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

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

《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是現代林安梧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者:林安梧
  • 類別:哲學
內容簡介,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林安梧是目前台灣新儒家的第四代重要代表人物。他致力於儒學的批評與重建,企圖興發儒學的歷史性而締建一歷史性的儒學,以揚棄帝式之儒學,從而開發批判性儒學及生活化儒學。堅持“儒學不是‘他的儒學’,而是‘吾與汝’的儒學”信念。本書是林安悟較具代表性的著作。
本書共分六章,第一章為導論—一如何接近船山學。作者首先說明所以煩難的理由何在,其次肯定應當關聯著生命歷程及時代背景的敘述豁顯船山學是緊密關係到國族存亡及存在憂患的。並指出船山學受《春秋》及《易經》的影響。從對思想基底及觀念源流的敘述,來說明宋明儒學中[理]、[心]、[氣]三脈相激相盪的大略情形,旨在凸顯船山之重氣乃是重“存在的歷史性”,“船山詮釋起點是人”,這是作者在第一章中的主題思想。第二章“人性史哲學之建立”,作者指出“船山義下的歷史是環繞著政治而說的。故‘歷史即是政治史’,”但是,因為“政治乃是人性落實表現的聚合點,……故‘政治史即人性史”’從而“歷史即是人性史。”笫三章“人性史哲學的人性概念”継承連通向下貫徹,作者論述了王船山的人性史是"通極於道”的。作者論述了“道的歷史性”之後,轉身強調,“作內人性身分的人”,原來既是道所創造,又“參贊乎道”、並進而論證了“人性必得通過族群性及類階性在歷史社會中開顯”。第四章“人性史哲學的方法論",扣“道”“人”及“歷史"來理解王船山的人性哲學,以為這三者的相激相盪和有機結合,是研究王船山人性哲學的有效而科學的方法。作者認為有兩種有效的具體方法,一是詮釋,色括經典式詮釋和歷史性詮釋、另一是“兩端而一致”(相當於對立統一的概念)的對比辯證的思維模式,作者認為這兩種方法是緊密朕系和合二為一的。經典的詮釋方法是“人"經典”和“道”的三位一體和分而循環。而歷史的詮釋方法,是“歷史事件”、"歷史意義”和“歷史之道”的三位一體和分而循環。這種詮釋的循環實際上包含著“創造的循壞”。兩種詮釋均被隱而不顯的對比辯證思維統轄著。作者認為"船山深入理解任何事物,認為可以建立兩端’以為詮釋的端點,而兩端則是辯證的相含,故可以綜合為"一致'"。第五章“人性史哲學的核心論題”,是沿著辯證思維的摸式去對船山學的三大層面作一核心式的分析析,首先就"自然哲學”“天道論”)的層面去豁顯王船山的“理氣合一論”,並指 出“氣乃是對比於心物兩端面形成的一個辯證性概念”"。認為王船山給予這一“本體之體"以倫理性與價值意味的詮釋,將氣、質、形、性(理、道)情、才、欲等辯證地綜合為一。從而破除了”存天理,滅人慾望”的二分格局,並凸量“心”的首要地位。
最後一章對全書迸行了總體回顧,指出了王船山在中國儒學發展史上的貢獻和局限。本書旨在研究儒學並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傳統中的精華,從方法上看,作者在研究中受列明顯的存在主義方法的影響,這也是台灣新儒家在某種程度上的共性。

出版信息

台灣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出版,30萬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