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津渡

臨津渡

臨津渡是黃河上游一個非常古老而有名的渡口,也稱黃河上渡、積石渡,在今甘肅省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大河村,遺址尚存。

隋煬帝西巡,即由此渡黃河。歷史上多有使者,商隊或軍隊,由臨津渡河,進入青海境內,以官亭為首站。起初由此經允吾入令居,再分赴河西或湟中;後則取道古鄯、柴溝、峽門經樂都至西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津渡
  • 概念:渡口
  • 別稱:黃河上渡、積石渡
  • 地址:甘肅省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大河村
簡介,歷史起源,古渡變遷,

簡介

歷史上東晉高僧法顯、南宋時僧人法勇,北魏時比丘惠生及宋雲、隋煬帝,及唐高僧道宣等,都曾先後取道於此,或往西域、或往印度(經西藏),“臨津古渡”成為絲綢之路南道的要津。如今鋼筋混凝土大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歷史起源

“臨津”一名最早見於《水經·河水注》:“河水又東,臨津溪水注之。水自南山,北經臨津城西,而北流注於河。河水又東,經臨津城北,白土城南……城在大河之北,為緣河津渡之處”。這裡古代叫臨津,即臨近(黃河)渡口的意思。由於渡口位置重要,後來在渡口所在的黃河兩岸都建了城,河北岸在晉永寧中建白土城,河南岸前涼張軌置臨津縣,建臨津城。
臨津自古就是“緣河津渡之處”。早在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這裡設定了今縣境第一個縣級建置河關縣。這裡自秦漢以來就是今甘肅和青海間的重要渡口和交通要隘。到了隋代,因臨津地處與吐谷渾的前沿地區,遂建臨津關。
楊守敬《隋書地理志考證》說:“積石關在唐述山西50里,唐置積石軍於此”。顯然隋代在這裡設定了出入關津的關官。《讀史方輿紀要》載“臨津城在(河)州西北百二十里”、“黃河上渡、直(河)州西北百二十里之積石關,路通西寧,謂之積石渡”。隋大業五年(609年)初,煬帝為了消滅突厥和吐谷渾,統一華夏,帶后妃、侍從和40萬大軍御駕親征,浩浩蕩蕩從長安出發,經隴西、狄道、河州,從臨津渡渡過黃河到西平(今西寧),吐谷渾部落十餘萬人降隋。再越大斗拔谷山口(今甘肅民樂縣扁都口)至張掖,結束張掖的活動後原路返回,從臨津渡過黃河回長安,並命劉權率軍鎮守河源郡積石鎮(今積石山縣大河家)。從此,“臨津”之名聞於華夏。

古渡變遷

在渡口附近,唐設積石軍,金、元設積石州,明設積石關。明朝在渡口上設官船2隻,水夫20名。清代改為民渡,置官船1隻,一直沿至中華民國。1949年8月王震大軍附62軍從此渡過黃河,挺進青海。1957年,臨夏縣人民政府拔款1.5萬元,打制可載人畜擺渡的船1隻。1965年臨夏州投資3萬元,打制可載渡小型機動車輛的船1隻。1969年又更新船隻,改進維修渡口設施。1979年臨夏州拔款5萬元,打制載重16噸渡船一隻,一次可載2輛中型汽車或100人渡河。1981年臨夏州拔款5.14萬元,兩岸各建停車場一處,擋水牆兩處,改造碼頭127米。
1985年11月28日,中央和甘肅省共同投資450萬元,在臨津古渡口開工建設大河家黃河大橋。大橋由甘肅省交通規劃設計院設計,甘肅省公路工程公司施工。為甘肅省“七五”期間重點工程。大橋為予應力混凝土“T”型鋼構橋,上部構造為35.56米+90米+35.56米予應力混凝土“T”型鋼構,下部構造為鋼筋混凝土箱型墩台、沉井基礎。主跨90米,全長161.22米,橋面淨寬為淨7+2×1米人行道。設計洪水頻率1/100,設計荷載為汽~20,掛~100。施工中成功地採用掛籃懸臂澆濤工藝,為全國首例。1988年11月15日竣工通車。大橋如一道彩虹橫跨在黃河上,古老的臨津渡結束了靠船擺渡的歷史,天塹變為通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