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生牡丹

泉州開元寺早就有桑生白蓮、桃開紅蓮的傳說,其實還有一段“石生牡丹”的故事鮮為人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開牡丹
  • 地點:泉州開元寺
簡介,歷史沿革,

簡介

進開元寺須經三門(山門),也叫天王殿。山門面積427平方米,以24根唐代風格的棱形大石柱(每根圍徑2米),分成4排頂托著懸山式屋頂。兩廂木柵欄里有《寶積經》所說的天神勇郡王兩個最小的兒子法意(密跡金剛)和法念(梵王)。

歷史沿革

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山門有契玉立所署的“泉南佛國”四字。契玉立字世玉,畏吾(新疆)人,是當時設在泉州的“福建平海行中書省”的達魯花赤(官名),位高相當於知州事節度使。他見諸路兵亂,子城只有行春、肅清、崇陽三門,曾命人增修譙樓,取名威遠,又南拓羅城,砌壕溝石自通淮繞德濟過南薰門,浚疏皆契玉立與總管府孫大英立功。契玉立興學校,修橋樑,賑貧乏,舉廢墜,考示圖志,搜訪舊聞,聘三山吳鑒成《清源續志》20卷,培養14歲神童蔡元。他所署的“泉南佛國”,應是取自朱熹手書對聯“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
據說開元寺原來有120支院,設117區,和尚成萬,為煮僧粥設有粥院,鑄人可沒頂的百僧銅鑊。元代晉江人廖恆白(僧名釋大圭)出家開元寺,曾驚嘆:“熔銅百沸可沾唇,慚愧楊歧斗釘新。甘露作羹雲作飯,全開鼎鑊陷平人。”
《開元寺》建置篇云:“三門始創自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有石柱生牡丹之瑞。”傳說這種“牡丹”黃、紅皆有,可治病。石柱如何能生“牡丹”呢?這與泉州的地理環境有關。1000多年前的泉州,丘陵、森林、阡陌占大部分,開元寺原為黃守恭桑園,至宋象峰巷與甲第巷之間還是小山丘陵,氣候潮濕,常有雲霧低垂(紫雲覆寺)。三門原為土質地面,石柱底下生出“牡丹”色狀苔蘚植物,不足為奇。《本草綱目拾遺》“禹穴石”條云:“產四川龍安府石泉縣石紐鄉,以紅如噀血者佳。四川通志:出石泉禹穴下,石皮如血染,氣腥,以滾水沃飲之,能催生,治難產。”倘若當時石柱有類此者,看上去就有點像“牡丹”了。《柑園小識》還提及一種叫“桃花鹽”的石頭,春紅似桃,秋冬轉白,入春乃紅,可治胃病,跟“石上牡丹”也有點像。
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寺僧果照在三門之外左修“八吉祥”坊,右修“六殊勝”坊,記有開元寺“石生牡丹”神瑞。山門幾經火災,宋紹興二十五年、元泰定四年春均遭火災而復建,明洪武、萬曆又重修。現存建築為1925年所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