致不全癱,8.脊椎滑脫致全癱,

手術名稱

一次性多平面全脊椎楔形截骨術

別名

一次性多平面全脊椎多平面楔形截骨術

分類

骨科/脊柱外科手術/脊柱後凸成形術

ICD編碼

81.6606

概述

駝背畸形矯正術式過去一般沿用Smith-Petersen單純椎弓(附屬檔案)截骨術,此手術有一定的缺陷,矯形時椎體前方軟組織受到牽拉和撕裂,可造成大血管損傷而危及生命。有文獻報導,大血管損傷率為30%,致死率為8%~13%。從生物力學觀點來看,單純附屬檔案截骨是以椎體後緣為支撐點進行矯形,矯形後附屬檔案部位所留間隙合攏,而椎體前部張開,截骨面接觸面積小,仍不穩定,易於滑脫而造成脊髓和神經根受壓,進而繼發畸形,術後遺留腰背痛。
一次性多平面全脊柱楔形截骨方法,使截骨所留的椎體間隙與附屬檔案間隙完全合攏,脊柱前緣並不張開,椎前軟組織在矯形時所受牽張力分散且很小,所以減少了前縱韌帶和腹主動脈撕裂的危險,同時因截骨面接觸面積大,也可防止脊柱滑脫及不穩,而且癒合快,矯正效果明顯優於其他術式。據文獻報導,單平面後方附屬檔案截骨,平均矯正度39.3°,矯正率55%,多平面後方附屬檔案截骨平均矯正度41.9°,矯正率58%,而一次性多平面全脊椎楔形截骨術,平均矯正度54.8°,平均矯正率75.2%,最大矯正度116°,最小矯正度30°,與上述其他術式相比有顯著改進。
截骨後內固定的方法很多,多數學者認為脊柱接骨板固定點少,不能隨意調整弧度,單純用鋼絲做固定不牢靠,哈氏棒固定只有縱向支撐力,因力點少固定也不可靠,若用Luque棒做內固定,可依據矯形後脊柱弧度加以調整,使用方便,固定可靠。截骨平面的設計是根據後凸部位及角度大小設計而定,每一楔形截骨底邊長1cm,可矯正10°,一般底邊長3cm左右,即每處楔形截骨可矯正30°左右,後凸40°者,可做一處截骨,40°~80°者做兩處截骨,80°以上者做三處截骨。

適應症

一次性多平面全脊椎楔形截骨術適用於:
1.對青年人後凸畸形者,手術適應證可放寬,後凸影響外觀,可行手術矯正。
2.脊柱後凸伴有椎管狹窄者,在做脊髓減壓同時,可一次性行脊柱截骨矯形術。

術前準備

1.備特製可調式脊柱截骨床架。
2.備特製脊柱截骨器械。

麻醉和體位

開放硬膜外麻醉或全麻。開放硬膜外麻醉是以後凸頂點為中心,先做局麻,取後正中切口逐層切開,顯露棘突、椎板及兩側關節突,將欲截脊柱之棘突大部及下一棘突小部,連同棘上、棘間韌帶楔形截除,再做一直徑0.5cm小洞,向頭端插入硬膜外插管於硬膜外腔內4cm,確認插管在硬膜外腔後,向插管內注入1.33%利多卡因,0.16%丁卡因及0.1mg腎上腺素混合液10ml,同法向尾端注入等量混合液,麻醉生效後方可行截骨術。俯臥於可調式脊柱截骨床架上。

手術步驟

手術步驟手術相關解剖

1.切口

後正中切口,依次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

2.顯露椎板

以後凸頂為中心向上下兩端顯露棘突、椎板及兩側關節突。

3.截骨

以腰2脊椎楔形截骨為例,暴露胸12~腰4的棘突、椎板、小關節突及腰2橫突,先截除腰2~3棘上韌帶3cm,中心部對準腰2橫突連線、棘間韌帶及腰3棘突的上部。用寬骨刀按截骨寬度及傾斜角度,在椎板上做出截骨印痕,然後用骨刀繼續鑿入,每次進度不可太深,錘擊力量不可過大過猛,以免震動太大。一面鑿一面取出碎骨片。當鑿到一定深度時,可見黃韌帶深層組織,此時錘擊時更應輕柔,以免失手傷及脊髓,待黃韌帶頂部發現有小裂孔或硬膜外脂肪時,可用銳刮匙擴大刮除,待能用神經剝離器伸入小孔時,即游離硬脊膜,逐步用椎板咬骨鉗咬除椎板及黃韌帶,顯露硬膜外腔,在鑿除椎弓、小關節突之前,用神經剝離器仔細剝離硬膜外組織,以免損傷椎管內靜脈叢。有出血時,可用腦膜棉片壓迫止血,切忌電灼或盲目鉗夾止血。用特製的脊髓拉鉤把脊髓輕輕拉向對側,截除本側的腰椎弓根下2/3、下關節突、橫突及腰3上關節突小部,此時於椎弓外側行骨膜下剝離達椎體外側。同時應當分離腰2神經根,擴大腰2神經根管,操作中切勿傷及神經根。
在鑿除椎弓根下部2/3及關節突後,椎體後緣即顯露清楚,用神經剝離器分離脊髓前部的椎體後緣,用椎體剝離器於椎體外緣行骨膜下剝離至椎體前緣,剝離時應雙手操作,特別小心,不能超出骨膜下,以防傷及椎前大血管。用脊髓拉鉤把脊髓輕輕拉向對側3mm左右,開始行椎體楔形截骨,再次確定截骨方向及截骨寬度,用椎體截骨鑿,小心截除同側楔形範圍內的椎體後3/4。骨面出血可用紗布或明膠海綿壓迫止血。用同樣方法截除對側的附屬檔案及椎體後3/4。兩側截骨應保持在同一平面,使截骨寬度和深度一致,截骨面應光滑平整,不遺留骨嵴。截除殘留在脊髓前方的椎體後緣骨質時,需用特製的L形椎體截骨鑿,把中線外側骨質完全切除,放置骨鑿時,應穩、準、輕、巧、切勿傷及脊髓。
根據駝背嚴重程度,即Cobb角大小,可做兩處或三處截骨,可截除胸12、腰2、腰4,截骨完畢後,緩慢放平截骨床架,後凸畸形即自行慢慢伸直,若截骨面對合不嚴,可持續輕輕按壓後凸頂點處,使其對合。

4.內固定及關閉切口

各截骨面均對應合攏後,用Luque棒做內固定。也可用椎弓根螺釘系統做內固定徹底止血,等滲鹽水沖洗切口,用截骨取下的碎骨塊行植骨融合,留置負壓引流管,依次縫合切口。

術中注意要點

1.為減少術中出血,可套用腎上腺素鹽水行皮下和椎旁組織內注射。
2.術中以第12肋為定位標記,確定截骨平面。
3.一般應選擇腰2以下截骨,因該部位是馬尾神經,且椎管粗大,故安全性大。
4.截骨寬度的確定 楔形截骨底邊長度,一般每個截骨節段以不超過3cm為宜。截骨底邊過長,可使截骨間隙不易合攏,且易造成脊柱滑脫,損傷脊髓及神經根。
5.在顯露椎管時應小心操作,每次鑿入深度不宜超過1mm,以防損傷脊髓。
6.截骨間隙對合前,應把斷面椎板內板做穹隆樣潛式鑿除,以擴大椎管腔,防止嵌壓脊髓。
7.截除椎弓根時,須做神經根管再造術,以防壓迫神經根。
8.切除椎弓根不可>2/3,以免脊柱不穩,甚至脊柱滑脫。
9.椎管內靜脈叢出血較多,可用棉片或明膠海綿壓迫止血,切忌盲目鉗夾止血。
10.駝背畸形重,病程長的病人,往往有硬膜和椎板內板骨膜粘連,若在剝離時發生硬膜撕裂,應即行修補,防止發生腦脊液漏,有時硬膜破損大,需用筋膜片修補。
11.截骨完畢,放平矯形床時不宜過快,以防脊柱滑脫,如對合不緊密,可緩慢向前推壓,至對合滿意為止。
12.內固定宜行椎板下穿鋼絲,Luque棒內固定,在穿過鋼絲時,需注意勿損傷硬膜或脊髓。
13.對於結核或先天性駝背,應行全脊椎截骨,即將楔形截骨頂點截至椎體前緣。

術後處理

1.術後搬動病人時,應保持軀體軸線搬運,因這時病人肌肉鬆弛,截骨處易移位。
2.對全麻病人須注意保持呼吸道通暢,注意血壓及呼吸情況。
3.術後常規禁食,若無胃腸道反應,可於術後2~3d進食。
4.套用廣譜抗生素,以預防感染。
5.術後2周拆線,4周行石膏背心固定,然後可下床活動,半年後改用鋼架背心支具,1年後解除支具固定。

併發症

1.尿瀦留

因術後腰部後伸,可能牽拉腰交感神經乾,引起膀胱張力減低,出現尿瀦留。可行針刺療法促進排尿或行留置導尿,一般2d後即可恢復。

2.腹壁疼痛

由於脊柱伸直,腹壁牽拉緊張而產生疼痛,脊柱後凸矯正病人中約70%有此症狀,經過對症處理,一般1~7d症狀逐漸消失。

3.腹脹

重症駝背者幾乎全部出現此併發症,原因是腸系膜血管及交感神經乾受到刺激、震盪、牽拉所致,使腸蠕動減慢,腸內積氣,致使消化系統功能減退。處理方法可給予針刺、艾灸或按摩療法。急性胃擴張發生率不高,只在嚴重患者中偶爾發生。應及時行胃腸減壓,1周內可治癒。

4.切口邊緣皮膚壞死

主要原因是術中上自動牽開器時間過長,術後仰臥於硬板床上,切口受壓時間長所致。預防辦法是術中適時放鬆牽開器,術後臥於墊有薄海綿墊的床上。

5.Luque棒上端穿破皮膚

主要原因是由於Luque棒上端術中沒有按生理彎曲預折,加之鋼絲固定不牢所致,故術中要注意將棒預折成適當弧度,仔細用鋼絲固定。出現此情況後可進行再次手術修整。

6.駝背復發

原因是自行過早地拆除石膏,預防辦法是向病人講清石膏背心及鋼架背心固定的重要性,待到截骨面癒合後再拆除石膏。

7.脊髓受壓致不全癱

多為結核性駝背病人,其後凸為角狀後凸,加之畸形多年,若術中矯正過大,脊髓易摺疊受壓,一經發現此併發症,應立即處置。結核性駝背多在胸段,此段椎管較窄,矯正度不宜過大,若駝背嚴重,可行二次手術矯正,第1次截骨後要牽引脊椎,達到效果時再行內固定植骨融合。

8.脊椎滑脫致全癱

多為截骨過多所致,尤其是楔形頂部即椎體前1/4截除過多。出現臨床症狀後,要及時攝X線片檢查,一經確診立即手術處理。一般認為,駝背矯正度不宜過大,一個平面不要超過45°,若超過則易滑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