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草稻

雜草稻

具有雜草特性的水稻,又稱野稻、雜稻、再生稻,農民稱之為大青棵。其外部形態和水稻極為相似,但在田間具有更旺盛的生長能力,植株一般比較高大。

雜草稻野性十足,比栽培稻早發芽、早分櫱、早抽穗、早成熟,一旦在稻田中安家落戶,就會拚命與栽培稻爭奪陽光、養分、水分和生長空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雜草稻
  • 拉丁學名:Oryza Sativa Linnaeus
  • 別稱:野稻、雜稻、再生稻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禾本目
  • :禾本科
  • :稻族Oryzeae Dum
  • :稻屬Oryza Linn
  • 分布區域:我國分布於廣東、湖南、江蘇、東北等水稻主產區
特點,來源,分布與危害,危害原因,防除技術,

特點

雜草稻雜草稻
雜草稻還很“聰明”,它的重要特性就是落粒性強,邊成熟邊落粒,為的就是躲過人類的收割,並在下一年繼續生根發芽。而且其種子休眠時間最長可達10年,只要溫度濕度適宜,它就會破土萌發生生不息。同時,它在進化過程中還不斷模仿栽培稻的特徵,如高度、顏色等,甚至將來某一天我們可能很難用肉眼分辨雜草稻與栽培稻。

來源

專家還沒有完全弄清楚雜草稻的來源,但已知的有4個方面:一是由野生稻逐漸演化而來,二是野生稻與栽培稻自然雜交產生,三是地理親緣關係較遠的秈稻粳稻雜交導致性狀分離,四是“返祖現象”促使人工栽培稻突然“找回”祖先野生稻的某些特性。

分布與危害

雜草稻已是全球性草害,在東南亞的一些國家,雜草稻已經造成水稻減產10%—50%;在南美,受雜草稻影響的田塊不能繼續種水稻,某些地區雜草稻已成為比稗草千金子危害更嚴重的雜草;而在我國,廣東、湖南、江蘇、東北等水稻主產區,雜草稻的發生也越來越普遍。遼寧、江蘇為重災區,發生量大,危害最嚴重,有的田塊甚至顆粒無收。全國水稻播種面積中雜草稻實際發生面積占約20%,防除之後的發生面積仍有10%,導致損失5%乃至絕產,平均損失在10%左右。
雜草稻雜草稻
只要有水稻栽培的地方都有雜草稻。因其對水稻產量和品質的危害性極大,已引起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
雜草稻混雜到栽培稻中後還會導致稻米品質下降,影響稻穀的市場價格。如江蘇種植水稻大多為粳稻品種,混雜秈型雜草稻後,由於雜草稻粒細長、米碎,而且大多為紅色,從而嚴重影響稻米品質。江蘇蘇北稻米市場混有雜草稻的稻穀每公斤價格僅為1.2元,並且一般只能賣給飼料加工廠做原料。

危害原因

雜草稻古已有之,為何發生和危害愈演愈烈?專家分析認為原因有二:一是我國直播水稻面積越來越多,稻田沒有經過深翻和灌水,導致雜草稻年復一年擴張蔓延。二是農村大量勞動力進城後,稻田機械化耕作越來越普遍,田間管理也越來越粗放,未能在雜草稻生長初期清除。

防除技術

儘管雜草稻讓農民恨之入骨,但也無可奈何。有稻農說,雜草稻與栽培稻如同一對雙胞胎,沒有一雙火眼金睛確實很難辨別,而稻種出苗後,又沒有有效防除雜草稻的除草劑,最有效的防除方法是在分櫱期進行人工拔除,但很耗時,效率又低。
雜草稻與常規稻比較雜草稻與常規稻比較
雖然現各國對雜草稻還沒有完全根除的辦法,但是專家認為,建立立體的科學防控體系可以有效控制雜草稻的發生和危害:一是加大科學研究力度,國家相關部委應高度重視雜草稻的危害,並研究其發生機理、防控策略;二是改進栽培方式,破壞雜草稻的生存條件,可以將直播水稻改為移栽種植,麥子和油菜免耕種植改為耕翻種植,或採用水旱輪作等方式;三是控制種源切斷其傳播途徑、人工拔除、使用除草劑及深翻壓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