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梅峰

郭梅峰(1879~1970) 別名芬,原籍江西省新城(今江西省黎川縣),祖輩於同治年間入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梅峰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原籍江西省新城(今江西省黎川縣
  • 出生日期:1879
  • 逝世日期:1970
  • 代表作品:《梅峰醫學》
郭梅峰(1879~1970),別名芬,原籍江西新城。清同治七年(1868)其祖父攜兒慎初(即郭梅峰之父)由江西來廣州定居。出身中醫家庭,少時隨父學醫,又師從廣州名醫張惠農等。郭梅峰從小鑽研仲景醫學併兼學文學,到19歲時便能獨立行醫。業餘就讀於兩粵西醫學校。當時不少新軍兵士患腳氣病、腸熱症,督憲招考醫生,郭梅峰報考被錄取為軍醫長。任職8年,探索出不少醫學經驗。民國2年(1913)梅峰辭職在司后街(今越華路)自辦診所,幾十年行醫濟世,其診所業務發展很快。曾被選為廣州市衛生局考醫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選為廣東省第一、二、三屆人民代表,又被聘為廣東中醫藥研究委員會顧問和廣州中醫學院籌備委員,後任顧問。
郭梅峰向以醫學救人為懷,對貧苦大眾,往往不收診金,甚至出錢為其配藥。他常說:“但願人皆健,何妨我獨貧。”
郭梅峰對於一般人認為不治難治之症,如癌症、心臟病、哮喘、虛勞等病,從不鄙棄,且用心診治;表現出驚人的毅力,異常的細心,用藥絲絲入扣,常使病人感動。
由於他對病人細心,用藥精煉,不為成方所拘,而以見效而不傷人元氣為原則,獨創有瘟病、腳氣、虛勞、婦兒科等一整套診病用藥方法,救治的病人眾多,因而醫名大噪,名貫廣州幾十年。他還帶了不少徒弟,現在美國和加拿大都有他的學生。1962年梅峰應邀出席了廣東省衛生廳組織的全省名老中醫舉行的集體拜師大會,並接受了兩名廣州中醫學院首屆畢業生為徒。
郭梅峰中醫學經驗總結及論文頗豐,曾刊載於有關雜誌和選入中華醫學會介紹推廣,如《郭梅峰醫案選》、《論產後發熱》等論文。還有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廣州分會編寫的《梅峰醫學》萬言,不少已選刊於全國雜誌中。由廣州市著名老中醫吳粵昌10編著的《嶺南醫微略》中,稱郭梅峰為嶺南學派的四大名醫之一。對日本及港澳中醫界都有一定影響。
郭梅峰治病用藥獨樹一幟,主導思想是“顧本”,他認為人以元氣為本,病邪為標,因而極不主張浪伐本元,絕不濫用辛散以傷陰,苦寒傷心脾,而強調“調以甘藥”。他把自己的治病大綱歸納為“養陰津(溫熱病),益心脾(內兒科),補沖任(婦產科)”九字大法門,形成自己獨特的一套。用藥多以輕劑著稱。
郭梅峰還喜用花類治病。他以為:“蓋花者華也,乃本草之精華,諸花皆散,花可散邪,故外感用之,風寒暑濕燥火都可以用花。”在《本草綱目拾遺》中新設花類,而成為嶺南醫家的特點。郭梅峰更是用花如神:受風用南豆花,受寒用茉莉花,解暑用蓮花,去溫用木棉花,去燥用杭菊花,去火用雞蛋花,意在保存津氣,又得芳香透解。
在“文化大革命”中,郭梅峰受到衝擊,於1970年逝世。1979年為他全面落實政策,補開了追悼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