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龍(暴龍超科下的一個屬)

獨龍(暴龍超科下的一個屬)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獨龍,又名獨身龍、鷹龍、阿萊龍,是暴龍超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內蒙古。它是雙足的肉食性恐龍,與其他近親如暴龍的體形相似。獨龍的卻比較小型,只有約7米長。獨龍的屬名可以翻譯為“單獨的蜥蜴”,是從希臘文的“未婚”一字而來。在發現的時候,它並不像其他亞洲肉食性恐龍。其下只有一個種,稱為奧氏獨龍(或奧氏鷹龍,學名A. olseni),是為紀念於1923年發現此恐龍標本的喬治·奧爾森(George Olsen)。屬及種都是由美國古生物學家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Charles W. Gilmore)於1933年所命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獨龍
  • 別稱:獨身龍、鷹龍、阿萊龍
  • :動物界
  • :索脊動物門
  • :蜥形綱
  • :蜥臀目
  • 亞目:獸腳亞目
  • :暴龍超科
  • :獨龍屬
  • :奧氏獨龍
  • 分布區域:蒙古國
發現歷史,物種研究,所屬亞種,形態特徵,

發現歷史

獨龍的完模標本是一個於中國內蒙古的二連諾爾地層發現的後肢。該地層的年代並不清楚,但一般估計是在白堊紀坎帕階,距今83-74百萬年前。
獨龍
很多其他的標本,包括一些後肢、頭顱骨及肩膀骨頭,都被認為是獨龍。這些化石都是在外蒙古的Bayan Shireh地層所發現,而這個地層的年代卻不能測定。它可能追溯至坎帕階早期,但有估計指它是從森諾曼階桑托階。二連諾爾及Bayan Shireh所發現的恐龍群都很相似(但有研究指二連諾爾地層可能是由坎帕階至麥斯特里希特階,與耐梅蓋特地層有所關連。),所以在那裡發現獨龍並不奇怪。
再者,有更多骨骼部份都在內蒙古及外蒙古被發現。可是這些化石都沒有在2007年前被描述。

物種研究

獨龍屬於暴龍超科,但由於其化石碎裂的緣故,要確定它與暴龍超科的關係卻很難,甚至分支系統學分析亦將它省略。一項研究發現獨龍在暴龍超科的演化樹中有小於8個簡約位置。某些古生物學家認為奧氏獨龍是艾伯塔龍的一個種。
獨龍
獨龍原先的特徵是有長手臂的獸腳亞目恐龍,但這卻是因錯誤將慢龍下目的前臂當作是它的所致。雖然其脛骨與大腿骨的比例軷低,即這兩塊骨頭大少相約,而暴龍超科恐龍的脛骨較長,但這仍表示它是一隻真正的暴龍超科恐龍。它的後腳(及腳跟)與脛骨的大小亦相約,這亦與暴龍超科所不同。
在Bayan Shireh地層發現的化石是否屬於獨龍屬須更多的研究證明。一個分支系統學分析顯示,這兩個標本縱然非同一種,但很可能仍是近親。

所屬亞種

界:
動物界Animalia
門:
綱:
蜥形綱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Dinosauria
目:
蜥臀目Saurischia
亞目:
獸腳亞目Theropoda
總科:
暴龍超科Tyrannosauroidea
屬:
獨龍屬 Alectrosaurus
種:
奧氏獨龍 A. olseni

形態特徵

獨龍的體形:大型恐龍,體長9米。
在目前已知的679種恐龍中,體形排在187位。
與獨龍體形接近的恐龍有:側空龍文雅龍氣腔龍非洲獵龍慈母龍博妮塔龍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