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永根

人物經歷,人物事件,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盧永根祖籍廣州花都,1930年出生於香港一個中產家庭。1941年,就在盧永根讀國小六年級的時候,香港淪陷,盧永根被父親送回鄉下避難。在鄉下時,盧永根親眼目睹日軍兇殘,也體會到戰爭對人民生活的影響。兩年之後,盧永根返回香港就讀於嶺英中學,遇到了思想進步的語文老師林莽中(蕭野),並經他介紹到香港培僑中學讀高中。在盧永根看來,培僑中學的三年時光,是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在這裡,他從一個無知的青少年成長為一個堅定的革命者。
1947年12月,盧永根加入了中共地下黨的外圍組織“新民主主義青年同志會”,並積極開展地下活動。1949年8月9日,年輕的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共地下黨。
高中畢業,黨組織決定安排盧永根回內地,到嶺南大學讀書和從事革命工作,到廣州去迎接解放。就這樣,一位自小接受英式教育的“香港仔”成為了年輕的革命者。
盧永根學生、華農農學院教授劉向東回憶,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嶺南大學與中山大學兩校農學院合併為華南農學院(今華農前身),丁穎任院長,盧永根是首屆學生。丁穎比盧永根年長40多歲,但丁穎與盧永根的“忘年交”一直是學界佳話:丁穎是盧永根的恩師,是他學術上的領路人;在盧永根的鼓勵和支持下,1956年,丁穎以68歲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這在當時廣州地區高級知識分子中引起了極大反響。
2017年3月,“盧永根院士病房臨時黨支部”成立,每月支部成員把黨和國家重要方針政策、華農科研最新動態帶到他的病床前。
盧永根常把法國科學家巴斯德的名言掛在嘴邊:“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
改革開放後,盧永根到美國探望病重的母親,以公派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留學。在美期間,美國的親人竭力說服他留下來,但被他堅決地拒絕了。眾人百思不得其解,詢問他不選擇國外優越的工作環境、生活條件的原因,盧永根堅定地說,“因為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
從1983年開始,盧永根擔任了13年華農校長。上任之初,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專訪時,他談到自己的黨員、校長、教授三個角色關係時表示,要堅持“先黨員,後校長;先校長,後教授”的原則。
華農原校辦主任盧吉祥回憶,擔任校長期間,盧老頂住壓力,破格晉升“華農八大金剛”,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的新格局。1987年,華農的人事改革成為全國關注焦點:破格晉升8名中青年學術骨幹,其中5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晉升為副教授,以破解人才斷層困局,破論資排輩風氣。如今,這些當年破格晉升的青年才俊,包括全國政協副主席羅富和、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溫思美、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抗擊非典和禽流感戰役中的科研英雄辛朝安、華農原校長駱世明、省教育廳原副廳長張泰嶺等,分別成長為政界、學界的優秀人才。
這些年,即便頭上有多個“光環”,盧永根依然保持“布衣院士”的赤誠底色,保持科學家的求真求知熱情和深沉家國情懷,指導學生讀書,看論文,整理著述。

人物事件

3月21日下午,華南農業大學盧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賓教授鄭重地在捐贈協定上籤下名字,並將兩人在中國工商銀行的187萬餘元存款轉入華南農業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的賬戶里。加上此前在中國建設銀行轉賬的693萬餘元,盧永根夫婦共捐贈畢生積蓄合計880萬餘元給華南農業大學,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於獎勵該校農學院品學兼優的貧困本科生和研究生、忠誠於教學科研的青年優秀教師,以及資助農學院邀請農業領域國內外著名科學家來校講座。
這是華農建校108年來,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

人物評價

他是87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作物遺傳學家。一輩子研究學術,保存了華南地區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庫。
他是華南農業大學的老校長。13年間,為學校各項事業發展鞠躬盡瘁,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的新格局。
他是一位有著69年黨齡的老黨員。2017年3月,他撐著孱弱病軀,捐出畢業積蓄880多萬元扶持農業教育事業。
他,是盧永根。他無數次說,作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員,無論是一帆風順的日子,還是身處逆境的時刻,始終堅信,要把一生獻給祖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