䕑

䕑,異體字: ,拼音jùn ,注音ㄐㄨㄣˋ,簡體部首艹部,部外筆畫13畫,總筆畫16畫,繁體部首艸部,部外筆畫13畫,總筆畫19畫,五筆AXEV,倉頡TVFV,鄭碼EZPZ,四角44944,結構上下,統一碼4551,筆順一丨丨フフ丶丶丶丶ノ丶丶ノフノ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䕑
  • 拼音:jùn
  • 部首:艹部
  • 五筆:AXEV
基本解釋,古籍解釋,

基本解釋

UNICODE
䕑字UNICODE編碼U+4551,10進制: 17745,UTF-32: 00004551,UTF-8: E4 95 91。
䕑字位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擴充A區(CJK Unified Ideographs Extension A)。
English
(same as 葰) parsley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葰【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畫:15畫部外筆畫:9畫
《唐韻》息遺切,音綏。《說文》姜屬,可以香口。《博雅》廉姜,葰也。《儀禮注》通作綏。
又《廣韻》蘇果切,音瑣。縣名。《前漢·地理志》大原葰人。師古又音山寡切。
又《集韻》祖峻切,音俊。《司馬相如·上林賦》實葉葰茂。《注》葰,大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