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濟利潤
- 外文名:Economic profit
- 含義:廠商的收益與它的成本之差
- 目標:長期的經濟利潤最大化
- 來源:風險、創新、壟斷
基本定義,簡介,來源,實質,相關介紹,優缺點,特點,計算,區別,
基本定義
簡介
經濟利潤=(投入資本回報率-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率)×投入資本額
企業的目標應是長期的經濟利潤最大化,而不是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最大化。
使用經濟利潤法和使用折現現金流(Discounted Cash Flow, DCF)法評價企業價值其結果應該是一樣的。如果使用同樣的資本成本對未來的經濟利潤折現,然後把折現後的經濟利潤加到已經投資的資本額上去,就可以得到與DCF方法完全相等的結果。
來源
按照經濟利潤概念,利潤是通過對企業期末淨資產進行計價,並將其與期初價值相比較來計算但在計算過程中,必須排除與所有者的交易。
例如,某企業期末淨資產為80000元,期初淨資產為76000元,在沒有與所有者交易的情況下,其收益為4000元(80000-76000)。如果期內增加發行股份10000元,並支付股利8000元,則利潤為2000元[(80000-76000)-(10000-8000)]。
一般來說,產生經濟利潤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其一是風險,風險是指某種事件尤其是不利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當該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越大,則風險越大。由於大多數人傾向於迴避風險,在預期收益給定的情況下,人們比較願意接受較為穩定的收益。在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決策效果是充滿風險的,因此為了促進人們願意承擔一定的風險,必須有一定的經濟利潤對之進行補償。
第二個原因是創新,創新是指廠商提供新產品、引入新的生產方法和新工藝、採用新原料、開闢新市場、建立新的銷售方式和組織等等,由此獲得了經濟利潤。事實上正是人們追逐經濟利潤,才使得新產品等創新層出不窮,整個經濟向前發展。
第三個原因則是壟斷或者不完全競爭,即一個市場上少數幾家廠商獨占了某種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這時壟斷者就可以通過限制產量,提高價格,獲得經濟利潤。此外,壟斷者通過一定的手段限制新的進入者進入本行業以維持壟斷地位,從而阻止經濟利潤流出本行業,或者阻止其他廠商進入本行業分享經濟利潤。
實質
二、經濟利潤現值:企業投資的淨現值
1、證明:P288
企業價值=投資成本+預期經濟利潤現值
預期經濟利潤現值=企業價值-投資成本
=實體流現值-投資成本
=現金流入現值-初始投資成本
=淨現值
當然,這是0時點經濟利潤總現值,各年都有各年和經濟利潤,它們的經濟實質是一樣的。
所以它可作為投資決策的依據:淨現值>0,投資可行。
2、另外、經濟利潤現值還是企業價值中的增量
P288:企業價值=投資資本+經濟利潤現值
三、留存收益(1-Rs)
1、★這是經濟利潤在會計上的最終落腳點。
證明:P288
經濟利潤=稅後淨利潤-股權費用
=留存收益(1-留存收益機會成本)
=留存收益(1-Rs)
2、要注意全部資本成本中的債務成本和股權成本。它們各有一個特別點。債務成本指稅後利息;股權費用不僅是股利,還包括留存收益機會成本。P287:經濟成本不僅包括會計上實際支付的成本,而且還包括機會成本。★這個機會成本指留存收益的成本。
四、經濟利潤=財產增加-留存收益機會成本
證明:
1、P287經濟收入,實質上是就是息前稅後利潤。
公式應為:
經濟收入=期末財產-期初財產+支付投資者
支付投資者=稅後利息+股利
證:
實休流-債權流-股東流=0
息前稅後利潤-淨投資-稅後利息-股利=0
息前稅後利潤-(權益增加+有息債務增加)-稅後利息-股利=0
息前稅後利潤-全部投資資本增加-稅後利息-股利=0
息前稅後利潤-財產增加-支付投資者=0
所以,經濟收入=息前稅後利潤
2、 經濟成本=支付投資者+留存收益機會成本
=投資資本*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3、經濟利潤=財產增加-留存收益機會成本
五、企業價值增加的標誌。
企業價值增加的標誌是經濟利潤>0。而不是淨利潤>0。因為經濟利潤反映的就是“企業的增加值”。
P289:經濟利潤具有可以計量單一年份價值增加的優點,而自由流量法卻做不到。
六、科學性。把投資決策、業績評價、獎金激勵結合起來。
為便於考核收益質量。第二章也把一個東西獨立出來:營運資本淨增加。現金營運指數=1-營運資本淨增加/經營現金毛流量。同樣便於集中注意力。
相關介紹
優缺點
經濟利潤的主要優點是它比會計利潤更富有解釋意義。即淨資產(或資本)是企業財富的某一時刻的儲存量,利潤是某一時期內從該項財富中流出的數額。只有超出儲存量的流出數額才可以視為利潤。經濟利潤的確定要求對每期期初和期末的全部或特定資產和負債進計價。由於它不能提供關於企業特定經營活動的充分信息,因此,在會計實務中很少採用經濟利潤的概念,一般採用會計利潤概念。
特點
經濟利潤存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經濟利潤是對廠商投資所承擔風險的必要補償;
高於正常水平的利潤是對成功革新的報償;
高於正常水平的利潤是產生於良好管理中的特別技能;
某些行業的個別廠商由於有效地支配市場,在一定時間內會賺取高於正常收益率的利潤;
計算
經濟利潤經濟利潤計算的困難在於期初和期末淨資產的計量上。主要有以下幾種計價方法:
2、企業各種資產的售價總額減去各種負債的總額;
3、企業發行在外的股份數乘以交換市場上所確定的股票市價;
4、企業非貨幣性資產的投入價值(原始成本或現行成本),加上貨幣性資產的現金現值,減去負債。以上各種方法,都有其合理和可行之處,但同時也都伴有相應的缺陷。由於對期初和期末淨資產的計量方法不同,經濟利潤的數額也不相同。
經濟收入不同於會計收入
經濟收入是指期末和期初同樣富有的情況下,一定期間的最大花費。這裡的收入是按財產法計量的。即:本期收入=期末財產-期初財產。
例:某企業年初資產10萬元,年末升值為12萬元,這一年營業收入5萬元,則經濟收入為7萬元,而會計師認為總收入為5萬元,2萬元資產升值不算收入。理由是:它沒有通過銷售實現,缺乏客觀的收入證據。所以很多企業利用會計的這一缺點,通過虛假交易可以改變收入的做法,達到操縱利潤的目的。
區別
企業會計利潤與經濟利潤的區別
經濟利潤與會計利潤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服務主體不同。
2.目的角度不同。會計利潤是站在企業所有者角度的經營成果指標,經濟利潤是站在公司的角度,公司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主體。可以通過債務資本和股權資本兩個渠道來籌集資本,對於公司而言無論是債權人還是股東都是“投資者”,當公司通過計算得出有經濟利潤時,說明投資這家公司就會獲得“超額利潤”,自然就會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公司。
3.計量的範圍不同。
4.計量依據不同。
5.成本計量不同。
6.套用範圍不同。
7.計量的程式不同。
8.評價企業經濟效益的依據不同。
經濟利潤是經濟學家所持的利潤概念。雖然經濟學家的利潤也是收入減去成本後的差額,但是經濟學家對利潤有嚴格的定義。對會計師而言:利潤=總收入-總成本,然而對經濟學家而言,這一結果高估了利潤。原因在於:經濟收入不同於會計收入,經濟成本不同於會計成本,因此,經濟利潤就不同於會計利潤。
經濟成本不僅包括會計上實際支付的成本,而且還包括機會成本,即:企業為將資源從其他生產機會中吸引過來而必須向資源提供者支付的報酬。這些報酬可以是顯性的,也可以是隱性的。我們把企業向那些為其提供資源的非企業所有者所做的貨幣支付稱為顯性成本,企業使用自己擁有的資源的成本稱為隱性成本。
無論是外部資源(如:債務資本)還是自有資源(如:股東資本)都是有成本的,股東投入資本所要的回報不亞於債權人的利息和雇員的工資要求。對企業而言,隱性成本是將自己所擁有的資源用在其他最好用途上能獲得的利潤。會計師不確認隱性成本,不列入利潤表的減項。理由是:沒有客觀的辦法計算隱性成本,會計師不願意做沒有根據的估計。
舉例:王某是某公司銷售部經理,年薪8萬元,存入銀行可得利息0.5萬元。現決定開一百貨超市,將自己所擁有的一店面房作為超市營業用房,原店面房租收入3萬元,還需要雇用5名員工,經營1年後,賬目如下:總收入:25萬元;成本:6萬元;雇員工資:3萬元;水電雜費:1萬元;總(顯性)成本:10萬元;會計利潤:15萬元。
但是這一會計利潤不能準確顯示企業的經濟狀況,因為它忽略了隱性成本:王某提供了金融資本、店面和勞動力,發生了隱性成本(放棄的收入),則經濟利潤:會計利潤:15萬元;放棄的薪金收入:8萬元;放棄的利息收入:0.5萬元;放棄的租金收入:3萬元;總隱性成本:11.5萬元;經濟利潤:3.5萬元。
經濟學家和會計師有的“利潤”概念意義不同,會計利潤=總收入-顯性成本,經濟利潤=會計利潤-隱性成本=總收入-所有投入的機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