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赤

胎赤,病證名。出自《證治準繩·幼科》。表現為初生兒頭面、肢體皮膚發赤,多因胎中感受熱毒所致。如小兒出生之初,由於皮膚嬌嫩,驟與外界接觸,出現鮮紅色斑者,數天后可自行消退,不必藥治。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reddish neonatal skin
  • 就診科室:兒科
  • 多發群體:新生兒
  • 常見病因:胎中感受熱毒
  • 常見症狀:初生兒頭面、肢體皮膚發赤
病因病機,臨床表現,辨證施治,預防護理,

病因病機

多因胎兒稟賦不足,觸冒風邪;或由於斷臍,瘡痂未斂,致使風邪侵入體內,蘊結為熱。或由母體脾胃積熱,傳給胎兒所致。

臨床表現

表現為胎兒出生後,身熱皮膚濕紅,形如水燙火傷之狀。還可見壯熱嘔吐,精神不寧,睡易驚醒,手足抽掣等。

辨證施治

證候:胎兒出生後,身熱皮膚濕紅,形如水燙火傷之狀。還可見壯熱嘔吐,精神不寧,睡易驚醒,手足抽掣等。治則:清泄熱毒。
1.內治法
(1)主方  清胃湯,母、嬰可同服。
若小兒伴有驚風抽搐,治宜熄風鎮驚,可用羚羊鉤藤湯加減。
(2)犀角丸方  犀角屑、天南星(炮裂)、白附子(炮裂)、乾蠍(微炒)、天麻、麻黃(去根節)、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令黃)以上七味搗,共為末,用無灰酒二大盞攪令勻,於慢火上煎;旋添酒不停手攪,以酒盡為度。次入:牛黃、膩粉、硃砂、水銀(以棗肉研令星盡)麝香、虎睛(微炙)、龍腦,上藥並細研,都入酒煎,膏內看硬軟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竹瀝下三丸。量兒大小加減服之。【《聖惠》治小兒胎風驚熱,手腳急強。】
(3)天竺黃散方  天竺黃(細研)、胡黃連、犀角屑、天麻(酒浸,焙乾)、蟬殼(微炙)、牛黃(細研)上件藥搗為散,都研令勻。不計時候,以新汲水調下,二歲以上加藥服之。【《聖惠》治小兒胎風驚熱,搐搦、心神煩亂或渴。】
(4)牛黃散方  牛黃(細研)、人參(去蘆頭)、甘草(炙微赤,銼)、鬱金、川大黃(銼碎,微炒)、硃砂(細研,水飛過)、胡黃連、真珠(末)上藥搗,為細散,都研令勻。不計時候,以蜜水調下。量兒大小加減服之。【《聖惠》治小兒胎風,心熱驚癇。】
(5)硃砂散方  硃砂、牛黃、天竺黃、鐵粉、麝香上件藥都研令細,每服以竹瀝調下。不計時候,量兒大小以加減。【《聖惠》治小兒胎風驚熱。】
(6)牛黃散方  牛黃、硃砂(並細研)、天竺黃、鉛霜(各細研)、人參(去蘆頭)、馬牙硝(細研),上件藥搗,為散。每服以薄荷湯調下,量兒大小加減服之。【《聖惠》治小兒胎風及驚風。】
(7)牛黃丸子方  牛黃、硃砂(各細研)、犀角屑、蠍梢(炒)、水銀(用黑鉛一分同結砂子,細研)、天漿子、天南星(炮裂)、麝香(細研)上藥搗,共為末,以糯米飯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薄荷湯化破服之。量兒大小以加減。【《聖惠》治小兒胎中久積風熱,發渴,手足搐搦,多驚不睡。】
(8)露蜂房丸方  露蜂房(炒令黃色)、天南星(炮裂)、蠶蛾(微炒)、硃砂(細研,水飛過)、天漿子(微炒)、乾蠍(微炒)、膩粉、牛黃(細研)、水銀(以棗泥研令星盡)上件藥搗,共為末,都研令勻,以煉蜜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煎槐、柳、薄荷湯下。量兒大小以加減。【《聖惠》治小兒胎風,搐搦、壯熱、多驚。】
(9)天竺黃丸方  天竺黃(細研)天南星(炮裂)胡黃連、鉛霜、牛黃(並研細)上件藥搗,共為末,研入牛黃等令勻,用棗肉和丸如綠豆大。不計時候,以乳汁研破服之。量兒大小以加減,如三歲以上用酒及荊芥湯下。【《聖惠》治小兒胎風,手足抽掣。】
2.外治法
外敷如意金黃散。
 

預防護理

1.預防
(1)妊娠期注意飲食衛生,忌酒和辛熱之物。不可濫用藥物。
(2)注意保護新生兒臍部、臀部和皮膚,避免損傷,防止感染。
2.護理
(1)嬰兒出生後密切觀察皮膚顏色的變化,及時了解病情變化。
(2)注意觀察胎赤患兒的全身證候,有無精神萎靡、嗜睡、吸吮困難、驚惕不安、兩目直視、四肢強直或抽搐,以便對重症患兒及早發現和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