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刺

綿刺

綿刺(學名:Potaninia mongolica Maxim.)是薔薇科,綿刺屬小灌木,高可達40厘米,各部有長絹毛;莖灰棕色。分枝,小葉片稀,先端急尖,基部漸狹,全緣,葉柄堅硬,宿存成刺狀;托葉卵形,花單生於葉腋,苞片卵形,萼筒漏斗狀,萼片三角形,先端銳尖;花瓣卵形,白色或淡粉紅色;子房卵形,具胚珠。瘦果長圓形,淺黃色,6-9月開花,8-10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內蒙古。蒙古也有分布。生長在砂質荒漠中,強度耐旱也極耐鹽鹼。

綿刺是飼料植物,青鮮時駱駝最喜食,羊、馬、驢也喜食,葉枯黃時期家畜不食。在荒漠地區有一定的飼用意義。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主要價值,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小灌木,高30-40厘米,各部有長絹毛;莖多分枝,灰棕色。複葉具3或5小葉片稀只有1小葉,長2毫米,寬約0.5毫米,先端急尖,基部漸狹,全緣,中脈及側脈不顯;葉柄堅硬,長1-1.5毫米,宿存成刺狀;托葉卵形,長1.5-2毫米。
綿刺綿刺
花單生於葉腋,直徑約3毫米;花梗長3-5毫米;苞片卵形,長1毫米;萼筒漏斗狀,萼片三角形,長約1.5毫米,先端銳尖;花瓣卵形,直徑約1.5毫米,白色或淡粉紅色;雄蕊花絲比花瓣短,著生在膨大花盤邊上,內面密被絹毛;子房卵形,具1胚珠。瘦果長圓形,長2毫米,淺黃色,外有宿存萼筒。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綿刺分布區內氣候乾旱,雨量稀少,夏季酷熱,冬季嚴寒。年平均溫約7℃,絕對最高溫可達40℃,絕對最低溫達-32℃,全年日照在3000小時以上;年降水量50-150毫米,多集中在6-8月,但蒸發量要比降水量大得多。土壤為灰荒漠土及灰棕荒漠土。主要生長於具有薄層覆沙的沙礫質荒漠、山前洪積扇和山間谷地,常形成綿刺群落。對鹽鹼化土壤具有相當適應能力,在湖盆的邊緣,鹽爪爪群落的外圍也能形成綿刺群落。該植物根系粗壯發達,對乾旱氣候具有特殊的適應性,在極度乾旱季節,生長微弱,甚至處於“假死”狀態,但當獲得一定水份時,又能恢復正常生長,並可開花結實。
綿刺綿刺

分布範圍

綿刺分布於蒙古人民共和國南部荒漠區,中國寧夏西部荒漠區,內蒙古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右旗和左旗、巴彥卓爾盟的烏拉特右旗和石登口縣及伊克昭盟的鄂托克旗和抗錦旗等,甘肅河西走廊景泰縣的西北部、民勤縣的西北部、金昌市的東北部、永昌縣的北部、張掖市的西北部、高台縣的西北部以及玉門市的西南部。同原記載分布範圍102°-109°E相比,分布範圍擴大很多,最西分布到甘肅玉門市西南部的昌馬河,最東分布到蒙古戈壁的呼支蘇古依,最北分布到蒙古湖谷的恩更河,最南分布到甘肅景泰上沙窩。
綿刺綿刺

繁殖方法

在自然條件下,綿刺很少結實,主要用分株法繁殖,即縱劈叢生的植株基部,分栽單獨的植株。此外,綿刺的一部分小枝常傾斜或平臥地面,被沙土覆蓋後,可長不定根,從而形成新的植株,便可移栽。用插條法亦能繁殖。

主要價值

綿刺是單種屬植物,系古老的孑遺種,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價值。它又是一種天然飼料,青鮮時牲畜喜食,綿刺荒漠為中國的東阿拉善至西鄂爾多斯地區的主要放牧場地。
綿刺綿刺

保護級別

保護級別:該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Ⅰ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易危(VU)。
綿刺綿刺
植物現狀:稀有種。綿刺分布區狹小,由於過度放牧和任意樵採,致使數量日益減少。同時隨著植被的不斷破壞,環境條件日趨惡劣,綿刺的正常生長發育受到影響,處於日益衰退的狀態。
保護措施: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一些盟、市已作出關於“嚴禁亂砍濫伐自然植被”的決定以及“關於加強林木草場和自然植被保護”的具體措施。建議有關部門設立綿刺保護點,制止過度放牧,並進行繁殖試驗和引種栽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