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泉大戰

陷泉之戰發生於公元1162年(大定二年)六月二十四日,在今天是中國河北省承德市隆化縣七家鎮境內的茅溝河谷的戰役,交戰雙方是金朝的金世宗帶領的金朝軍隊與契丹國流亡政權的移刺窩為首的軍隊,雙方人數在十幾萬人以上,契丹人被殺一萬數千人,被俘5萬人,契丹國的軍隊從此被滅絕。該戰役是金朝對前朝契丹的戰役,該戰役標誌金朝完全覆滅契丹的叛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陷泉大戰
  • 時間:公元1162年
  • 戰役:金朝對前朝契丹
  • 標誌:金朝完全覆滅契丹的叛亂
戰爭背景,過程,結果,戰爭遺址,

戰爭背景

遼國滅亡後,契丹人由統治者變成被統治者,受到女真貴族的殘酷壓。1160年(正隆五年),金帝完顏亮為了消滅南宋,在全國各地徵發兵馬。兩名官員去徵調西北路契丹人。契丹人不願到戰場上送死,一個叫撒八的契丹人率眾造反,各地契丹部落紛紛起兵回響,抗金浪潮一時風起雲湧。

過程

1161年(正隆六年)八月,完顏亮一面派兵討伐契丹,一面親率60萬大軍南下伐宋。不久發生了金世宗政變上台、完顏亮被士兵殺死的事情。撒八欲率契丹人西行,移刺窩斡殺死撒八,成為契丹首領。契丹一時非常強盛。
1161(大定元年)十二月,移刺窩斡宣布稱帝,為“大契丹國”皇帝,定年號為“天正”。他封了百官,鑄造了金銀牌,刻制了玉璽。母親徐輦被尊為太后,妻子被尊為皇后。1162年,金世宗調集各路大軍,其中包括從伐宋戰場撤回的大軍,對契丹進行大規模的征討,但移刺窩斡仍有8萬多契丹部眾。
1162年(大定二年)六月十七日,金軍與契丹軍戰於花道(今赤峰西南—寧城縣一帶),金軍失利,契丹小勝。移刺窩斡認為在草原上與金軍周旋對己方不利,決定進入奚族山區,即今承德地區西部。奚族人也深受壓迫,聚兵據險反抗女真政權。契丹軍進入奚區,既可以利用山區地勢與金兵周旋,又可與奚族人“並肩作戰”。“皇太后”徐輦帶領老弱部眾攜輜重別道先行,“皇帝”窩斡率精銳騎兵後行掩護。
1162年(大定二年)六月初五,金世宗撤銷兩人的職務,派仆散忠義掛帥出征討伐契丹,撥出10萬兩金銀給征契丹軍用。平息“契丹之亂”是金世宗即皇帝位後著力解決的第一件大事。將近半年,奉命“經略契丹”的軍政官員元宜和完顏謀衍,仍是“師久無功”。
1162年(大定二年)六月十四日,金世宗為確保首都安全,詔令調重兵守衛古北口等關口,防止契丹威脅中都(今北京)。新掛帥的仆散忠義,曾跟著兀朮東征西討,兀朮感嘆:“此子勇略過人,將帥之器也!”完顏謀衍屢戰屢敗,狼狽不堪。時任尚書右丞的仆散忠義主動向世宗請戰,說:“契丹小寇,不時殄滅,致煩聖慮。臣聞主憂臣辱,願效死力除之。”世宗非常高興,當即召還完顏謀衍,“拜忠義平章政事、兼副元帥、封榮國公。”還連發兩道詔書:“軍中將士有犯,連職之外並以軍法從事,有功者依格遷賞。”“兵久駐邊陲,蠹費財用,百姓不得休息。今以右丞忠義為平章政事、右副元帥,宜同心戮力,無或馳慢。” 仆散忠義上任,即奔赴前線,指揮金軍分為兩翼,與契丹軍戰於花道。契丹軍攻敗金軍左翼,右翼前去援救,契丹軍甩開金軍撤走。與契丹軍初戰,雖無大的損失,但畢竟出師不利。正在這時,右監軍紇石烈志寧掌握了有關窩斡行蹤的準確情報。紇石烈志寧是兀朮的姑爺。花道之戰後,金軍怎樣行動,諸將看法不一。紇石烈志寧暗暗派出一些精幹士兵去蒐集情報,很快抓回了一個契丹軍的“候人”,即契丹軍派出望風的人,弄清了契丹軍的行動計畫:移刺窩斡選出3萬精銳兵馬,與老小輜重分道西行,決定從裊嶺(今茅荊壩)進入奚人地區,與奚人會合。
1162年(大定二年)六月二十四日,契丹8萬人馬越過裊嶺後,夜晚宿營於陷泉一帶。陷泉在今隆化縣七家鎮境內,河流曲曲彎彎向南流淌,兩岸遍布溫泉,灌木叢生,雜草遍地,形成一片又一片的沼澤地,因此叫陷泉。契丹8萬人馬在十幾里的山谷間紮下營帳,炊煙升起,金軍偃旗息鼓已經臨近。

結果

契丹軍3萬精銳騎兵,在河灘上亂做一團,“大軍逐北,人馬相蹂踐而死,不可勝數,陷泉皆平,餘眾蹈籍而過,或奔潰竄匿林莽間。”契丹軍兵敗如山倒,金軍痛擊敗軍。“大軍衝擊之,俘斬萬計,生擒其弟偽六院司大王裊。”在亂陣中,契丹的“皇帝”移刺窩斡逃了出去。“窩斡僅與數騎脫去,鈔兀、清臣追四十餘里不及,斬千餘級,獲車帳甚眾。”契丹“太后”徐輦率領的5萬老人、婦女和兒童,宿營在陷泉不遠處的落括崗。這5萬人倉促西逃,被紇石烈志寧率軍追及,5萬人全部被俘。“其母徐輦舉營自落括崗西走,志寧追之,盡獲輜重,俘5萬餘人”,“獲雜畜10餘萬,車帳金珍以巨萬計,悉分諸軍崐。

戰爭遺址

戰爭遺址陷泉之戰的古戰場,就在今七家鎮境內的茅溝河谷。窩斡之母徐輦率5萬老弱輜重的宿營地落括崗,就是七家鎮所在地西南2.5公里處的“駱駝脖”一帶的山坡。
陷泉之戰已過去八九百年,但戰爭遺蹟還可以見到,上個世紀70年代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時,曾發現過埋滿人骨的亂葬坑,有的人骨沒有頭顱,有的骨頭上還嵌著箭頭。平時雨水沖刷土地,還可見零散的人頭骨。村民平時蓋房或挖窖,時而發現殘留的兵器、屍骨,曾發現嵌著箭頭的人頭骨。這些無疑都是“陷泉之戰”遺留下來的。1972年12月15日,承德縣暖兒河畔深水河村的兩位農民李平文、王慶雲在石砬逢里發現的兩塊契丹金銀牌,經考證,持牌者是契丹一名將領或者高官,金銀牌是移剌窩斡稱帝後親授的。契丹“陷泉”兵潰以後,持牌者潛逃將金銀牌藏於山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