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船舞(三河花船)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花船舞(三河花船)
  • 主題詞:傳統舞蹈,花船舞,三河花船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舞蹈
  • 國家:中國
  • 起源時間:盛唐時期
  • 認證時間:2009年
  • 認證批次:第二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主要價值,保護措施,

簡介

三河鎮的花船舞,亦稱“劃旱船”,是當地的一種有特色的傳統民間文化娛樂表演活動,多用來祝福新的一年裡國家繁榮昌盛、人民福壽安康。相傳三河船舞起源於盛唐時期,在洪澤湖地區很流行,具有較高的聲譽。製作花船舞的主要道具為竹扎、布圍、紙糊的無底船。其表演形式以舞為主,說唱為輔,可二人、可三人、可五人,也可多人玩。多人玩分拜門子和打場子兩種。花船的玩法有“龍擺尾”、“二龍出水”、“四船相撞”等十六種,與當地文化充分融合後,詼諧、幽默、喜慶的特質更加彰顯。

歷史淵源

“鬧花船”在三河周邊的民間已經流傳了2000多年,與吳楚之爭的“鵲岸之戰”關聯密切。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三河原是巢湖中的一塊浮出水面的高地,古稱鵲渚(渚,洲中小塊陸地之意),是鳥雀棲息之地,隨著時間的推移,渚上泥沙逐漸淤積,湖水下落,古鵲渚與湖岸相連成陸地,改稱為“鵲岸”。鵲岸地處吳頭楚尾,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公元前537年,楚靈王伐吳,當時,兩國水兵激戰在三河豐樂河和杭埠河交叉口的大河心,不知什麼原因,巢湖水位突然下落,三河的河水猛流入湖,兩國戰船的船槳全部失靈,所有戰船都停在河心的沙灘上,兩軍由水戰變為陸戰。楚軍因長途勞累而敗退巢湖東岸,吳軍獲勝後進守巢湖西岸。兩軍交戰的河沙灘就是今天三河古鎮的“架槳灘”,傳說三國時曹操的水軍也因同樣的原因在此處“架過槳”。
這一役後,架槳灘上留下了很多擱淺的戰船,當時周邊的年輕人都喜歡到這些戰船上玩耍,他們根據當時民間習俗自編了“姑娘出嫁”、“宮女戲船”等節目,後來河灘上漲水了,戰船被吳軍拖到巢湖裡去了。可三河的人們仍懷念戰船上的遊戲,於是,每逢節日,他們就用竹、木、蘆柴扎製成各種戰船,在河岸上玩耍這些有趣的遊戲,便形成了流傳至今的“鬧花船”。

基本內容

“花船舞”,又叫“玩花船”、“撐旱船”、“走水子”, 是一種模擬水中行船的民間舞蹈,在淮安各地都有分布。起源於隋唐時期,洪澤地區則相傳“花船舞”是明朝洪武年間,洪澤湖漁民為紀念劉基修建洪澤湖大堤的功德,每年正月初一裝扮自家漁船,以示慶賀,久而久之演變成了“花船舞”。
“花船舞”的道具“旱船”自然是指陸地上的船,是依照船的外觀形狀製成的竹製或木製骨架。在這種船形骨架周圍,圍綴上繪有各式花紋的布裙。在船的上面,裝飾以紅綢、紙花,有的地方還裝有彩燈、明鏡和其它飾物,把一隻或數隻船裝飾得艷麗非凡。
“旱船”有單艙和雙艙之分,單艙容一人,雙艙容兩人,表演的多為姑娘或媳婦,亦有其他人物角色,著裝多為紅、綠、黃等艷麗色彩為主的服飾。船內人手拎花船起舞,為減輕手臂負荷,亦可用紅綢帶系在船上,用肩背手提的方式。船前1個或2個小丑,各持竹竿模擬撐篙行船。船尾1名船夫,不時模擬掌舵的樣子。船兩邊各有1至數名伴舞者,還有說唱者及伴奏者數人,曲調多為楊柳青、花鼓調等民間小調,伴奏樂器主要為鼓、鑼、鑔、鈸、二胡和笙等。
演出時,撐船人、小丑等表演者插科打諢、逗趣取笑。撐船人竄蹦跳躍,指揮小船時疾時徐,忽左忽右,隨波逐流,闖灘避險,情況危急時鑼鼓大作,險情排除時笙歌嘹亮。氣氛緊張熱烈,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主要價值

“花船舞”是優秀的傳統民間藝術,對研究民間表演藝術形式及當地的民俗風情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保護措施

為更好地傳承歷史文化,近年來,三河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建立長效機制,深度挖掘和整理民間民俗文化,加強培植、拓展文化空間,促進傳承發展,全方位、多角度挖掘“花船舞”文化底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