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寧教育

“靜寧教育”是在甘肅省乃至全國都叫得響的一塊教育品牌,靜寧縣同時是與會寧齊名的教育大縣和高考狀元縣。其中靜寧教育總涵蓋教育基礎,教育理念,文化事業以及教育論壇:靜寧教育吧

基本介紹

教育基礎,更新理念引導教育,鞏固基礎保證教育,科學管理促進教育,

教育基礎

靜寧縣有各級各類學校366所,在校學生9.17萬人,專任教師563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靜寧縣的高考質量,連續保持平涼市領先位次,已向各類大中專院校輸送人才5萬多人。
新的發展往往帶來新的矛盾,靜寧教育也是這樣。蓬勃發展的靜寧教育事業,遇到了城區教育資源不足等問題。靜寧縣本著為人民辦教育的宗旨,捨得投入,敢於創新,開啟了文屏教育園建設項目。按照項目規劃,教育園分為建成區、核心區、配套區三大區域。園中包含“六校一中心”及“九路三橋一帶一壩一廣場”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成功後,將可容納1.6萬名學生接受教育。
在靜寧百姓的心目中,“靜寧教育”是靜寧縣引以為豪的名片;靜寧教育培養的“靜寧人”是靜寧縣最強的品牌。靜寧,國家級貧困縣,乾旱少雨,土地貧瘠,”。當地政府常歸結為“三苦”——“學生苦學,家長苦供,教師苦教。
1988年,靜寧被評為全國教育先進縣;2001年,評為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地區;先後獲省級表彰十餘次,市(地)級三十餘次。2006年以來,《靜寧縣教育志》《靜寧教育文集》《靜寧教育書畫集》正式出版,2015年靜寧教育吧建立,總稱靜寧教育。

更新理念引導教育

大時代大神升的倒薩愛的靜寧人創造性地將其遠近聞名的果園管理技術運用於教育事業,提出了“高位嫁接”、 消除“大小年現象”、“單果管理”新理念,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靜寧教育
在靜寧,因為條件艱苦,人們把勤奮讀書作為第一要務。從古至今,不管老百姓多窮,也要供孩子上學,多么艱難也不放棄對孩子的教育。這裡的學生學習動力足,勤奮刻苦,目標明確。在靜寧,入學率很高,輟學率很低。這裡的家庭沒有圍繞基本建設修房建樓,沒有圍繞家庭收入發展經濟,而是圍繞對孩子的教育來規劃和安排生活。
重視教育的根扎在靜寧貧瘠土地的每一個褶皺、每一個溝壑,扎在每一位家長的心靈深處。正是這深入靈魂的教育之根,將眾多農村孩子送出大山,送入高等學府,在大城市謀求發展,回報靜寧。通過教育提升靜寧的知名度,促進靜寧的發展。這就是靜寧教育人的“高位嫁接”理念。
靜寧人以“領導苦抓、教師苦教、學生苦學、家長苦供”的“四苦精神”為基礎,更加注重“抬頭看路”。尊重規律,加強教研,研究方法,“苦”“巧”結合是靜寧消除高考“大小年現象”的法寶。他們將教育科研擺在了前所未有的位置,成立學會、構建網路、壯大隊伍、承擔課題、合作交流、優勢互補,使靜寧保持了高考連年持續增長的良好勢頭。
靜寧的果農,對果樹實行的是“單果管理”。靜寧教育行政部門明確要求教師以人為本、面向全體、分類指導、因材施教,對每個學生準確定位,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
有人算過一筆帳,靜寧每年專科及高職上線4000多人,假如有3000多人能在外地就業,靜寧將來要少修3000道院;按一家4口人計算,4年之後,靜寧少增加人口12000人,以每人2畝的口糧來算,就為在靜寧生存的人擠出24000畝耕地的生存空間。靜寧高考每年就可向外輸送4到5個自然村的人口

鞏固基礎保證教育

靜寧縣是國扶貧困縣。全縣財政收入僅四五千萬,教師工資就超過了一億。這裡人均占有資源貧乏,生存空間相對狹小,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靜寧歷屆政府達成一個共識:教育是改變貧困落後面貌的根本途徑。
造就一支師德、師能、師技過硬的教師隊伍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2000年以來,靜寧縣招聘引進教師1500多名,相當於每年淨增2000多萬元的財政支出。面對縣級財政的嚴峻考驗,靜寧每年堅持這一做法。
靜寧的師資大部分是通過進修、自考、函授等方式取得學歷,“以人為本,敬業奉獻”的高尚師德保持著靜寧教育的高度。靜寧縣按照“面向農村,加強薄弱,突出重點,合理配置”的思路,將新分配的教師集中傾斜到邊遠鄉村;將國小、國中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按照需要調配到獨立國中和完全中學;這樣既有效地解決了高中教師的短缺問題,也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中青年骨幹教師出成績、比奉獻的工作熱情。
他們積極探索構建了“一機、兩翼、三輪驅動”的培訓體系和“大燴菜、拼盤菜、自助餐、特色菜”四步走的培訓模式,在全省率先走出了一條貧困地區培訓教師的有效路子。一支國家、省、市、縣級骨幹教師階梯隊伍正在形成。
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同時,靜寧千方百計加快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步伐。12萬師生有教室讀書,有辦公室辦公。靜寧在國家部委明令普通高中貸款擴建之前,就已基本完成高中改擴建任務。
面對財政嚴重入不敷出的實際,靜寧縣建立了爭取項目、縣裡配套、學校自籌、銀行貸款、工隊墊付、個人投資的籌資機制和基礎設施建設以學校為主體,教育部門協調、服務、監督的建設機制。他們將學校建設與城市改革、農村小城鎮建設有機結合,統一規劃,整體推進,實現了學校布局的最佳化,提高了資源的使用效率。

科學管理促進教育

靜寧縣委、縣政府每年堅持召開兩次全縣教育工作會議,專題研究教育工作,制定當年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目標,解決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縣人大、政協定期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教育工作進行專題調研,教育主管部門向縣人大報告有關工作落實情況。縣鄉領導下鄉檢查工作,都要深入學校,走進教室,傾聽師生呼聲,解決學校困難。
一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縣裡堅持按照思想好、作風正、懂教育、善管理的標準選拔校長。為了更好地發揮校長在教育教學中的引領作用,縣教育局要求校長必須帶課。校長是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是學校教育教學實踐的領導者、推動者和示範者。靜寧縣各級各類學校的校長是按照教學骨幹—教研組長—教導副主任—教導主任—副校長—校長的路子走過來的。
為了實施“高中帶動戰略”,2003年提出了“規律、規模、規範、規格”的高中教育管理思路,採取“一校一策”的方式,從師資配備、設施建設、資金投入等方面加強薄弱學校建設,促進高中教育均衡發展,開創了全縣高中“整體推進,校校開花”的發展格局。
紮根這片沃土的教育之樹結出累累碩果。教育為當地培養了大批管理者和致富帶頭人,走出靜寧的學子有3000多名獲得了碩士以上學位,有的成為哈佛、劍橋、北大、清華等世界一流學府的博士,有的成為科技戰線上的尖端研究人才,有的在國家部委任職。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回饋靜寧,反哺教育。
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因其出產的蘋果個大、色艷、質脆、味美而名揚海內外。而今,教育成為靜寧走出山鄉走向全國的另一張名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