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監測業務管理

環境監測業務管理是依據法律法規和標準制度對從事環境監測活動的監測機構的技術業務能力進行科學管理的活動。

環境監測業務主要是指為政府經濟決策、環境管理、環境執法、環境科研等提供基礎數據和技術支撐,滿足社會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履行國際公約而開展的各類針對環境生態的環境監測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境監測業務管理
  • 外文名: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business management
  • 內容:監測點位、採樣、分析、監測
  • 依據標準:法律法規、制度
釋義,環境監測業務管理內容,監測點位管理,採樣技術管理,實驗室分析管理,監測數據管理,綜合技術管理,

釋義

環境監測業務管理是依據法律法規和標準制度對從事環境監測活動的監測機構的技術業務能力進行科學管理的活動。
《環境監測管理辦法》(總局令第39號)明確了環境監測的工作內容,即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應急監測及環境預警監測。各級環境監測站主要業務是針對大氣、水、噪聲與振動、土壤、核輻射與電磁輻射、生態等的環境要素開展環境質量監視性監測以及污染源的監督性監測。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環境監測機構陸續開展了突發事件環境應急監測、環境預警預報監測、環境污染損害鑑定監測、環境影響評價監測、考核監測、調查監測、科研監測及污染糾紛仲裁監測。還有室內空氣品質檢測、機動車尾氣檢測等服務性監測業務工作。根據監測任務來源和目的不同,有各自的業務管理暈點。
就環境監測過程而言,環境監測業務技術管理工作,主要有監測點位管理、採樣技術管理、實驗室分析管理、監測數據管理、綜合技術管理等五個方面。

環境監測業務管理內容

監測點位管理

環境監測力求以最少的監測點位,獲取最具時空代表性的監測數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早以地區人口數量確定環境監測點位;美國以區域面積、人口數量、污染程度為基礎。確定環境監測點位。20世紀70年代末期,我國城市和地區環境空氣、地表水、環境噪聲、輻射環境質量監測按功能區確定監測點位。區域環境噪聲監測採取格線法布設監測點位,城市交通噪聲監測點位布設在道路兩側,土壤環境質量和植被監測多以星形法布設監測點位,建設項目大氣環境影響評價依據當地氣象條件、以排氣筒為中心、扇形布設區域環境監測點位,建設項目地表水環境影響評價依據水體大小、水文條件、污染物稀釋和擴散規律。以排水口為中心分別布設上下游監測斷面(點),建設項目聲環境影響評價依據擬建區域面積、以格線法布設監測點位,線性工程聲環境影響評價分別採取敏感點和道路一側梯度布設監測點位等;逐步發展到目前各環境要素質量監測和污染源排放監測,依據現行“環境監測技術規範”、“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標準”規定布設監測點位。環境監測點位管理,從積極探索到科學規範,增強了監測數據的代表性。

採樣技術管理

環境監測點位確定後,依據“隨機抽樣”原則,現場採集單個瞬時樣品或瞬時混合樣品。環境樣品採集後,依據採樣程式和管理制度,即:採樣容器、採樣準備、採樣方法、樣品採集-固定-運輸-交接-保存程式、質量控制措施,隨機檢查採樣器清洗、容量和性能校正、吸收液配置、濾膜(簡)恆重與稱量、採樣標籤-記錄-簽名。以及定期檢查自動監測採樣裝置精度,保證樣品採集的準確性、規範性、完整性。

實驗室分析管理

環境監測項目實驗室分析,是在監測布點、樣品採集基礎上定性、定量測定某一污染物濃度的過程。鑒於環境要素複雜、污染物種類多、監測領域廣泛、監測內容多變、監測項目濃度範圍較大。因而,標準分析方法必須與之配套。以化學污染物為例,其分析方法幾乎涵蓋了現代分析化學和分析儀器所有領域的分析技術與手段;每一項分析方法都具有一定的檢測範圍,且又按所依據的原理和儀器不同分為若干具體方法。不同的分析方法必將產生不同的分析結果誤差。建立健全環境監測統一標準分析方法,是環境監測質量保證的關鍵。
科學運用各類標準分析方法。科學管理各類分析儀器設備,是實驗室分析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此外,還應加強分析人員技術培訓、崗位練兵、持證上崗考核,熟練掌握個人承擔的監測項目分析方法.切實保證監測數據質量。

監測數據管理

通過實驗室分析獲取的監測數據,是環境監測的成果或產品,是描述和評價環境狀況的基礎資料,是環境執法管理的技術依據。因此,環境監測數據必須準確、可靠、客觀、公正,要求原始數據依據法定計量單位和有效數字規則修約、記錄、處理、報出,建立資料庫,實施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管理。
環境監測各類污染物濃度數據處理時,首先,分析數據分布類型;其次,採用機率統計等數理統計方法,剔除分析誤差等原因產生的離群值;再次,通過了解環境樣品,判斷總體特徵,估計監測數據的可信度;最後,依據“環境監測技術規範”和專項環境標準限值要求,計算監測數據範圍值、平均值、超標率等。此過程可通過計算機運籌,經處理後的環境監測數據。應分類貯存,形成環境監測資料庫。

綜合技術管理

環境監測綜合技術管理,主要是環境凋查與監測成果綜合表達,調查與監測數據分析、說明環境狀況(污染源、環境質量和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趨勢預測、環境問題分析、環境對策建議等過程管理。
環境監測綜合技術表達形式是環境調查與監測數據和文字報告,即:環境調查與監測報表、環境狀況及其變化趨勢分析研究報告。它是通過調查與監測獲取的環境信息匯集、解釋和調查與監測成果運用能力的集中體現,是環境監測為環境管理當好“耳目”的重要環節。這一環節極易出現不易發現、難以糾正的無形差錯,以及環境狀況及其趨勢分析不深入、不到位,環境問題分析與實際不符,對策措施難以起到指導工作或提供參考、借鑑的作用。
環境監測綜合技術報告表達優劣,除數據處理因素外,還有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客觀因素主要涉及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經濟結構信息繁多,學科領域或生產工藝技術複雜,調查評價方法、預測模型、邏輯思維、歸納推理、綜合分析等交織運用;主觀因素主要取決於環境評價人員責任心、專業技術能力、政策法規意識和水平。
環境監測綜合技術管理是一項政策性和技術性密集的工作,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環境監測機構的總體能力和業務技術水平。由此而論.環境監測綜合技術管理尤為重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