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六百年(一望六百年:富春山居圖傳奇)

一望六百年

一望六百年:富春山居圖傳奇一般指本詞條

《一望六百年》是2011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張毅清, 查律

基本介紹

  • 書名:一望六百年 
  • 作者:張毅清, 查律
  • ISBN:9787807156970
  • 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6月15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2010年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溫家寶總理答中外記者問時講了一個故事:“元朝有一位畫家叫黃公望,他畫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圖》,82歲完成,完成之後不久就去世了。幾百年來,這幅畫輾轉流失,但現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館,一半放在台北故宮博物院,我希望兩幅畫什麼時候能合成一幅畫。畫是如此,人何以堪。”
溫家寶總理提到的這幅《富春山居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是元代大畫家黃公望晚年的代表作,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它用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把浩渺連綿的江南山水錶現得淋漓盡致,達到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的境界。
這幅畫於清代順治年間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長50多厘米,現藏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長600多厘米,原藏於北京故宮,1948年底與近百萬件北京故宮文物一起運至台灣,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一幅六百多年傳世名畫,承載著一段悲歡離合的傳奇故事。《富春山居圖》的命運,是兩岸同胞骨肉分離的折射,也是兩岸同宗共脈的見證。
2011年6月將在台北舉行《富春山居圖》兩岸藏本合璧展,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一望六百年:〈富春山居圖〉傳奇》一書,以這次展覽為契機,以該圖的傳奇故事為線索,介紹黃公望其人其作以及中國繪畫史知識,以期展現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深厚底蘊,增進海峽兩岸的歷史認同感和文化交流。

作者簡介

張毅清,女,1969年生,浙江杭州人。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文學學士,浙江省博物館書畫部副研究館員。
查律,男,1969年生,浙江海寧人。2009年獲中國美術學院史論系美術學博士學位,同年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博士後流動站工作。

目錄

序 陳 浩 1
緒 言 1
壹 一世黃公望 六世望黃公 3
憶昔少年游 4
人生如夢竟昏昏 8
興寄山水尺素間 11
一灣溪水數函書 15
貳 畫中蘭亭 18
黃子久特妙風格 20
《富春山居圖》中的物我關係 26
《富春山居圖》的審美形態 34
《富春山居圖》的畫史意義 44
叄 天下有山亦有水 富春山水非人寰 56
無聲詩與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尋 58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62
今日已無黃子久,誰人能畫富春山 65
肆 六百年輾轉悲歡 69
文人畫家的至寶 70
乾隆皇帝的錯愛 80
海峽兩岸的願望 86
附 錄 88
寫山水訣、論畫山水 黃公望 88
題畫詩 黃公望 90
書畫題跋 黃公望 97
諸家評論 100
後 記 胡小罕 110

序言

畫猶如此 人何以堪
——浙江古籍出版社推出《一望六百年》志念《富春山居圖》合璧展
無論黃公望或者《富春山居圖》,都是關於“望”的紛紜。
望,《說文》以為乃是“出亡在外,望其還也”。對於事物的可欲一開始就帶了鄉愁似的纏綿,就是刻在靈魂里的無法自已。
黃公望,或者《富春山居圖》都是綿延在“望”的河流里。
黃公望,世傳其養父一見子久乃云:黃公望子久矣。於是名為公望,字為子久。從一開始,這個異鄉來的小孩子就活在別人的期望之中。而在當時的社會價值中,入仕成為黃公望實現自己背負的期望的唯一途徑。這就注定了黃公望以後的人生道路。求吏求官,學道學畫,種種際遇都是大痴道人無法排解的熱望使然。
只是黃公望的命運注定在另一條路上。求吏入獄,求官無望,學道不成,學畫歲暮,從原本設計的路上一步步退下來,黃公望乃能發現自己生命本身的希望與熱情,從而不期然地以另一種方式實現了背負的期望。黃公望作畫約始於31歲。但早年所畫,“畫法蒼老,唯失於韻”,同時因奔走仕途,繪畫僅為餘事。50歲前後,歷經坎坷,黃方潛心畫事。因他自幼“習神童科”,“旁曉諸藝”,後又長期擔任書吏,有很厚的書法功底,加之得到了畫壇領袖趙孟頫的指點,所以畫藝進步很快,不久就畫名大振。而真正成就黃公望的是一卷《富春山居圖》,黃公望完成這一長卷時已是82歲的老人,鉛華洗盡,雲淡風輕,黃公望邂逅了那個最真實的自己,從此消失於煙水蒼茫之間。從此,《富春山居圖》成為傳奇,成為別人眼中的執念與想望。
第一位期望《富春山居圖》的是黃公望的朋友無用。黃氏創作《富春山居圖》時已是晚年,既歷經滄桑,又有著鮮明個性。這秀潤淡雅、氣度不凡的畫面,直可以說是凝聚了作者畢生的創作功力、學養境界和人生體悟。無用認定這必是一幅傑出的曠世之作,面世之後難免被人艷羨,恐遭巧取豪奪,所以早在作品還未完成時,便請黃公望先行題跋,說明是送給自己的,以防他人覬覦。偉大的藝術作品從一誕生就成為他人慾望的對象,這一欲望顛簸著《富春山居圖》的運命。
在這一系列的故事中,吳洪裕是值得細說的知音。正是由於吳的絕望,才有了後來《富春山居圖》的破裂。吳洪裕的父親以千金代價從董其昌那裡購得《富春山居圖》,此後吳氏終身展玩近20年。吳洪裕沒有子嗣,在死亡來叩門之際,他絕望了。因為對一件物品的過度的欲望必然導致絕望,在另一個世界沒有它的陪伴,絕望;身後沒有人會如自己一樣珍視它,絕望。在這一絕望中,吳將《富春山居圖》投入了火爐。對於這幅畫的幸運或者不幸的是,吳洪裕的侄子搶出了這幅畫。長卷得以留存了下來,但是起首的一段已經被熾燒得火痕累累,重新裝裱之後,只能分拆成了前後兩個部分,即《剩山圖卷》和《無用師卷》。在以後的日子,兩幅畫卷各自承載著各種各樣的冀望飄零。
數度甲子的歲月流轉,2010年已經海天相隔的兩段畫卷帶著鄉愁家願重新走入世人的想望。在人們的努力之下,2011年6月,《剩山圖卷》和《無用師卷》將正式在台北合璧展出,這是兩岸文化交流的盛事,《富春山居圖》歲月荏苒之後的合璧,牽引著無數人的目光。
江河流轉,那些風流成敗之後,一個文明總是要靠一些念想希望成就自己的根脈,使其生命源遠流長。《富春山居圖》比渺小的我們走得更遠。
是為序。
浙江省博物館館長 陳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