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少年:村上春樹與《海邊的卡夫卡》

《永遠的少年:村上春樹與<海邊的卡夫卡>》是2013年9月1日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遠的少年:村上春樹與《海邊的卡夫卡》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頁數:224頁
  • 開本:32
  • 作者:楊照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3310277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編輯推薦

村上春樹真正創造的奇觀,不是那些幾百幾千萬的銷售數字,而是三十年來不懈、不停地書寫了成長奮鬥經驗。夢想 勇氣 自由 ——著名作家、文化評論家楊照帶你深入解讀村上春樹,呼喚心中那個最強悍、最勇於對抗命運的永遠的少年

內容簡介

楊照是台灣著名作家,文化評論家。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是極少數有能力全方位解讀經典的名家。本書是楊照對村上春樹著名作品《海邊的卡夫卡》進行的深度解讀。《海邊的卡夫卡》是貫穿村上創作主題和風格的代表之作,講述一位十五歲少年為逃避“弒父娶母”的預言而離家出走,對抗命運的旅程。小說採用雙線敘事結構,寫實與魔幻交織,編織出一則奇幻詭詰的現代寓言。楊照尋找和梳理出了書中埋藏的每一個符號、伏筆和典故,藉由對此進行的分析,敏銳捕捉到了其核心價值,並帶領讀者一步步追問、發現,將作品中的謎題和隱喻一一解讀,進而真正學會閱讀村上春樹,理解其作品的真正意涵。村上春樹以他作品中一貫的形象與具有不老生命力的筆調,呼喚著你心中那個最強悍、最勇於對抗命運的永遠的少年。《海邊的卡夫卡》是一片幽微深邃、似夢似真的小說森林:小說的主角為什麼叫做“田村卡夫卡”?他為什麼要離家出走?那個叫“烏鴉”的少年為什麼一直跟著他?他去四國島尋找另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楊照帶你穿過這片森林,步入村上春樹的小說世界,去尋找深藏其間的每一個符號、伏筆和典故,去發掘故事的核心所在,追尋那個始終拒絕正式進入成人領域,執迷於要勇敢、要強悍活著的永遠的少年。在穿越過森林的另一個世界,我們可以遇見過去與未來的自己。

作者簡介

楊照,台灣著名作家、文化評論家。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歷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及副社長等職。現任“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誠品講堂”“敏隆講堂”長期課程講師,並在News 98及Bravo 91.3主持電台節目.
著有《吹薩克斯風的革命者》《暗夜迷巷》《黯魂》《迷路的詩》《我想遇見你的人生》《在閱讀的密林中》《故事照亮未來》《馬爾克斯與他的百年孤獨》等長短篇小說、散文集、文學文化評論及經典解讀專書四十餘種。本書即是他對村上春樹著名作品《海邊的卡夫卡》進行的深度解讀,帶讀者在領略經典作品魅力的同時,也分享其中的人文情懷。

圖書目錄

作者序拒絕進入成人領域的“永遠的少年”
第一章村上春樹與六〇年代的騷動
第二章 三十年來固執不變的主題
第三章日本文學的異鄉人
第四章希臘悲劇中的俄狄浦斯
第五章 強悍來自於對抗命運
第六章 生命痛苦的意義
第七章大江健三郎與四國森林
第八章藏在其他小說中的線索
第九章 永遠的少年精神
附錄

序言

作者序
拒絕進入成人領域的“永遠的少年”——村上春樹創造的奇觀

二十年來,我持續閱讀村上春樹,大概他在台灣出版的中譯本都看了,還有一些原本以為台灣不太可能會有譯本,也就多花一點時間直接讀了日文版。例如他寫音樂的文章,關於爵士樂和古典音樂。
讀村上春樹最大的樂趣,在於書中藏著的各種“下一步做什麼”的暗示、甚至指令。這裡出現一段音樂、那裡出現一本書,於是一邊讀著一邊就想:“嗯,那就去把舒伯特找出來聽聽吧!”或“等我讀完這段就來讀讀《魔山》吧!”
那是一種奇特的閱讀經驗,和平常讀書專心從第一行讀到最後一行的經驗不太一樣,毋寧說比較像是在書中遊逛,逛到這裡會分心想去做點別的事,一面一面的大櫥窗展示著不同的物件,讓你猶豫思考,是要繼續走下去,還是停下來走進這個店家?
我清楚知道,這種分心是村上春樹書中本來就內建的邏輯,不是因為我這個讀者特別不認真,也不是因為他這位作者缺乏寫出讓人認真讀下去的文字的能力。他的小說,站在這樣遊逛的角度上,因而很不一樣。

讀村上春樹的小說,還會有特別的困擾。
其中一項困擾,是他的小說在台灣有過那么多模仿者。尤其是一九九○年代初期,突然冒出來一大堆當時被稱為“新人類小說”的作品,裡面充斥著“贗品村上”。很明顯,這些作者都讀村上春樹,被他小說中的氣氛、腔調吸引了,所以下筆一寫就寫出這樣的東西。
可是他們的“贗品村上”,很容易讓人看破手腳,馬上明白了他們是怎么讀村上春樹小說的。他們似乎一直沒有注意到村上小說里藏著的各種暗號、暗示,從來不走進村上小說大街上開設的種種商店,去看看裡面究竟擺放了些什麼;他們輕易就被那大街上一種燈光氣氛眩惑了,將櫥窗里展示的,不管是舒伯特、戴維斯、錢德勒或托馬斯·曼,都當做這種氣氛的道具;他們就這樣走過大街,然後回家在自己的書桌上幻想複製一條那樣的大街。
他們是村上春樹太認真又太草率的讀者。太認真,因為他們很用力地閱讀村上寫出來的文字;太草率,因為他們沒有興趣追究村上鋪陳的各種符號的確切內容。他們自己搭蓋出來的大街,如此扁平,像是電視劇里的拙劣布景, 街道兩邊的櫥窗都是假的,隨便貼幾張照片,櫥窗中的物品都不堪細看,當然就更沒有可以供人進入遊逛的店家了。
我極度厭惡這種沒有景深的小說作品,早在一九九一年,就寫了文章①批判這種現象,於是很長一段時間,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總以為我是討厭村上春樹的。

不,我不討厭村上春樹。比較接近事實的是,村上春樹對我,一直是困惑的謎題。二十年來,他吸引著我不斷思考、不斷試圖解題。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樹最暢銷的小說,一點也不令人意外。但是《挪威的森林》在日本一上市大賣幾百萬冊,累積至今超過了一千萬冊,卻無可避免地在我心中引發了問題:“為什麼一本如此哀傷的小說,在一個逃避哀傷的時代里,卻變得如此熱門?”
《挪威的森林》小說一開頭,鋪陳完了飛機上的回憶情景後,立即出現的,是一口井。“井在草原盡頭開始要進入雜木林的分界線上。大地忽然打開直徑一公尺左右的黑暗洞穴,被草巧妙地覆蓋隱藏著。周圍既沒有木柵,也沒有稍微高起的井邊砌石。只有那張開的洞口而已。”
這是真正的開端,也是整部小說的核心隱喻。我們的人生,至少是小說主角們的人生,就是一段走在有著一口隱藏的井的草原上的旅程。他們之所以成為小說的主角,之所以在一起發展他們的愛情故事,因為他們都在無從防備的情況下,掉入了那可怕的井中。
直子形容了掉入井中的可怕:“如果脖子就那樣骨折,很乾脆地死掉倒還好,萬一只是扭傷腳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就算再怎么大聲喊叫也不會有人聽見,也不可能會被別人發現,四下只有蜈蚣或蜘蛛在亂爬,周圍散落著一大堆死在那裡的人的白骨,陰暗而潮濕。而上方光線形成的圓圈簡直像冬天的月亮一樣小小地浮在上面。在那樣的地方孤零零地慢慢死去。”
這其實也就是直子自己生命的描述。在她無從防備的情況下,青梅竹馬的情人Kizuki 突然自殺了。沒有遺書、沒有解釋,就這樣死了。直子被拋入那大聲喊叫也不會有人聽見的井裡。她僅能夠得到的一點安慰,是同樣因為Kizuki 之死大受打擊的渡邊君。他們兩個人的愛情,是困守在井底的愛情,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絕望的哀傷。
玲子姊是另一個掉入井裡的人。她比直子幸運又比直子不幸。幸運的是她曾經從井裡被救上去過。她遇到一個單純的人,單純到想和她“共同擁有心中一切”的男人,讓她能夠重新過正常的生活。不幸的是,一次被救上來,無法保證不會第二次再掉下去,又是在無從防備的情況下,玲子栽在一個邪惡的小女孩手中,又掉入那可怕的井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