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書院介紹,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地理環境,地理位置,氣候,歷史文化,歷史淵源,學規,詩句,歷史地位,對外交流,保護措施,交通信息,
書院介紹
始建於
南唐升元年間(公元940年),是中國首間完備的書院;南唐時建成“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由
中央政府於京城之外設立的國學;
宋代理學家
朱熹出任知
南康軍(今
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時,重建書院,親自講學,確定了書院的辦學規條和宗旨,並奏請賜額及御書,名聲大振,成為
宋末至
清初數百年中國一個重要文化搖籃,是中國
教育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白鹿洞書院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各級政府先後撥巨款進行三次大的維修,再度興盛。1959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列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截至2012年,白鹿洞書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學、學術研究、旅遊接待、林園建設五位一體的綜合管理體制。
歷史沿革
唐貞元年間,
洛陽人
李渤與其兄涉在此隱居讀書,渤養一頭白鹿“自娛”,鹿通人性,跟隨出人,人稱“神鹿”。這裡本沒有洞,因地勢低凹,俯視似洞,稱之為“白鹿洞”。後李渤為官
江州(今江西省
九江市)刺史,為紀念他青年時代在此讀過書,廣植花木,建亭、台、樓、閣以張其事。
南唐李氏朝廷,在此辦“廬山國學”又稱“白鹿國學”,與金陵秦淮河畔國子監齊名,學者爭相往之。
北宋初年,
宋太宗重視書院教育,御賜《九經》等書於書院,因 有朝廷重視,地方官史予以重視,書院得以發展。
1179年(南宋淳熙六年),理學宗師
朱熹知南康軍(今江西省
九江市廬山市),率百官造訪書院,當時書院殘垣斷牆,雜草叢生。朱熹非常惋惜,責令官員,修復白鹿洞書院,並自任洞主,制定教規,延聘教師,招收生志,劃撥田產,苦心經營。當時著名的哲學家
陸象山也來到白鹿洞書院講過學。朱熹制定的《白鹿洞書院揭示》又稱《白鹿洞書院教規》影響後世幾百年,其辦學的模式為後世效仿,傳至海外的
日本、
南韓及
東南亞一帶,白鹿洞書院譽享海外。
1217年(寧宗
嘉定10年),
朱熹之子朱在以大理寺任“知
南康軍”,興復書院,邀請李燔去白鹿洞;
1218年(寧宗嘉定11年)4-5月間,同學
黃乾、胡泳等10多人來廬山交遊,建流芳橋,李燔與黃乾、
陳宓一起講學《乾》、《坤》二卦,後郡守邀請
李燔擔任
白鹿洞書院堂長;
李燔擔任堂長後,
白鹿洞書院達到鼎盛,各地學者雲集,“講學之盛,它郡無比”。
進入
清代,白鹿洞書院仍有多次維修,辦學不斷。19世紀末期,中國的政治、經濟發生急劇的變化,出現了教育改革的熱潮。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下令變法,改書院為學堂。白鹿洞書院於光緒二十九年停辦,洞田歸
南康府(今九江市
廬山市)中學堂管理。清末
宣統二年,清廷廢白鹿洞書院名稱,改稱江西省高等林業學堂。書院於1903年停辦。
民國七年(1918),
康有為曾題寫《白鹿洞書院》橫額,書院也偶有修整,但終又日益頹壞。國民黨軍官訓練團曾一度占用書院院舍。
抗戰時期,又遭到日本侵略軍的破壞,合抱大樹毀壞甚多。抗戰勝利後,
蔣介石曾表示白鹿洞書院由當時設在南昌的
中正大學接管,作為中正大學的永久校舍,但這個計畫並未實現。
新中國成立後,白鹿洞書院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各級政府先後撥巨款進行三次大的維修,再度興盛。1959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列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格局
書院坐北朝南,為幾進幾出的大四合院建築,布局相當考究;從建築材質結構看,書院建築多為石木或磚木結構,屋頂均為人字形硬山頂。禮聖殿、朱子祠、御書閣、明倫堂坐落在樓閣庭院。
主要建築
書院大門
書院大門是一座雙層飛檐單門,門上高懸明
正德年間李夢陽手書的“白鹿洞書院”橫額。門前古樹垂蔭,溪水輕吟。由近及遠依次排列著五個高大的院門,由此構成五大院落,每一院落又各有兩至三進。
先賢書院
白鹿洞書院第一個院落為先賢書院。主要景觀有院門、二門、丹桂亭、碑廊、朱子祠、報功祠等。先賢書院由中門分為前後兩進。院門上懸有李時達手書“先賢書院”橫匾。門左又有中央政治局委員李鐵映手書“朱熹紀念館”金字黑漆豎匾。前院闢作一個花圃。
朱子祠
朱子祠為先賢書院主要建築之一。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應南康府教授
熊士伯之請,南康知府張象文創建此祠專祀朱熹。祠中立朱熹自畫像石刻,左有張象文《文公朱子專祠碑記》,右有《白鹿洞書院教條》碑刻。作為
朱熹紀念館,室內還陳列《朱熹生平事跡》共九部分。
報功祠
報功祠位於朱子祠西,原稱先賢祠。曾先後祀
李渤、周濂溪、
程頤、
程灝、
張橫渠、陳了前、陶靖節、劉西澗父子及其他有功於白鹿洞書院之諸先賢。作為紀念館,祠內陳列《白鹿洞書院史展覽》共五部分。
欞星門院
欞星門院位於先賢書院東,為進入書院大門的第二個院落。主要景觀有欞星門、泮池、狀元橋、禮聖門和禮聖殿。這一組院落由禮聖門闢為前後兩進。
欞星門
欞星門始建於明成化三年(1467年),為南康知府何溶所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南康知府蘇葵重建。原為木構建築,後由知府周祖堯改為六柱五門的石坊。欞星石坊是白鹿洞書院最古老的建築之一。
禮聖門
禮聖門原稱先師廟門、大成門。宋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遷浙東提舉,出資30萬囑南康知軍錢聞詩修建禮聖殿,次年由新任知府朱端章開工興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提學副使邵寶以顏體書“正學之門”。
禮聖殿
禮聖殿又名大成殿。“大成”,取自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宋徽宗又尊孔子為“集古聖先賢之大成”者。禮聖殿是書院祭祀孔子及其門徒的地方。殿正中有先師孔子行教立像,原為唐代吳道子摹繪。上懸清康熙御書“萬世師表”匾額,像下有石龕、石香爐、石花瓶等。後壁有朱熹手書“忠、孝、廉、節”四字。殿中左右神龕有線雕“四聖”石像:復聖顏子、述聖子思、宗聖曾於、亞聖孟子。殿旁兩側神龕還有十二賢(又稱十二哲)線雕小石像。
白鹿書院
白鹿書院位於欞星門院東,為進入書院大門的第三個院落。主要景觀有院門、御書閣、明倫堂、鹿洞、思賢台等。白鹿書院門樓重檐灰瓦,檐下花崗岩石額上由趙朴初題寫“白鹿書院”四字。門內又是一個小院,東西各闢出一排廂房,廊柱卜有詩聯。西廊柱聯:“雨過琴書潤,風來翰墨香”。東廊柱聯:“傍百年樹,讀萬卷書”。院中設六邊形石桌一張,桌下石柱刻有精緻的浮雕獅子滾繡球、猛虎下山、奔馬以及狼嚎圖案,石桌周圍另設六個青石鼓墩。
御書閣
御書閣又名聖經閣、聖旨樓。始建於南宋,現閣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南康知府葉謙、知縣毛德琦重修,二層正中有“御書閣”豎額。閣中先後藏有朱熹奏請宋高宗御賜《九經註疏》、《論語》、《孟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賜《十三經註疏》、《廿一史》、《古文淵鑒》、《朱子全集》等書。
明倫堂
明倫堂又名彝倫堂。明正統三年(1438年),南康知府翟溥福建,明弘治十年(1497年),江西提學僉事蘇葵重建。明倫堂原為書院講堂,是白鹿洞書院中的重要場所。堂內現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安世鼎撰寫的《御書閣碑記》。
白鹿洞
白鹿洞書院最初沒有洞,有人認為這是一件罕事。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開洞,刻湛若水《心性圖說》於碑屏、《四勿總箴》於洞壁。呂棺撰《新辟白鹿洞記》。直到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康知府何岩才置石鹿於洞中,並作《石鹿記》。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參議葛寅亮認為不應開洞置鹿,於是將石鹿從洞中取出埋於地下。1982年,維修禮聖殿時發現石鹿,又重新置於洞中。這是一尊跪式石鹿,雙耳直豎,神態機敏。在雕刻上刀法簡練,線條柔和。這尊石鹿是書院僅存的明代實物。
思賢台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在白鹿洞上築思賢亭,並作《思賢亭記》。思賢台依山而立,為全院的最高點。
紫陽書院
紫陽書院位於白鹿書院東。為進入書院大門的四個院落。主要景觀有門樓、崇德祠、行台等。這一組院落,因朱熹別號為紫陽,故名為紫陽書院。花崗岩門樓上,由馮友蘭先生題寫“紫陽書院”四字匾額。全院由中門分為二進。前院兩側有碑廊,總稱為白鹿洞書院東碑廊。
碑廊
前院中有翰墨雲集的西碑廊,碑廊中有修建記文、洞規教義、詩詞歌賦、遊記題詞等各色字碑。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是紫霞真人手書的《游白鹿洞歌》。相傳明萬曆年間,一位身著麻衣芒鞋的道人云游至白鹿洞。飽覽這裡的山川景物之後,信手采一把蒲草,在院牆上寫下這首長歌,落款是紫霞真人。學子們聞聲趕來,只見牆上游龍舞風,墨色燦然,卻不見道人的蹤影。人們盛傳,這紫霞真人就是明嘉靖年間的頭名狀元羅洪先,因為他棄官後雲遊四方,晚年隱居廬山。
崇德祠
清康熙毛德琦《白鹿洞書院志》同治十年(1871年)補刊記載:“道光十八年(1838年),新造崇德祠頭門三間,祠東添建號舍四間,祠後老新八間,今改三重共九間。”1989年,重修為凹字形平房。
行台
清康熙毛德琦《白鹿洞書院志》同治十年補刊記載:道光十八年(1838年),“新造行台前頭門三大間”。1989年重修,現為四柱五間的長方形平房。行台現用作“白鹿洞書院歷代名人蠟像陳列館”,其中陳列“李渤與白鹿”、“朱熹與生徒切磋”等神態逼真的蠟像群。
延賓館
延賓院位於紫陽書院東,、為進入書院大門的最後一個院落。原主要建築有延賓館門、憩齋、逸園、貫道門、春風樓等。延賓館建成於明成化五年(1469年),由江西提學僉事李齡出資建館。當時的洞主胡居仁作《延賓館記》,文中記述白鹿洞書院盛況,“好古學義之士,自公卿以至岩穴之賢,來游是洞者接武聯鑣”,於是李齡建立延賓館,熱情款待四方來客。延賓館最北端的
春風樓,為歷代洞主著述下榻之處。
獨對亭
獨對亭在延賓館東南,左翼山下,這裡西對五老峰,下臨聖澤泉,崖石峻峭,澗水湍急。原為北宋丞相李萬卷校勘書籍之所,因此又稱為勘書台。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提學副使邵寶為紀念朱熹,在此擇地建亭,取名獨對亭。
枕流橋
獨對亭東行數十步,貫道溪在這裡遽然劈為兩支。溪上石橋獨立,橋下溪流出峽,飛湍陡絕,大石橫枕。由此,巨石名為枕流石,石橋名為枕流橋。峽門中水石相激,怒若飛霆,激起而噴,若煙若霞,這是書院中一處勝境,稱為小三峽。
流芳橋
貫道溪出峽口向東,迂迴流山南折而下。山上原有六合亭,山下跨溪有流芳橋,又稱濯纓橋。朱熹知軍時所建。流芳橋面對五老峰,溪流紺潔。最初小橋無名,宋嘉定十—年(1218年)四月,南康知軍陳宓與張琚、羅思、姚鹿卿、張紹、潘柄、李燔、胡泳、繆惟一等會講洞中,歌頌朱熹之芳澤,並特別將橋名為“流芳”。陳宓在橋北刻“流芳“兩字,又在橋東石壁上刻《流芳橋志》。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流芳橋圮塌。此後,經過多次修建。現橋為解放後重修。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省九江市
廬山五老峰山下,山南景區東北端,緊靠九星公路旁,距
廬山市區9公里。
氣候
白鹿洞書院所處地屬於
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熱量充足,氣溫年交差小,降水豐沛,但季節變化較大。
歷史文化
歷史淵源
相傳書院的創始人可以追溯到
南唐的
李渤。李渤養有一隻白鹿,終日相隨,故人稱白鹿先生。後來李渤就任江州(今江西
九江)刺史,舊地重遊,於此修建亭台樓閣,疏引山泉,種植花木,成為一處遊覽勝地。由於這裡山峰迴合,形如一洞,故取名為白鹿洞。宋朝書院講學之風盛行。位於江西廬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書院,因朱熹和學界名流
陸九淵等曾在此講學或辯論,這裡成為理學傳播的中心。2000年開始,白鹿洞書院每年出版一本《中國書院論壇》,每年召開一次學術研討會。
學規
《白鹿洞書院學規》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堯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學者學此而已,而其所以為學之序,亦有五焉,具列如左;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右為學之序,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若夫篤行之事,則自修身以至於處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如左:
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右修身之要。
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右處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右接物之要。
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
詩句
《白鹿洞書院》朱熹
歷史地位
白鹿洞書院以其悠久的辦學歷史,深遠的文化影響而被譽為“天下書院之首”,在中國教育和文化發展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對外交流
宋朝書院講學之風盛行。位於江西廬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書院,因朱熹和學界名流陸九淵等曾在此講學或辯論,這裡成為理學傳播的中心。2000年開始,白鹿洞書院每年出版一本《中國書院論壇》,每年召開一次學術研討會。2010年8月下旬韓國書院聯合會常任理事朴成鎮一行來白鹿洞書院進行訪問。9月下旬黎華應韓國紹修書院之邀,代表白鹿洞書院赴韓進行為期一周的學術交流,並與之締結為友好書院。2011年6月中旬韓國紹修書院回訪白鹿洞書院,開展祭拜孔子、朱子等活動,並用韓文吟唱《白鹿洞書院揭示》。8月上旬邀請朱熹後裔、世界朱氏聯合會會長朱茂男偕夫人來院進行文化學術交流。8月中旬日本興讓館高等學校理事長井上數馬一行應邀,參觀白鹿洞書院並進行學術交流。
保護措施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對白鹿洞書院進行保護和維修。1959年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成立廬山白鹿洞文物管理所;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二級自然保護區,同年設定作為學術研究機構的白鹿洞書院建置;1990年成立廬山白鹿洞書院管理委員會。截止至2012年,白鹿洞書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學、學術研究、旅遊接待、林園建設五位一體的綜合管理體制。
交通信息
白鹿洞書院,自駕可以走S37
九江繞城高速公路(星子北收費站)下,或走S212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