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與“神人合一”——中西美學的巨觀比較

“天人合一”與“神人合一”——中西美學的巨觀比較

《“天人合一”與“神人合一”——中西美學的巨觀比較》是現代王生平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天人合一”與“神人合一”——中西美學的巨觀比較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者:王生平
  • 類別:哲學
內容簡介,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是樂黛雲主編的“中外比較文化叢書”之一,它從巨觀上論述了中西美學的差異以及各自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全書共分為六章。在第一章中,作者分別探討了“神人合一”與“天人合一”觀念的不同內涵及其對西方人和中國人審美藝術的影響。他指出,西方美學與中國美學的巨大差異就是“神人合一”與“天入合一”的差異;前者由審美走向宗教,後者由審美走向人際;前者皈依上帝,後者靈肉兼顧,情理交融;前者向上帝贖罪,企求來世,後者與自欲同在,重視此在;前者的縱慾、禁慾,後者的中庸、平衡,似乎中西美學的一切差異都由此而來。西方的“神人合一”觀念不是被世俗觀念同化,而是竭力同化世俗觀念。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神人合一觀念積澱為文化心理結構,文化心理結構生產出美學理論和藝術作品,在此過程中,柏拉圖提供了總體模式。而“天人合一”對美學與藝術的影響有著更為合理的現實因素。“天入合一”觀念有兩方面現實基礎:一是人與自然的協調,一是個體群體的適應。其心理基礎是先秦孔子仁學體系體現的實用理性精神。中國美學的四大思潮:儒、桓。莊、禪雖然各有特色,卻都貫穿著實用理性精神,只不過在諸審美的心理要素中突出的重點不同罷了。第二章“天人合一,與同構”,論述了“天人合一”的審美觀念與阿恩海姆審美心理學中“同構”理論的相通之處,並用“異質同構”理論對我國古詩進行了分析。第三章“認識模仿與文無定法”從審美範疇角度對中西美學進行了比較。作者指出,在基督教的影響下,情感的強化,使西方美學的崇高範疇得以確立,而中國美學,由於強調“中和”,情感受到理智的導引和規範,只有壯美範疇產生。同時,認識的強化,使西方美學講究“逼真”,強調“模仿”,追求一種模式(如“三一律”),而中國的藝術則反對以一種模式來框架自身,提倡‘文無定法”。第四章詳細分析了陽剛之美與崇高的差別及其與“天入合一”與“神人合一”觀念的內在聯繫。第五章從心理學、美學理論與藝術創作三個方面論述了中西美學與文藝的認同。最後一章為“從諾貝爾文學獎看東西方審美意識的分合”。本書在中西美學的巨觀比較方面做出了可貴的嘗試,作者選取的角度新穎,所作的結論大部在前人研究的棊礎上有所發揮和創造,為中西美學比較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和發展打下了基礎。

出版信息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13萬字,責任編輯:張晨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