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薔薇目豆科植物)

葛(薔薇目豆科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葛〔拉丁學名:Pueraria lobata(Willd.)Ohwi〕:豆科,葛屬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塊根肥厚圓柱狀,葉互生,項生葉片菱狀卵圓形,總狀花序,腋生,蝶形花冠,紫紅色。莢果長條形,扁平,密被黃褐色硬毛。7-8月開花,8-10月結果。

該種是傳統的中藥材之一,主產於廣東北部,湖北、江蘇、江西、河南等地,尤其在中國廣東車八嶺國家自然保護區、湖北鐘祥、江蘇句容茅山、寶華山地區及連雲港雲台山地區資源十分豐富,品質上乘。葛根全身都是寶,其根、莖、葉、花均可入藥。葛根是中國衛生部批准的藥食同源植物,既有藥用價值,又有營養保健之功效。莖皮纖維供織布和造紙用。古代套用甚廣,葛衣、葛巾均為平民服飾,葛紙、葛繩套用亦久。葛粉和葛花用於解酒。莖皮纖維可檸成繩索,塊根含澱粉可制葛粉或釀酒。中國新石器時代使用這種植物的纖維作紡織原料。《韓非子·五蠹》記載,堯怕服裝,是“冬日麑裘,夏日葛衣。”1972年江蘇吳縣草鞋山出土的三塊織物殘片就是用葛纖維織造的。也是一種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主要變種,產地生境,生長習性,繁殖方法,栽培技術,選地整地,田間管理,蟲害防治,採收加工,主要價值,食用,藥用,化學成分,植物文化,

形態特徵

粗壯藤本,長可達8米,全體被黃色長硬毛,莖基部木質,有粗厚的塊狀根。
葛
羽狀複葉具3小葉;托葉背著,卵狀長圓形,具線條;小托葉線狀披針形,與小葉柄等長或較長;小葉三裂,偶爾全緣,頂生小葉寬卵形或斜卵形,長7-15(-19)厘米,寬5-12(-18)厘米,先端長漸尖,側生小葉斜卵形,稍小,上面被淡黃色、平伏的蔬柔毛。下面較密;小葉柄被黃褐色絨毛。
總狀花序長15-30厘米,中部以上有頗密集的花;苞片線狀披針形至線形,遠比小苞片長,早落;小苞片卵形,長不及2毫米;花2-3朵聚生於花序軸的節上;花萼鐘形,長8-10毫米,被黃褐色柔毛,裂片披針形,漸尖,比萼管略長;花冠長10-12毫米,紫色,旗瓣倒卵形,基部有2耳及一黃色硬痂狀附屬體,具短瓣柄,翼瓣鐮狀,較龍骨瓣為狹,基部有線形、向下的耳,龍骨瓣鐮狀長圓形,基部有極小、急尖的耳;對旗瓣的1枚雄蕊僅上部離生;子房線形,被毛。
莢果長橢圓形,長5-9厘米,寬8-11毫米,扁平,被褐色長硬毛。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

主要變種

中文名、拉丁名
形態描述
分布生境
圖片
葛麻姆
Puerarialobata (Willd.) Ohwi var.montana(Lour.) Vaniot der Maesen
該變種與原變種之區別在於頂生小葉寬卵形,長大於寬,長9-18厘米,寬6-1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近圓形,通常全緣,側生小葉略小而偏斜,兩面均被長柔毛,下面毛較密;花冠長12-15毫米,旗瓣圓形。花期7-9月,果期10-12月。
產中國雲南、四川、廣東、海南和台灣等日本、越南、寮國、泰國和菲律賓有分布。生於曠野灌叢中或山地疏林下。
粉葛
Puerarialobata (Willd.) Ohwi var.thomsonii (Benth.) Vaniot der Maesen
該變種與原變種區別在於頂生小葉菱狀卵形或寬卵形,側生的斜卵形,長和寬10-13厘米,先端急尖或具長小尖頭,基部截平或急尖,全緣或具2-3裂片,兩面均被黃色粗伏毛;花冠長16-18毫米;旗瓣近圓形。花期9月,果期11月。
產雲南、四川、西藏、江西、廣西、廣東、海南。生於山野灌叢或疏林中,或栽培。寮國、泰國、緬甸、不丹、印度、菲律賓有分布。
葛

產地生境

產中國南北各地,除新疆、青海及西藏外,分布幾遍全國。生於山地疏或密林中。東南亞至澳大利亞亦有分布。

生長習性

葛對氣候的要求不嚴,適應性較強,多分布於海拔1700米以下較溫暖潮濕的坡地、溝谷、向陽矮小灌木叢中。以土層深厚、疏鬆、富含腐殖質的沙質壤土為佳。

繁殖方法

⑴種子繁殖
3-4月播種。種子用30-35℃清水浸泡24小時,取出晾乾表面水分,點播,按行株距50-60厘米挖淺窩,每窩播種4-5粒,再施入人畜糞水,最後蓋3-4厘米厚的細土。
當夏季生長繁茂時,選健壯枝條,用波狀或連續壓條法,將葛藤埋入土中使其生根。生根以後,施清淡人畜糞水,並勤除雜草,待次年早春末萌發以前,剪成單株,挖起栽種。栽前按行株距50厘米開穴,穴徑27厘米,深20厘米,填入堆肥,上蓋一層薄土,每穴1-2株,栽後填細上壓緊。
在早春未萌發前,選擇節短、生長1-2年的粗壯葛藤,每2-3個節剪成一段,每穴扦插2-3根,插條入土一端以成環狀或半環狀平臥穴中為好,入土深度10-15厘米,蓋上壓緊,再蓋一層鬆土,上面一端留一個芽露出土面,插後及時噴水。
⑷根頭繁殖
在冬季採挖時,切下10厘米左右長的根頭,直接栽種。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選擇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沙質壤上。在冬季深翻30-50厘米,使風化2-3個月,至第二年春季再耙平,作畦

田間管理

出苗後需間苗,每穴留壯苗1-2株;苗高17厘米時應設立支柱或搭設棚架,以利藤蔓伸展;苗高170厘米左右時,應摘除項芽,促使分枝。每年中耕除草2-3次,每次中耕除草後都要追肥,追肥以磷鉀肥、廄肥為佳。

蟲害防治

蟋蟀:用80%敵敵畏乳油2000倍液噴殺。
金龜子:用燈光誘殺或用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噴葉面防治。

採收加工

葛栽培3-4年採挖,在冬季葉片枯黃後到春季發芽以前進行。先制去整藤,挖出塊根,切下根頭作種,除去泥沙,颳去粗皮,切成1.5-2厘米厚的斜片,或對剖後切成1.5-3厘米厚的塊,既可直接曬乾或烘乾,也可用鹽水或淘米水浸泡,再曬乾,這樣色更白,品質更好。葛根以塊肥大、色白、粉性足,纖維少者為佳。
葛

主要價值

莖皮纖維供織布和造紙用。古代套用甚廣,葛衣、葛巾均為平民服飾,葛紙、葛繩套用亦久,葛粉和葛花用於解酒。也是一種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

食用

葛(薔薇目豆科植物)
葛粉:由葛根製成,浙江省西部城市江山市、四川、江西、湖北、重慶華鎣山地區、安徽大別山區、陝西秦嶺地區都有生產。葛粉蘊含豐富的黃酮,對三高,胃病有治療功效,還可以美容豐胸。
在日本,葛粉被譽為皇家食品。被製成各種各樣的美味在餐館銷售。
安徽省金寨縣盛產的野生葛根粉,主要採用人工純手工製作的葛粉為最佳其黃酮含量超過其他地區同品種葛根廣受各地民眾青睞。

藥用

葛
葛片:功效:清涼、解酒、降壓、減肥。
葛花葛谷:功效:清涼、解酒、降壓、治下痢、腸風下血。
葛蟲:功效:消食健胃。
葛根、藤莖、葉、花、種子及葛粉均可入藥,葛根藥用價值最高。葛根味甘辛、性平,有昇陽解肌透疹止瀉、除煩止渴之功能,用於傷寒、溫熱頭痛、煩熱消渴、泄瀉、痢疾、癍診不透、高血壓、心絞痛、耳聾等症的治療。
葛粉是從葛根中提取出來的一種純天然營養佳品,它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補腎健脾、益胃安神、清心明目、潤腸道便及醒酒等功能。可以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昇陽止瀉,通經活絡,解酒毒。用於外感發熱頭痛,項背強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熱痢,泄瀉,眩暈頭痛,中風偏癱胸痹心痛酒毒傷中。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藥典》2010年版 一部,葛根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透疹,昇陽止瀉,通經活絡,解酒毒。用於外感發熱頭痛,項背強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熱痢,泄瀉,眩暈頭痛,中風偏癱,胸痹心痛,酒毒傷中。
葛(薔薇目豆科植物)
葛根供藥用,有解表退熱、生津止渴、止瀉的功能,並能改善高血壓病人的項強、頭暈、頭痛、耳鳴等症狀。
葛根素:葛根素是由葛根提取製成,主要劑型有片劑、注射劑等,主要化學成份為皂苷類化合物葛根黃酮,具有提高免疫,增強心肌收縮力,保護心肌細胞,降低血壓,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化學成分

根含大豆甙元(daidzein),大豆甙(daidzin),葛根素(puerarin),4'-甲氧基葛根素(4’-methoxypuerarin),大豆甙元-4’,7-二葡萄糖甙(daidzein-4’,7-diglucoside),大豆甙元-7-(6-O-丙二醯基)-葡萄糖甙〔daidzein-7-(6-O-malonyl)-lucoside〕,染料木素(genistein),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大豆甙元-8-C-芹菜糖基(l→6)-葡萄糖甙〔daidzein-8-C-apiosyl(1→6)-glucoside〕,染料木素-8-C-芹菜糖基(1→6)-葡萄糖甙〔genistein-8-C-apiosyl(1→6)-glucoside〕,葛根素木糖甙(puerarinxyloside,PG-2),3’-羥基葛根素(3’-hydroxypuerarin,PG-1),3’-甲氧基葛根素(3’-methoxypuerarin,PG-3),4’-O-葡萄糖基葛根素(4’-O-glucosyl puerarin,PG-6),葛根酚(puerarol),葛根甙(pueroside)A、B,刺芒柄花素-7-葡萄糖甙(formononetin-7-glucoside),羽扇烯酮(lupeno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二十二烷酸(docosanoic acid),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oic acid),1-二十四烷酸甘油酯(glucerol-1-monotetracosanoate),尿囊素(allantoin),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yl-β-D-glucoside),6,7-二甲氧基香豆精(6,7-dimethoxycoumarin),5-甲基海因(5-methylhydantoin)及以槐花二醇(sophoradiol),廣東相思子三醇(cantoniensistriol),大豆皂醇(soyasapogenol)A、B ,葛根皂醇(kudzusapogenol)C、A和葛根皂醇B甲酯(kudzusapogenol B methylester)為甙元的三萜皂甙。葛藤亦含有大豆甙元,大豆甙,葛根素β-谷甾醇。甘葛藤根含大豆甙,葛根素,4'-甲氧基葛根素,大豆甙元及痕量大豆甙元-4,7'-二葡萄糖甙。

植物文化

在中國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東晉昇平年間(公元357-361年),我國著名的道教理論家、醫學家、養生家葛洪(今江蘇句容人)帶領弟子仁山、樂水雲遊四方尋找仙山福地修道煉丹。一日來到茅山,山上奇岩怪石林立,大小溶洞深幽迂迴,靈泉聖池星羅棋布,曲澗溪流縱橫交織,綠樹蔽山,青竹繁茂,物華天寶。從山麓上遠眺,抱撲峰盡收眼底,四面峰巒疊翠,雲霧繚繞,於是葛洪選中了抱撲峰作為結廬煉丹,清修行道之所。
葛(薔薇目豆科植物)
煉丹的原料有丹砂、雄黃、雌黃、雲母、硫磺空青戎鹽消石等八種,古人謂之為“八瓊”。丹爐煉丹,終日煙燻火燎,紫煙漫捲,空氣中瀰漫著刺鼻的有害氣體,時間一長,兩弟子因修行不深,出現了毒火攻心,口臭牙痛、大便秘結,身上出現紅疹等症狀。葛洪看在眼裡,疼在心頭。用什麼辦法才能解除丹毒呢?葛洪用了許多草藥,但效果都不理想。一天夜裡,葛洪夢見三清教祖來到眼前,向他指點迷津:“此山漫山遍野長有一種青藤,其根如白茹,渣似絲麻,榨出的白液,清秀中略帶甘甜,既可清熱解毒,祛燥消疹,亦可煮之食用充飢,你不妨尋來一試。”葛洪拜謝了教祖。
第二天,葛洪讓弟子們在山中靜養休息,自己獨自一人帶著乾糧,按教祖指點的方向,一路尋找“青藤”。有位樵夫告訴他:“往東的山壟中,有你所要找的那種青藤。”葛洪忘了途中辛勞,加快腳步尋到此處,放眼望去只見古藤纏繞,野趣盎然。平地上,藤攀藤、葉擠葉,象鋪上了一層翠綠色的大地毯。山坡上,樹掛藤,藤纏枝,一陣山風吹來,象青龍出海,似綠浪翻騰。葛洪顧不得欣賞這秀景,找到一處鬆軟的黃土坡,選中一株粗壯的青藤,用棍撬,用手摳,終於將一顆缽盤粗的大藤根掏了出來。葛洪在山泉處洗淨泥土,將青藤根背回了抱撲峰。
回山後,葛洪將青藤根切成片狀,用錘敲碎,擠出白漿,煮熟了端給兩個弟子喝。漿水一喝下,兩個弟子便感到燥熱的身體逐漸平靜了下來,沒幾天,兩弟子的病就全好了。青藤能解毒治病的訊息一傳十,十傳百,人們紛紛按葛洪的指點,挖青藤根清涼解毒,食用充飢,織布遮衣,並大量採種繁殖,一時間,青藤傳遍大江南北。而當時,人們還不知道這種青藤叫什麼名字,只知是葛洪發現所傳,於是就將這青藤取名為“葛”。 至此,這個原本沒有名字的植物有了一個名字叫“葛”,而葛的根塊則稱之為“葛根”。
從此,葛洪用葛為民間治頭痛中風、療瘡解毒,解民間疾苦,並走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留下了許多神奇的傳說,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還將上茅山的大道命名為“葛洪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