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肌梗死是指年齡在40歲以下的青年,不論病因如何而發生的急性心肌梗死。青年心肌梗死因多發生猝死,生前並未得以診斷,死後經屍檢證實為心肌梗死,所以青年心肌梗死常易漏診或誤診。然而青年心肌梗死的急性期及遠期致死率較低,出院後病情穩定,勞動力可以恢復,由此可見,青年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及遠期預後均較好。所以全面認識和了解青年心肌梗死的規律性及特點,對於預防和成功地救治青年心肌梗死都十分重要。改掉不良習慣,如戒菸、注意合理飲食、適當運動、保持心理平衡等,從而減少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控制高危因素,選用適當藥物持續控制血壓、糾正血脂代謝異常、戒菸限酒、適當體力活動、控制體重、控制糖尿病等。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you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 就診科室:急診科
- 多發群體:青年
- 常見發病部位:心肌
- 常見病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冠狀動脈炎,冠狀動脈痙攣,冠狀動脈栓塞,外傷等
- 常見症狀:缺血性胸痛,猝死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1.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青年心肌梗死發病的主要原因仍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在8歲的兒童體內就存在動脈粥樣硬化病灶,青年心肌梗死屍檢發現約60%存在雙支血管病變。
2.非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非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致病者較中老年心肌梗死多見,該病因對青年心肌梗死的診斷與治療相當有益。非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病因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冠狀動脈炎 可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風濕性心臟病、多發性動脈炎、川崎病。
(2)冠狀動脈痙攣 冠狀動脈痙攣可參與或誘發急性心肌梗死。誘發冠狀動脈痙攣的原因有吸菸、飲酒、高脂肪餐、吸毒(大麻、古柯鹼等)及劇烈運動等。
(3)冠狀動脈栓塞 為非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青年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栓子可源於感染性心內膜炎、房顫及其他心臟病附壁血栓的脫落、人工瓣膜置換術或二尖瓣和主動脈瓣鈣化等。
(4)外傷 胸部非穿透傷所致的心肌挫裂傷,發生率為16%~76%,嚴重者可引起穿壁性心肌梗死。
(5)冠狀動脈夾層 主動脈夾層及冠狀動脈夾層所致的冠狀動脈內膜損傷及夾層突向腔內阻塞管腔,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6)血管畸形 冠狀動脈起源異常或冠狀動脈肌橋等。
(7)其他 嚴重缺氧、冠狀動脈低灌注壓、重度感染、嚴重失血或出血性疾病等。
臨床表現
90%以上患者在31~40歲首次發病,男性多於女性,絕大多數患者病前無心絞痛病史,而發病時則表現為典型的缺血性胸痛。多數患者首次發病是以典型的缺血性胸痛而就診。由於發病突然,症狀嚴重,鑒於年齡輕,對心肌梗死往往缺乏足夠的認識,這是常被誤診的原因之一。儘管青年心肌梗死多表現為典型的缺血性胸痛,但以放射部位疼痛為首發症狀的表現者並不少見,常因誤診而套用阿托品類藥物而使梗死加重,亦應引起高度的重視。部分青年心肌梗死以猝死為首發表現,生前不能明確心肌梗死的診斷,以致失去救治時機。因此,對無典型心絞痛或冠狀動脈硬化病史的青年人,一旦出現典型的缺血性胸痛,應高度警惕有發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血清心肌酶學增高。在急性心肌梗死時,可出現顯著增高的CK、CK-MB、穀草轉氨酶、乳酸脫氫酶等異常改變。
(2)血沉增快。
(3)患者可能有血脂、血糖的增高。
2.其他輔助檢查
(1)心電圖 在相應的心肌梗死的部位,可出現ST-T改變或典型的病理性Q波等,可進行定性、定位診斷。
(2)放射性核素 利用缺血的心肌對放射性核素及標記的化合物有選擇性攝取的特點,放射性核素心肌顯像可以發現梗死,確定梗死的範圍和程度,測定側支血流、心肌損傷和心室功能,並可估計預後。
(3)超聲心動圖 通過測定心室容量、室壁運動和左心室射血分數等情況,有助於確立急性心肌梗死的梗死部位、梗死範圍及左、右室功能障礙程度,提供預後信息。二維超聲心動圖檢查在幾乎全部透壁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均顯示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
診斷
青年心肌梗死的診斷按國際通用的診斷標準,根據症狀、心電圖及酶學改變,綜合分析即可確定。當前開展核素掃描、心肌顯影、超聲心動圖、CT、磁共振、冠脈造影等,對於部分無Q波青年心肌梗死診斷確立很有幫助,但急性期診斷僅需依靠症狀、心電圖及酶學改變,必要時行超聲心動圖檢查確診。
治療
治療與一般心肌梗死相同。鑒於青年心肌梗死的近期(6%)和遠期(12.7%)病死率均低,近期和遠期預後均較老年心肌梗死好,除少數在急性期死亡外,在存活者中,多數可以恢復工作,極少喪失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