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師範院校新世紀教材:植物學

植物學》是師範院校生物學系學生的專業基礎課程,也是生物學的重要基礎課之一。按兩界說的範疇介紹植物的形態、結構和各部位的功能,從進化的角度介紹植物界各類群的主要特徵、代表植物及其分類。本書將簡明扼要的介紹植物學的基礎知識,同時注意介紹本學科的最新知識和研究進展。本書第二版編寫組由國內十幾所院校的中青年骨幹教師共同編寫,他們有豐富的《植物學》教學經驗,結合現行的教學實際情況,和植物學教改方面的重要政策和方向,為師範院校植物學教學提供重要的教學材料。點擊連結進入舊版: 植物學

基本介紹

  • 書名:高等師範院校新世紀教材:植物學
  • 作者:王全喜 張小平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頁數:426頁
  • 開本:4
  • 品牌:科學出版社
  • 外文名:Botany
  • 類型:科學與自然
  •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30352828, 703035282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高等師範院校新世紀教材:植物學(第2版)》結合現行的教學實際情況,和植物學教改方面的重要政策和方向,為師範院校植物學教學提供重要的教學材料。《高等師範院校新世紀教材:植物學(第2版)》可作為高等師範院校生物學專業的植物學教材,也可作為高等農林院校以及其他相關單位植物學方面的教學參考書。

圖書目錄

第二版 前言
緒論
0.1 植物與植物界
0.1.1 生物界的劃分
0.1.2 植物界的多樣性
0.2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與人類的關係
0.2.1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0.2.2 植物與人類的關係
0.3 植物學研究的內容和分支學科
0.3.1 植物學研究的對象
0.3.2 植物學的分支學科
0.4 學習植物學的目的和方法
0.5 植物的分類等級及命名
0. 5.1 植物的分類方法
0.5.2 植物的分類單位和命名法
0.5.3 植物界的主要類群
第一部分 植物的細胞和組織
第1章 植物的細胞
1.1 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1.1.1 植物細胞的形狀和大小
1.1.2 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1.1.3 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
1.2 植物細胞的繁殖
1.2.1 有絲分裂
1.2.2 無絲分裂
1.2.3 減數分裂
1.3 植物細胞的生長與分化
1.3.1植物細胞的生長
1.3.2 植物細胞的分化
思考題
第2章 植物的組織
2.1 植物組織的概念和類型
2.1.1 植物組織的概念
2.1.2 植物組織的類型
2.2 組織系統
思考題
第二部分 孢子植物
第3章 原核生物(Prokaryote)
3.1 細菌門(Bacteriophyta)
3.1.1 細菌的一般特徵
3.1.2 細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經濟意義
3.2 藍藻門(Cyanophyta)
3.2.1 藍藻的一般特徵
3.2.2 藍藻門的代表植物
3.3 原綠藻門(Prochlorophyta)
思考題
第4章 真核藻類(Eukaryotic Algae)
4.1 藻類植物概述
4.1.1 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徵
4.1.2 藻類植物的分布和生態習性
4.1.3 藻類植物的繁殖
4.1.4 藻類植物的分門依據
4.2 裸藻門(Euglenophyta)
4.2.1 裸藻門的一般特徵
4.2.2 裸藻門的代表植物
4.3 綠藻門(Chlorophyta)
4.3.1 綠藻門的一般特徵
4.3.2 綠藻門的代表植物
4.4 輪藻門(Charophyta)
4.4.1 輪藻門的一般特徵
4.4.2 輪藻門的代表植物
4.5 甲藻門(Pyrrophyta)
4.5.1 甲藻門的一般特徵
4.5.2 甲藻門的代表植物
4.6 隱藻門(Cryptophyta)
4.6.1 隱藻門的一般特徵
4.6.2 隱藻門的代表植物
4.7 金藻門(Chrysophyta)
4.7.1 金藻門的一般特徵
4.7.2 金藻門的代表植物
4.8 黃藻門( Xanthophyta)
4.8.1 黃藻門的一般特徵
4.8.2 黃藻門的代表植物
4.9 硅藻門(Bacillariophyta)
4.9.1 硅藻門的一般特徵
4.9.2 硅藻門的代表植物
4.10 褐藻門(Phaeophyta)
4.10.1 褐藻門的一般特徵
4.10.2 褐藻門的代表植物
4.11 紅藻門(Rhodophyta)
4.11.1 紅藻門的一般特徵
4.11.2 紅藻門的代表植物
4.12 藻類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思考題
第5章 菌物(Fungi)
5.1 菌物概論
5.2 黏菌門(Myxomycota)
5.2.1 黏菌的主要特徵
5.2.2 黏菌門的主要類群
5.2.3 黏菌門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5.3 真菌門(Eumycota)
5.3.1 真菌的一般特徵
5.3.2 真菌的分類及代表
5.3.3 真菌的起源和演化
5.4 地衣門(Lichens)
5.4.1 地衣的一般特徵
5.4.2 地衣的形態構造
5.4.3 地衣的繁殖
5.4.4 地衣的生態習性及主要類群
5.5 菌物與人類的關係
思考題
第6章 苔蘚植物(Bryophyta)
6.1 苔蘚植物概述
6.1.1 苔蘚植物的一般特徵
6.1.2 苔蘚植物的分類
6.2 角苔綱(Anthocerotae)
6.2.1 角苔綱的主要特徵
6.2.2 角苔綱的代表植物
6.3 苔綱(Hepaticae)
6.3.1 苔綱的主要特徵
6.3.2 苔綱的代表植物
6.4 蘚綱(Musci)
6.4.1 蘚綱的主要特徵
6.4.2 蘚綱的代表植物
6.5 藻苔綱(Takakiopsida)
6.6 苔蘚植物與人類的關係
6.6.1 苔蘚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6.6.2 苔蘚植物在生產、生活中的套用
思考題
第7章 蕨類植物(Pteridophyta)
7.1 維管植物(vascular plant)
7.1.1 維管植物的基本特徵
7.1.2 維管植物的中柱類型及其演化
7.1.3 維管植物的分類
7.2 蕨類植物概述
7.2.1 蕨類植物的一般特徵
7.2.2 蕨類植物的分類系統
7.3 松葉蕨亞門(Psilophytina)
7.3.1 松葉蕨亞門的主要特徵
7.3.2 松葉蕨亞門的主要類群
7.4 石松亞門(Lycophytina)
7.4.1 石松亞門的主要特徵
7.4.2 石松亞門的主要類群
7.5 水韭亞門(Iso印hytina)
7.5.1 水韭亞門的主要特徵
7.5.2 水韭亞門的主要類群
7.6 楔葉蕨亞門(Sphenophytina)
7.6.1 楔葉蕨亞門的主要特徵
7.6.2 楔葉蕨亞門的主要類群
7.7 真蕨亞門(Filicophytina)
7.7.1 真蕨亞門的主要特徵
7.7.2 真蕨亞門的主要類群
7.8 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
思考題
第三部分 種子植物
第8章 種子植物的形態結構
8.1 根
8.1.1 根的類型和根系
8.1.2 根尖的構造
8.1.3 根的初生結構
8.1.4 根的次生結構
8.1.5 側根的形成
8.1.6 根瘤與菌根
8.1.7 根的生理功能
8.2 莖
8.2.1 莖的形態
8.2.2 莖尖的結構和發育
8.2.3 雙子葉植物莖的初生結構
8.2.4 雙子葉植物莖的次生結構
8.2.5 裸子植物莖的結構特點
8.2.6 單子葉植物莖的特點
8.2.7 莖的生理功能
8.3 葉
8.3.1 葉的形態
8.3.2 葉的發育
8.3.3 葉的結構
8.3.4 葉的生態類型
8.3.5 落葉
8.3.6 葉的生理功能
8.4 營養器官間的相互聯繫
8.4.1 營養器官間結構的聯繫
8.4.2 營養器官生長的相關性
8.5 營養器官的變態
8.5.1 根的變態
8.5.2 莖的變態
8.5.3 葉的變態
8.6 花
8.6.1 花的組成與形態類型
8.6.2 花程式和花圖式
8.6.3 花序
8.6.4 雄蕊的發育和結構
8.6.5 雌蕊的發育和結構
8.6.6 開花、傳粉和受精
8.7 種子
8.7.1 種子的形成和結構
8.7.2 種子的基本類型
8.7.3 種子的萌發和幼苗的形成
8.8 果實
8.8.1 果實的形成和發育
8.8.2 果實的類型
8.8.3 果實和種子的傳播
8.9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
思考題
第9章 裸子植物(Gymnosperm)
9.1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9.2 裸子植物的生活史
9.3 裸子植物的分類
9.3.1 蘇鐵綱(鐵樹綱)(Cycadopsida)
9.3.2 銀杏綱(Ginkgopsida)
9.3.3 松柏綱(Coniferopsida)
9.3.4 紅豆杉綱(紫杉綱)(TaXopsida)
9.3.5 買麻藤綱(倪藤綱)(Gnetopsida)(蓋子植物綱(Chlamydospermopsida))
思考題
第10章 被子植物(Angiosperm)
10.1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10.2 被子植物的分類原則
10.3 被子植物的分類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木蘭綱(Magnoliopsida))
10.3.1 木蘭目(Magnoliales)
1.木蘭科(Magnoliaceae)
10.3.2 樟目(Laurales)
2.樟科( Lauraceae)
10.3.3 胡椒目(Piperales)
3.胡椒科(Piperaceae)
10.3.4 睡蓮目(Nymphaeales)
4.蓮科(Nelumbonaceae)
5.睡蓮科(Nymphaeaceae)
10.3.5 毛茛目(Ranales)
6.毛茛科( Ranunculaceae)
10.3.6 罌粟目(Papaverales)
7.罌粟科(Papaveraceae)
10.3.7 昆欄樹目(Trochodendrales)
8.水青樹科(Tetracentraceae)
10,3.8 金縷梅目(Hamamelidales)
9.金縷梅科( Hamamelidaceae)
10.3.9 杜仲目(Eucommiales)
10.杜仲科(Eucommiaceae)
10.3.10 蕁麻目(Urticales)
11.榆科(Ulmaceae)
12.桑科(Moraceae)
13.大麻科(Cannabaceae)
14.蕁麻科(Urticaceae)
10.3.11 胡桃目(Juglandales)
15.胡桃科(Juglandaceae)
10.3.12 殼斗目(Fagales)
16.殼斗科(Fagaceae)
17.樺木科(Betulaceae)
10.3.13 石竹目(Caryophyllales)
18.石竹科(Caryophyllaceae)
19.藜科(Chenopodiaceae)
10.3.14 蓼目(Polygonales)
20.蓼科(Polygonaceae)
10.3.15 五椏果目(Dilleniales)
21.五椏果科(Dilleniaceae)
22.芍藥科(Paeoniaceae)
10.3.16 山茶目(Theales)
23.山茶科(Theaceae)
24.獼猴桃科(Actinidiaceae)
10.3.17 錦葵目(Malvales)
25.椴樹科(Tiliaceae)
26.錦葵科(Malvaceae)
10.3.18 堇菜目(Violales)
27.堇菜科(Violaceae)
28.葫蘆科(Cucurbitaceae)
10.3.19 楊柳目(Salicales)
29.楊柳科(Salicaceae)
10.3.20 白花菜目(Capparales)
30.十字花科(Cruciferae, Brassicaceae)
10.3.21 薔薇目(Rosales)
31.景天科(Crassulaceae)
32.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
33.薔薇科(Rosaceae)
10.3.22 豆目(Fabales)
34.蝶形花科(狹義豆科)(Fabaceae, Papilionaceae)
10.3.23 桃金孃目(Myrtales)
35.桃金孃科(Myrtaceae)
10.3.24 紅樹目(Rhizophorales)
36.紅樹科(Rhizophoraceae)
10.3.25 檀香目(Santalales)
37.桑寄生科(Loranthaceae)
10.3.26 衛矛目(Celastrales)
38.衛矛科(Celastraceae)
39.冬青科(Aquifoliaceae)
10.3.27 大戟目(Euphorbiales)
40.大戟科(Euphorbiaceae)
10.3.28 鼠李目(Rhamnales)
41.鼠李科(Rhamnaceae)
42.葡萄科(Vitaceae,Ampelidaceae)
10.3.29 無患子目(Sapindales)
43.無患子科(Sapindaceae)
44.槭樹科(Aceraceae)
45.漆樹科(Anacardiaceae)
46.芸香科(Rutaceae)
10.3.30 牻牛兒苗目(Geraniales)
47.牻牛兒苗科(Geraniaceae)
48.酢漿草科(OXalidaceae)
10.3.31 傘形目(Apiales,Umbellales)
49.五加科(Araliaceae)
50.傘形科(Umbelliferae,Apiaceae)
10.3.32 杜鵑花目(Ericales)
51.杜鵑花科(Ericaceae)
10.3.33 柿樹目(Ebenales)
52.柿樹科(Ebenaceae)
53.山礬科(Symplocaceae)
10.3.34 報春花目(Primulales)
54.報春花科(Primulaceae)
10.3.35 龍膽目(Gentianales)
55.龍膽科(Gentianaceae)
56.夾竹桃科(Apocynaceac)
57.蘿藦科(Asclepiadaccae)
10.3.36 茄目(Solanales)
58.茄科(Solanaceae)
59.旋花科(Convolvulaceae)
60.菟絲子科(Cuscutaceae)
10.3.37 唇形目(Lamiales)
61.紫草科(Boraginaceae)
62.馬鞭草科(Verbenaceae)
63.唇形科(Labiatae,Lemiaceae)
10.3.38 玄參目(Scrophulariales)
64.木犀科(()1eaceae)
65.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
10.3.39 桔梗目(Campanulales)
66.桔梗科(Campanulaceae)
10.3.40 茜草目(Rubiales)
67.茜草科(Rubiaceae)
10.3.41 川續斷目(Dipsacales)
68.忍冬科(Caprif01iaceae)
10.3.42 菊目(Asterales)
69.菊科(Compositae,Asteraceae)
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百合綱(Liliopsida))
10.3.43 澤瀉目(Alismatales)
70.澤瀉科(Alismataceae)
10.3.44 水鱉目(Hydrocharitales)
71.水鱉科(Hydrocharitaceae)
10.3.45 茨藻目(Najadales)
72.眼子菜科(Potamogetonaceae)
10.3.46 檳榔目(Arecales)
73.棕櫚科(Palmae)(檳榔科(Arecaceae))
10.3.47 天南星目(Arales)
74.天南星科(Araceae)
10.3.48 鴨跖草目(Commelinales)
75.鴨跖草科(Commelinaceae)
10.3.49 莎草目(Cyperales)
76.莎草科(Cyperaceae)
77.禾本科(Gramineae,Poaceae)
10.3.50 姜目(Zingiberales)
78.姜科(Zingiberaceae)
10.3.51 百合目(Lliales)
79.百合科(Liliaceae)
80.石蒜科(Amaryllidaceae)
81.薯蕷科(Dioscoreaceae)
10.3.52 蘭目(Orchidales)
82.蘭科(Orchidaceae)
思考題
……
第四部分 植物的起源與演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