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的千條細節

甲午戰爭的千條細節

作者所作1000條微博講述甲午戰爭的歷史細節,在網上互動非常熱烈,本書特此輯錄成書,從中日外交戰、情報戰、輿論戰、國民、軍人、軍事裝備、作戰指揮,等等方面的不同,從細微處著手,形象而又深刻,凸顯了甲午戰爭中人和事等細節,警示世人。

基本介紹

  • 書名:甲午戰爭的千條細節
  •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 頁數:321頁
  • 開本:16
  • 品牌:人民東方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 作者:蔣豐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607554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 《甲午戰爭的千條細節》的結集出版,不僅是對一部大歷史的補充,同時也讓我們在新媒體時代里,在奔涌的信息洪流中,在快捷的閱讀節奏下,能同步感受到一段大歷史的跌宕起伏和驚心動魄,也能感受到作者的苦心孤詣。
 這本書的出版,能為海內外華人,尤其是新生代讀者,提供更深入了解一百二十年前甲午戰爭歷史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索引,更能在閱讀過程中,與歷史以及歷史的梳理者一起,在字裡行間產生“與無聲之處聽驚雷”的共鳴。

作者簡介

蔣豐,北京人,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曾擔任日本華文媒體《留學生新聞》副總編輯、《東方時報》總編輯。1999年至今一直擔任《日本新華僑報》總編輯,同時任《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總編輯、人民網專欄作者、《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深圳衛視特約評論員等。在新浪部落格點擊率超過1.1億、微博冬粉超過50萬。為了紀念甲午戰爭120周年,專門策劃了本書,並作為節目講述人參與廣東衛視“甲午日本行”的拍攝。

媒體推薦

楊錦麟:“在新浪微博里,蔣豐算是一位‘善用’新媒體的媒體人,他很早就有意識藉助和利用微博。”
老劉有話說:“我覺得,蔣老師做了件好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怎么能避免中華民族的悲劇重演?先看看他的微博。”
麗江墨之舞:“蔣老師的博文知識性、趣味性、緊迫性……具足,尤其值得一讀!故隆重推薦!!!”

圖書目錄

推薦序於無聲之處聽驚雷
第一輯輸在“頂層設計”
第二輯中日外交戰
第三輯中日情報戰
第四輯中日輿論戰
第五輯戰爭與公知
第六輯戰爭與國民
第七輯戰爭與軍人
第八輯實力對比:軍事裝備
第九輯實力對比:作戰指揮
第十輯細節的啟示
甲午戰爭大事表
後記牢記甲午戰爭前中日的各種“PK”

後記

彈指一揮間,發生在1891年、清朝光緒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已經整整兩個“甲子”——120年了。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今天,我們回憶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戰爭,究竟是為了什麼呢?在我看來,如果我們僅僅還只是認識到這是歷史上日本發動的第一場打鄰國的戰爭、日本發動的第一場“學生”打“老師”的戰爭、日本發動的第一場在海外掠奪殖民地和賠款的戰爭、日本發動的第一場進入帝國主義“俱樂部”的戰爭、日本發動的讓中國進一步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戰爭,那么,我們就仍然處在“悲情意識”當中,仍然沒有從屈辱的“悲觀情懷”中走出來。如果真的如此,我就想說:我們,還沒有進步!
在中日甲午戰爭120周年之際,我泛遊在浩瀚的書海之中,摘取一個又一個細節。這裡,我要告訴讀者:不知道有多少個夜晚,我是一邊把盞飲酒,一邊淚眼蒙嚨翻書,一邊在電腦上敲打文字,一種屈辱的情感在心中攪擾、回竄、突奔、升騰。是的,在這場戰爭中,我大清戰敗了,這個曾被日本尊稱為“老大國”的國家,徹底地敗給了鄰國日本了。我之所以要把酒敲字,就是因為這種屈辱感揮之不去:我之所以要把酒敲字,就是因為知道沉浸在這種屈辱感中是於事無補的,至多可以形成“義和團式”的排外思維。
不斷地摘取細節,不斷地將這些細節排列組合。我漸漸地有了新的感受。
1840年,清朝因為英國發動的鴉片戰爭而被迫打開國門。此後13年,也就是1853年,日本因為美國四艘“黑船”兵臨城下而被迫打開國門。看似相同的經歷,實際卻有不同的結果。清朝是經過鐵火戰爭打開的國門,戰後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是戰勝國英國對戰敗國中國的懲罰性條約,裡面有割地,有賠款。而日本,則是在戰爭恐嚇下打開的國門,戰後簽訂的《日美和親條約》是日本與美國經過頑強交涉後形成的“交涉條約”,儘管其中有著各種各樣不平等的內容,但唯獨沒有割地,沒有賠款。這不僅僅是一個不同的結果,更讓中日兩國走上了近代史上不同的路徑,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百年命運史。或許可以這樣說,“黑船開國”‘PK“鴉片開國”,中國在近代史的開端,就輸了!
日本人把發生在1894年、明治二十七年的中日甲午戰爭稱為“明治青春的戰爭”。是的,1853年因為“黑船異變”被迫打開國門以後,僅僅15年,日本就發生了目標在於“富國強兵”“殖產興業”的明治維新。而古老的中國仍然把外患當作危機公關,當作一個又一個地方事務進行處理,維穩不求強!結果是大清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要過好六十大壽,日本明治天皇自身捐款30萬日元要增加海軍軍費。這種“捐贈軍費”PK“挪用軍費”,實際上是國家頂層設計的一種不同表現,最終的結果就是清朝在1840年鴉片戰爭發生後的第54年慘遭日本的毆打,日本在1853年黑船開國後的第41年痛打中國。
通常來說,外交是追求和平的過程。但是,在中日甲午戰爭發生之前,日本外交可以稱為是一種“求戰外交”,千方百計要與清朝開戰,要與這個“老大國”一比高低。為此,他們不惜採取一切手段。相比之下,清朝奉行的是一種“求和外交”,李鴻章等人無視國際規則,而是把合縱連橫的權術詐術用於國際社會的交往。這種“求戰外交”PK“求和外交”的結果,就是清朝的慘敗。
讀者可以在這本書里看到,無論在媒體宣傳方面,還是在公知表現方面,無論是在國民素質方面,還是“海歸”動向方面,無論是在軍備建制方面,還是軍員戰鬥力方面,甲午戰爭前夕中日兩國都進行了各種各樣的“PK”。其結果,已經不言自明。
問題在於,120年過去了,中日兩國之間的這種“PK”還在以一種我們可以看得見的有形和我們暫且看不到的無形的方式進行著。我們可以說今天的時代已經不是120年前的時代了,我們也可以說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120年前的清朝了,但是我們還不能說我們擁有了可以“完勝”日本的實力。為什麼呢?“完勝”的形式並非僅僅一條戰爭的路徑,在綜合國力方面,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真的積蓄好了嗎?
在本書寫作過程中,得到了我的朋友、媒體大腕楊錦麟老師的大力支持。我將“甲午戰爭千條細節”不斷地錄入新浪微博的過程,也是楊錦麟老師不斷地進行評點的過程,從而吸引了更多的網友在“圍觀”中深思。謝謝楊錦麟老師。
“#甲午戰爭千條細節#”主題微博發表過程中,許多網友進行點評,頗有思想內涵。為此,我摘錄了一些收錄在本書裡面。謝謝各位網友!
在本書寫作過程中,也得到了《日本新華僑報》社長吳曉樂女士的幫助。她常常說“我是你的社長,你是我的總編”。正是因為這樣一種親密的合作關係,催生了這本書的寫作進程。謝謝吳曉樂社長。
在本書寫作過程中,還得到了《日本新華僑報》社的編輯記者王鵬、邢熠、張桐、羅重黎、王丹妮等的大力協助。我始終為《日本新華僑報》擁有這樣一支優秀的團隊而感到自豪。謝謝大家。
最後,我還要感謝東方出版社總編輯許劍秋先生。簡單一句話,如果沒有許總的支持,這本書不會順利問世的。
我個人希望,到甲午戰爭130周年的時候,這本書能夠修訂再版。那時的中日關係一定會有新的變化。
《日本新華僑報》總編輯蔣豐
2014年7月2日於東京

序言

甲午戰爭一百二十年,但凡不願意對歷史選擇性記憶或選擇性遺忘的人們,對兩個甲子之前的那一場同時改變中日關係,以及中國與日本兩個國家、兩個民族命運軌跡的戰爭,應該不敢遺忘,對這段歷史屈辱,也同樣刻骨銘心。
新媒體時代,各式各樣的傳播載體日新月異,部落格似乎已經被人們遺棄,而微信正以不可逆轉的趨勢,繼微博之後而呈取而代之之勢。傳統的閱讀習慣,正在逐步被顛覆,移動網際網路已經在改變現代文明發展的方向。
在讀膩了官方“欽定”的正史之後,人們更願意嘗試從浩瀚的歷史檔案數據的字裡行間,去尋找更多的真相,也願意在尋找歷史真相的過程中,沉澱更多,思考更多,更重要的是,希望因此獲得更多的啟迪。
新媒體的各種載體和技術,提供了這樣的可能和便利。
歷史研究需要“彌縫”者,需要有人在信息碎片化的當下,對歷史真相和歷史細節做必要的梳理,並藉助新媒體傳播平台.為廣大的閱讀群體提供解渴般的信息傳遞。
“彌縫”就是拾遺補闕,拾遺補闕其實是歷史研究的基本功.它不僅需要大量的閱讀,閱讀原著,甚至於閱讀歷史檔案數據,不僅要檢索和查找中文檔案資料或研究專著,更要研讀外文檔案資料和研究專著,與此同時.也需要根據歷史發展的線索與脈絡,去做出詳細而縝密的梳理。但凡在早期從事過歷史研究論文寫作的朋友,都能熟悉這樣一個需要仔細和耐心的不厭其煩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歷史研究者最基本的“做卡片”過程。
拾遺補闕或“彌縫”是基本功。蔣豐算不算歷史的“彌縫”者,我們姑且不論,畢竟他目前所從事的職業,與歷史大家或專業的歷史研究學者,仍有一定的距離,但他是一位勤勉的拾遺補闕者,應是確定無疑的.至少這樣一本圍繞甲午戰爭歷史而展開的“千條微博”整理和出版,已經印證了這一點。
在新浪微博里,蔣豐算是一位“善用”新媒體的媒體人。他很早就有意識藉助和利用微博,有系統地展示自己在歷史研究領域裡的“功力”。有人批評蔣豐的努力只是類似“文抄”或純屬資料整理,不足為范,但請試問,如今當下,甲午戰爭的歷史研究專著和檔案資料汗牛充棟.又有誰人願意去下這樣的苦功夫?就這一點“捷足先登”,就應該予以積極的肯定。
《甲午戰爭的千條細節》的結集出版,不僅是對一部大歷史的補充,同時也讓我們在新媒體時代里,在奔涌的信息洪流中,在快捷的閱讀節奏下,能同步感受到一段大歷史的跌宕起伏和驚心動魄,也能感受到作者的苦心孤詣。
蔣豐與我有相似的人生經歷,我們對十年浩劫的記憶幾乎一致。我們都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恢復高考之後的大學生,讀的都是歷史專業,也都當過教師,後來也都從事新聞工作。八十年代中後期,蔣豐負笈東洋,從頭做起,我則在同一年走過羅湖橋,到香港謀生,在海外打拚近三十年。
蔣豐與我因微博而相識,而結緣,而成為無話不說的知己。今年早些時候,我帶著攝製組一行,遠赴東瀛,與蔣豐和他的助手,八天時間奔走三千里,探訪和尋覓與一百二十年前甲午戰爭相關的遺址、遺物、遺蹟。我對他如此熟悉日本歷史,如此熟悉日本政治、社會的諸多種種。如此熟悉和掌握涉及甲午戰爭的史料遺蹟、歷史內幕、典故,等等,甚為嘆服。他是有備而來的,是做足功課的,這樣的底蘊和功力,從這部結集出版的新作亦可見端倪。
我與蔣豐第一次見面時,他就和盤托出自己的人生經歷,分享了他豐富的人生經驗和體會。我感謝他的真誠,更能感受和理解他的勤奮努力、不知疲倦的驅動能,我知道什麼叫坦然面對、堅毅前行,我更知道一切歸零、永不言敗,我也深知他為人處事的仗義、豁達和行色匆匆的急迫感的來龍去脈。
在這本集子即將出版之前,我們在日本的一次深談中,他直言,中國大陸曾有人當面“奉勸”他,不要和楊錦麟交往,“因為楊錦麟在人生的很多關鍵時刻的選擇,都是錯誤的”。蔣豐說,他不能告訴我是誰那么“錯愛”我。但他表示,他就是願意和我交往。
對於這樣的當眾“下藥”,過去的六十年間,我見多了,也聽多了。這一類人和事,我一般都將它們歸入“逆菩薩”的範疇,也很感謝這樣的逆耳忠言和直言不諱。也許,這輩子,我真的有很多關鍵時刻的選擇都是錯的,但至少有一點,我仍有足夠的自信,就是與蔣豐的相識和合作,不至於發生大錯。這次穿越曰本,拍攝涉及甲午戰爭題材紀錄片的過程中,我更堅定了這樣的判斷。這也是在他邀我為這本集子作序時,我毫不猶豫一口答應的原因。
蔣豐說,在整理和編撰這本集子的過程中,他每每會陷入幾近情緒失控、壓抑、抑鬱,甚至悲憤莫名的精神狀態中。我想,這也是每一個擁有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情懷的海內外中國人,在回顧這一段屈辱歷史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情緒反應。
我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為海內外華人,尤其是新生代讀者,提供更深入了解一百二十年前甲午戰爭歷史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索引,更能在閱讀過程中,與歷史以及歷史的梳理者一起,在字裡行間產生“於無聲之處聽驚雷”的共鳴。
是為序。
楊錦麟
甲午年暮春穀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