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東亞考古學會國際學術會議

6月8日,第八屆東亞考古學會國際學術會議在南京大學舉行,來自哈佛大學、牛津大學、九州大學、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及科研機構的200多名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探尋東亞文明。
開幕式由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良仁主持。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呂建,東亞考古學會主席、美國賓夕法尼亞印地安納大學教授Francis Allard,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劉曙光,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方輝,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賀雲翱、歷史學院院長張生先後致辭,表達了對本次會議的美好祝願。
呂建代表南京大學歡迎與會嘉賓的到來。他指出,東亞是古代文明發源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中國在東亞考古研究中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打造了廣泛的國際合作平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和“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彰顯了中國始終敞開胸襟、擁抱世界的開放態度,推動了各國文明互鑒,增進了各國人民友誼交流。呂建表示,南京大學始終將文化傳承作為辦學的重要使命,不斷加強考古學科建設,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嘗試交叉學科研究方法,探索新的發展路徑。本次會議聚焦東亞考古的最新發現和研究成果,對推進東亞考古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Francis Allard介紹了東亞考古學會的發展歷史。他強調,學會不僅是考古學家合作交流的平台,也是向世界展示東亞考古魅力的重要途徑,希望通過本次會議增進中國學者對學會的了解,學會也將進一步加強對青年學者科研工作的支持。
劉曙光指出,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受到了國際考古學界的深刻影響,中外合作是中國考古學發展過程中一項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們先後與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共同開展多項研究項目,不斷提高合作的深度和水平。
賀雲翱認為,考古學關注先民遺蹟,為當代人謀福祉,讓人們能夠感悟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深刻關聯。
張生回顧了南大考古的歷史、發展現狀和國際交流與合作。
在主旨演講環節,牛津大學Jessica Rawson教授分析了青銅器、玉器等中國墓葬出土器物的形狀、組合方式、用途,以及它們與古代中國權力秩序的關聯;九州大學宮本一夫教授闡述了關於彌生時代的起始年代提出了一個新的看法;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與大家分享了關於曾國史和古代音樂的新發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斌介紹了良渚古城研究的新進展。他們還就各自的演講內容與現場師生展開深入交流和討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