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馬克思歷史觀新探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馬克思歷史觀新探

《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歷史觀正式形成的標誌性著作,一直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和探討,但現有研究仍然忽略了馬克思歷史觀的實踐特徵,本書稿系統探討《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歷史觀的理論淵源、《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歷史觀的基本內容以及探究《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歷史觀的理論價值以深入剖析這一最偉大的社會歷史理論,從而進一步推進馬克思歷史觀的研究。

基本介紹

  • 書名:《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馬克思歷史觀新探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頁數:224頁
  • 開本:B5
  • 品牌:科學出版社
  • 作者:楊麗珍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定價:65.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哲學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它既是新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的正式誕生地,也是新歷史觀——實踐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正式誕生地。它作為哲學史上空前深刻而科學的哲學理論,作為歷史觀上的一次壯麗日出,仍然是指導人們觀察和把握整個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的精神武器,它內蘊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思想財富是我們對馬克思歷史觀展開進一步研究的重要思想源泉。
楊麗珍編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馬克思歷史觀新探》主要運用文本、本質和歷史三種解讀方法,重點從馬克思歷史觀的理論淵源、基本內容及其探究的理論價值三個方面對《德意志意識形態》進行了深入研究,旨在剖析馬克思歷史觀這一社會歷史理論,在學界已獲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馬克思歷史觀的研究。

圖書目錄

總序
前言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馬克思歷史觀的研究意義
一、馬克思世界觀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二、馬克思歷史觀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三、西方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第二節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馬克思歷史觀的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二、國內研究現狀
第三節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馬克思歷史觀的研究方法
一、文本解讀法
二、本質解讀法
三、歷史解讀法
本章小結
第二章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馬克思歷史觀的理論淵源
第一節 馬克思歷史觀的直接理論來源
一、愛爾維修歷史觀的合理因素
二、黑格爾歷史觀的合理因素
第二節 馬克思歷史觀的世界觀基礎
一、對舊世界觀的徹底清算
二、新世界觀的正式創立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馬克思歷史觀的基本內容
第一節 人類歷史是現實的人的物質實踐活動的歷史
一、舊哲學家忽視或無視現實的人的實踐活動是人類歷史的基礎
二、馬克思認為人類歷史是現實的人的物質實踐活動的歷史
第二節 物質實踐由低級向高級發展決定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
一、《德意志意識形態》前馬克思對世界歷史理論的求索
二、《德意志意識形態》是以物質實踐為基礎的世界歷史理論
第三節 人類歷史規律是現實的人的物質實踐活動的規律
一、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哲學家對人類歷史規律的探索
二、《德意志意識形態》前馬克思對人類歷史規律的求索
三、《德意志意識形態》對人類歷史規律的首次科學歸納
第四節 物質實踐是人類社會基本結構最深刻的基礎
一、傳統教科書對馬克思的人類社會基本結構理論理解的局限性
二、馬克思認為物質實踐是人類社會基本結構最深刻的基礎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馬克思歷史觀探究的理論價值
第一節 走出唯物主義歷史觀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稱謂誤區
一、“唯物主義歷史觀”、“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的稱謂檢討
二、馬克思歷史觀應稱為實踐唯物主義歷史觀
第二節 正確認識西方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對馬克思歷史觀的否定
一、西方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對馬克思歷史觀的否定
二、西方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並沒有超越馬克思歷史觀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第一章
導 論
《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哲學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它既是新唯物主義――實踐唯物主義的正式誕生地,也是新歷史觀――實踐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正式誕生地。它作為哲學史上空前深刻而科學的哲學理論,作為歷史觀上的一次壯麗日出,仍然是指導人們觀察和把握整個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的精神武器,它內蘊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思想財富是我們對馬克思歷史觀展開進一步研究的重要思想源泉。
第一節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馬克思歷史觀的研究意義
一位學者曾在講學時說過一段話,其大意是當前西方馬克思主義(以下簡稱“西馬”)對我國學術界的影響較大,以致我們中國有些學者寫文章時一定要引用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寫的東西,以為這樣顯得特別有學問。他的話道出了目前我國哲學學界研究“西馬”的熱潮。在這種熱潮中人們紛紛“以西馬解馬”。這種現象無疑是可喜的,因為它能開拓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新視野,拓寬馬克思主義哲學解讀的新領域。但是,“以西馬解馬”與“以馬解馬”畢竟是兩種不同的話語系統,“在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話語系統中,對那些關涉著哲學性質的話語是否能原版性地借用與通用,這本身就是一個需要慎重對待與深思的問題”① 。應該說林劍教授的上述觀點是極富啟發性、極其深刻的,它對人們正確解讀具有高度科學性和強烈黨性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無疑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啟迪作用。
①林劍:《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轉向”的思考》,《哲學研究》第11期,2003年,第18頁。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馬克思歷史觀新探
毋庸諱言,目前,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界,一方面是“以西馬解馬”熱,一方面是“缺少系統解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的著作”,尤其是缺少“《德意志意識形態》..著作的研究和解讀”① ,這種情況令人擔憂。因為,實質上,“以西馬解馬”者“多半是藉助於另外的思想稜鏡,來間接折射馬克思哲學的智慧之光,因而大多還只是在外圍兜圈子”② 。所以,如果大家都熱衷於“以西馬解馬”,而忽視或冷淡“以馬解馬”,其後果將會是一步步“遠離馬克思”,最後使馬克思思想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鑒於上述情況,筆者將“《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馬克思歷史觀新探”作為本書的書名,目的是推進“以馬解馬”的解讀方式,直面馬克思本人的文本,完整呈現馬克思歷史觀的形成過程,深入領會馬克思歷史觀的深層底蘊和精神實質,真正揭示馬克思在歷史觀上實現的劃時代的變革,以期在學界已取得的寶貴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馬克思哲學的核心部分――歷史觀的研究。具體說來,其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馬克思世界觀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世界觀決定歷史觀,歷史觀是世界觀的體現;沒有正確的世界觀,就不可能有正確的歷史觀。例如,黑格爾的世界觀是客觀唯心主義,他的歷史觀即客觀唯心主義歷史觀;費爾巴哈的世界觀是抽象的人本唯物主義,他的歷史觀即抽象的人本唯物主義歷史觀。由於世界觀上的錯誤和局限,黑格爾、費爾巴哈的歷史觀都不科學。而馬克思的歷史觀之所以是科學的歷史觀,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的世界觀是正確的,因而研究馬克思歷史觀就必然要涉及馬克思世界觀,這是一個無法繞過也不應繞過的問題。而馬克思世界觀到底是“實踐唯物主義”還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界仍然沒有達成共識,有些學者甚至非常排斥“實踐唯物主義”的表述,他們固守傳統的觀點,認為馬克思的世界觀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等,唯物的、辯證的觀點才是馬克思世界觀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觀點只是馬克思哲學世界觀的基本觀點之一,而且他們還以“馬克思本人並沒有明確指稱自己的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為由否認將馬克思世界觀命名為實踐唯物主義等。對上述觀點的辨析,最有說服力的無過於馬克思本人的文本。本書將系統考察馬克思於1840~1846年所寫的主要著作,即從其博士論文一直
①韓立新:《新版�德意志意識形態�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3頁。

②王東:《論文本研究與理論創新的關係》,《學術月刊》第1期,2003年,第8頁、第9頁。


第一章 導 論
到《德意志意識形態》等,研究馬克思世界觀從探索到正式誕生的整個歷程是否有一以貫之的基本思想,這些工作將有助於辨析關於馬克思世界觀的各種命名是否科學,對總結幾十年來關於馬克思世界觀研究的成績與不足也大有裨益。
二、馬克思歷史觀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關於馬克思歷史觀的研究由來已久,研究成果極為豐碩,筆者在“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的搜尋結果顯示,“篇名”中包含“馬克思歷史觀”的論文共61條(1981~2009年);“篇名”中包含“唯物史觀”的論文共1901條(1957~2010年);“篇名”中包含“歷史唯物主義”的論文共1560條(1954~2010年);“篇名”中包含“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論文有31條(1964~2010年);“篇名”中包含“《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論文共428條(其具體內容絕大多數都涉及馬克思歷史觀的研究――引者注)(1964~2010年)。上面的統計反映了我國學者對馬克思歷史觀研究的重視,但我們也發現,在我國,將“馬克思歷史觀”理解為“唯物主義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者占絕大多數,而將“馬克思歷史觀”理解為“實踐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則鳳毛麟角。本書將立足於《德意志意識形態》,首次以實踐為基礎系統探討馬克思歷史觀的理論淵源、基本內容及研究馬克思歷史觀的理論價值,突出馬克思歷史觀――實踐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整體性和獨特性。理論研究的深入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通過理論稱謂的新變化和理論體系的新建構得以體現的,“實踐唯物主義歷史觀”這一新的歷史觀理論稱謂的提出和以實踐為基礎的馬克思歷史觀理論體系的新架構本身就意味著歷史理論研究的發展,因而本書將有助於進一步拓展和深化馬克思歷史觀的研究。
三、西方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認為馬克思歷史觀已經過時,並對之進行解構或重構。西方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是否真如這些理論的提出者所認為的那樣已經超越了馬克思歷史觀呢?本書將立足於《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第一手資料對馬克思歷史觀,即實踐唯物主義歷史觀進行深入研究,以期在真實反映馬克思社會歷史理論原貌的同時,也以馬克思歷史觀為思想武器對西方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進行深度剖析,既充分肯定他們的理論中的合理因素,又對其誤解、曲解和錯誤予以揭露和批判。因此本書將為人們正確評價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社會歷史理論提供有益的啟示。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馬克思歷史觀新探
第二節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馬克思歷史觀的研究現狀
眾所周知,《德意志意識形態》寫於1845~1846年,由於種種因素一直未能公開發表,直到1932年全文才得以與世人見面,而對它的研究高潮,國外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以後,國內則出現於21世紀初。總體來說,國內外學者一般都是在肯定《德意志意識形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的前提下開展對馬克思歷史觀的評論和研究的。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學者對《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研究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一)認為《德意志意識形態》與馬克思以前的著作存在“認識論斷裂”
20世紀60年代,法國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奠基人路易・阿爾都塞一反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重視,認為《德意志意識形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路易・阿爾都塞看來,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以前的歷史理論屬於人道主義哲學,是非科學的、意識形態的東西,而《德意志意識形態》則提出了關於社會歷史的新理論,這種社會歷史理論本質上是“理論反人道主義”① ,因而它不是意識形態,而是科學。由非科學的意識形態向科學的社會歷史新理論的轉變即“認識論斷裂”。路易・阿爾都塞在《保衛馬克思》一書中說:“在馬克思的著作中,確確實實有一個‘認識論斷裂’;據馬克思自己說,這個斷裂的位置就是他生前沒有發表過的、用於批判他過去的哲學(意識形態)信仰的那部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這種‘認識論斷裂’把馬克思的思想分成兩個大階段:1845年斷裂前是‘意識形態’階段,1845年斷裂後是‘科學’階段。”②
路易・阿爾都塞的“斷裂說”的合理之處在於肯定了《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馬克思歷史觀的新變化和新成就,深化了對《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馬克思歷史理論的研究。但是他片面誇大了《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馬克思歷史觀
①[法]路易・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顧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225頁。
②[法]路易・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顧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序言”第15頁、第16頁。
第一章 導 論
和此前的馬克思歷史觀之間的區別,否認它們之間的密切聯繫,這不符合馬克思歷史觀的真實發展軌跡。
(二)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的發現是《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歷史觀創立的前提和馬克思歷史觀的真正特點
20世紀60年代,蘇聯學者Γ暢А暢巴加圖力亞承認《德意志意識形態》是對馬克思歷史觀的第一次全面的闡述,並提出了關於《德意志意識形態》真正特點的看法。Γ暢А暢巴加圖力亞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章手稿的結構和內容》一文中指出:“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對歷史的唯物主義理解,即歷史唯物主義。這種分析之所以可能,是由於他們發現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辯證法。”“《形態》真正的特點在於,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弄明白並準確地表述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辯證法,即它們之間的辯證的相互作用及其發展的辯證法..《形態》的所有基本特徵都是由這個核心發現並派生出來的。”①
Γ暢А暢巴加圖力亞的上述觀點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合理性在於他對“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辯證關係原理”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重要地位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和重視,深化了人們對《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馬克思歷史理論的認識,但是他沒有進一步深入考察對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起決定作用的物質實踐活動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基礎地位,因而馬克思歷史觀的本質特徵仍未得到真正的揭示和反映。
(三)認為馬克思歷史觀是一種“進化論”,並提出對馬克思歷史觀進行“解構”
20世紀90年代末,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代表性人物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肯定《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歷史觀的奠基之作,並且認為《德意志意識形態》與馬克思後來的著作有密切的聯繫。他在《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第二章“歷史唯物主義”中說:“馬克思與恩格斯合作的第一項成果是那本充滿強烈辯論性質的《神聖家族》(TheHolyFamily),該書始著於1844年的下半年,出版於1845年年末。書的主體部分由馬克思所完成,它標誌著馬克思與青年黑格爾派其他人物的最後決裂。緊接著,寫於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也最終完稿,它同樣是一部批判性論著,但在該書中,馬克
①[蘇]巴加圖力亞Γ暢А:《�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章手稿的結構和內容》,姚穎譯,《馬克思主義與現實》第6期,2006年,第66頁。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馬克思歷史觀新探
思第一次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進行了一般性的概述。從此以後,馬克思的一般性觀點幾乎很少出現什麼改變,他將畢生心血用在對這本書所提出觀點的理論探討和實踐套用上。”“儘管馬克思當時的經濟史知識的確很欠缺――對於生產體系發展的‘架構’後來做了相當大的修正――但該書所論及的歷史唯物主義與馬克思後來在其他場合所做的描述極其一致。所有對馬克思著作做精確劃分的做法都是主觀的,儘管《德意志意識形態》有時被當做馬克思的‘早期’著作之一,但把它看做是馬克思成熟時期的第一本重要著作要更為適當。”①
安東尼・吉登斯一方面承認《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馬克思歷史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認為馬克思歷史觀是進化論,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要對之進行解構。他在《社會的構成》一書中指出:“歷史唯物主義是否是進化論的一種形式呢?對此我們儘管有某些保留。但如果以某種特定的方式來理解歷史唯物主義,我們還是可以說它確實是一種進化論。”②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最初數頁和《共產黨宣言》中勾勒出的發展圖式,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的‘前言’中,馬克思精闢地闡述了這一圖式。”② “他(即馬克思――引者注)的歷史發展圖式,包括了部落社會、古代世界、封建主義、資本主義,還要加上亞細亞生產方式,就此構成了一種進化框架。在這個框架中,調適偽裝在生產力擴張的面目背後,扮演了主導性的角色..馬克思關注的問題是人類對自然的控制日益增強,這就體現了某種調適觀,基本與其他許多運用這一觀念的學者一樣..馬克思的進化論也是一個‘世界成長的故事’,並體現了單線壓縮和時間歪曲的局限。不過,我們應該主要從它賦予調適機制的作用的角度著手,來批評馬克思的進化論。”“我並不認為有辦法彌補整個進化論或是特定的歷史唯物主義所存在的缺陷,所以我要對這些理論進行解構。”③ 安東尼・吉登斯由此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所有社會變遷都取決於不同的環境因素和事件的關聯,這種關聯的性質因各種具體情境而異,而錯誤又總是涉及行動者的反思性監控,這些行動者置身於各種條件之中,並在這些條件下‘創造歷史’。”④ “我們無法提
①[英]安東尼・吉登斯:《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對馬克思、涂爾幹和韋伯著作的分析》,郭忠華、潘華凌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第22頁、第23頁。

②[英]安東尼・吉登斯:《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大綱)》,李康、李猛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第359頁。

③[英]安東尼・吉登斯:《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大綱)》,李康、李猛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第360頁。

④[英]安東尼・吉登斯:《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大綱)》,李康、李猛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第362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