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石朋
  • 外文名:Wang ShiPeng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五蓮汪湖鎮莫家崖頭村人,原屬莒縣
  • 性別:男
個人簡介,相關人物,

個人簡介

王石朋,清朝舉人。五蓮汪湖鎮莫家崖頭村人,原屬莒縣

相關人物

王石朋與王盡美
王盡美的名字是他在參加了中共一大後自己改稱的。他的原名是王瑞俊,字灼齋。亦名燼美,曾用過燼梅等筆名。盡美之名,寄予了他創造一個盡善盡美社會的理想。他在一大後,給家鄉兄弟王慶增的信中寫的一首詩,可以解釋他為什麼取這個名字。詩是這樣寫的:“貧富階級見疆場,盡美盡善唯解放,濰水泥沙流人海,喬有麓下看滄桑。”詩里的濰水是家鄉的一條河,喬有是村旁的一座山。這首充滿豪情的詩篇,表達了王盡美立足家鄉,通過階級鬥爭改變社會的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念。他是1898年6月14日出生於現在的諸城市枳溝鎮大北杏村(當時屬莒縣縣境)的。三天后,這個佃農的兒子有了一個乳名“倉囤”。名字是王盡美的大伯王在善起的,很樸素也很直接,就是希望經常忍飢挨餓的一家人,能有滿倉滿囤的糧食。有人說,一個人的名字只是一個符號,並不代表什麼。但想一想,王盡美名字的變化卻充滿了寓意。王盡美出生前半年,祖父王興業帶著全家剛由後張仙村遷住大北杏村。小“倉囤”還沒滿周歲,他的父親王在升就病逝了。身為地主幹苦力的王家,生活更加艱難。好在王盡美年少懂事,聰明伶俐,因之被本村地主選定為其年紀相仿的孩子陪讀。就這樣機緣湊巧,王盡美有了讀書識字的機會。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刺激了王盡美的求知慾,富戶人家孩子們的風言冷雨更激發了他的上進心。陪讀的苦孩子,學習成績遠遠超過了正式讀書的地主少爺,一時間竟成為被村人爭相傳說的佳話。 1918年祖父王興業病故,王家又失去了一根支柱。汪湖鎮莫家崖頭村本族“清朝舉人”王石朋一方面出於同族同宗相互扶持的義務,一方面出於舊知識分子愛才惜才的美德,鼎力推薦王盡美去濟南應考。最後,王盡美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山東省立第一師範。
王石朋與林伯眾
林伯眾(1907—1987),山東莒縣人。著名書法家、著名收藏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書法作品曾多次參加江蘇南京軍區、中國書法家協會舉辦的重大展覽,多次入選國內外重大書法展並在報刊發表。林伯眾的作品深受外國元首、友人的喜愛,眾多作品被外國元首、友人收藏,為中外藝術交流做出了傑出貢獻。
林伯眾出生在莒縣店子集鄉王家莊村的一個富裕家庭。6歲時被家裡送到五蓮縣汪湖鎮莫家崖村(原屬莒縣)清末舉人王石朋家讀私塾,一讀就是九年。在王石朋家讀書,因為過於頑劣,有一次被老師用戒尺打得手心都腫了,直到年齡漸長,經過老師的教導,才漸漸開竅懂事認真讀書。和林伯眾同時期在王石朋家讀書的學生有二十多個,大都是出身於附近鄉里的富裕之家,解放時,大多去了台灣美國英國發展。
王石朋與趙子蕃
趙子蕃字晉三又晉仙,自號莒縣城陽陳家樓村人氏,.,約生於1867年(待考),卒年不詳. 史書無記載,僅有其修編的趙氏族譜收藏於山東省圖書館.清稟貢生,科歲試輒掇前列,最初就職於鴻臚寺序班①,後任試用訓導,因勞績優欲被優先委以重用,然清滅亡。遂不得志!後曾參加全國詩選,由近代晚唐詩派代表詩人樊增祥②主考,獲山東省第一名,一時名聲乍起。其二弟趙子莪(詩中稱阿南),民初,赴日本政法大學畢業。晉仙一生仕途不暢,長年遊走於北方城市,晚年又客居濟南,與五蓮汪湖鎮莫家崖頭村清舉人王石朋(少晉仙六歲)有深交。二人經常一起遊園轉水,吟詩唱和。
王石朋與吳秋輝
吳秋輝,原名吳桂華,字秋輝,自號侘傺生, 1877年(清光緒十三年)吳秋輝出生於臨清縣城內考棚街一個手工業者的家庭。吳秋輝自幼天資聰穎,稍識文字,便對文學產生了興趣,上學後才智出眾,尤其喜愛詩歌、小說,十幾歲時詩文即聞名鄉里。十五六歲應童子試,因不喜歡八股文而落第。18歲時,因病不能上學,臥病期間,他博覽群書,經史子集,無所不通,開始涉及新學時文。1896年,在康有為、梁啓超醞釀變法、鼓吹新學思潮的影響下,19歲的吳秋輝毅然放棄報考科舉的老路,一改厭惡數理化的常態,考入山東省優級師範學校。
吳秋輝在學術研究上態度認真嚴肅,有所獨創和開拓。他的著作不重走前人之路,不重複古聖先賢之言。不論自己獨特見解,或推翻古人早已定案的結論,都證據確鑿,義旨宏遠,使聞者驚心,見者嘆服。
1923年吳秋輝離京返回濟南,租賃一間小樓獨居,潛心鑽研學問,不與世人往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行蹤。
由於才華出眾,知識淵博,1924年春,山東國學研究社成立,吳秋輝應聘教授經學,他那獨標新義的講析,使全校師生交口稱讚。莒縣王石朋先生讚揚說:“先生說經,義理考據,皆高出前人之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