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皮(皮膚)

真皮(皮膚)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皮膚覆蓋於體表,從外至內依次為表皮、真皮、皮下層。真皮由中胚層分化而來,分乳頭層和網狀層兩層,兩者之間無明顯界限。真皮突起無數乳頭,嵌入表皮深面,真皮深面借結締組織纖維束與淺筋膜相連。真皮一般厚1~2mm。

基本介紹

  • 外文名:Dermis
  • 組成:主要成分是膠原纖維
  • 作用:皮膚免疫反應
組成,作用,組織病理學改變,

組成

真皮主要由成纖維細胞及其產生的纖維、基質構成,並有血管、淋巴管、神經、皮膚附屬器及其他細胞成分。
1.纖維
(1)膠原纖維:是真皮纖維中的主要成分,由直徑為70~140nm的膠原原纖維聚合而成,其直徑2~15μm,多呈束狀。
(2)網狀纖維:是幼稚、纖細的未成熟膠原纖維,直徑0.2~1.0μm,僅見於表皮下、皮脂腺、毛細血管、毛囊及汗腺周圍。
(3)彈力纖維:由微原纖維和彈力蛋白構成,直徑1~3μm,呈細束,多與膠原纖維交織纏繞。
2.基質
是由透明質酸、硫酸軟骨素等黏多糖和蛋白質組成的複合物構成,即蛋白多糖,充填於膠原纖維及纖維束間隙和細胞間,具有親水性。
3.細胞
主要為成纖維細胞,其次為肥大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朗格漢斯細胞和噬色素細胞等,還有少量淋巴細胞和白細胞。

作用

皮膚的免疫反應主要發生於真皮,真皮淺層內的肥大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等相互作用,並通過其合成的細胞因子互相調節,對免疫細胞的活化、遊走、增殖分化,免疫應答的誘導,炎症損傷以及創傷修復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當細菌入侵時也可在此引起炎症反應和超敏反應。

組織病理學改變

1.血液循環及淋巴循環障礙
包括血管擴張及充血、真皮水腫、出血、血管管腔閉塞及栓塞、淋巴循環障礙等。
2.變性
包括真皮變性、透明變性、纖維蛋白樣變性、澱粉樣變性、膠樣變性及彈性纖維變性、嗜酸性變性、黏液變性、膠原溶解、色素沉著、脂質沉著、鈣沉著等。
3.壞死
常見的壞死類型有乾酪樣壞死、液化性壞死、漸進性壞死。
4.其他
凋亡、炎症、肉芽組織與肉芽腫、結締組織增生及硬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