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醒感戲

永康醒感戲

永康醒感戲,又名“省感戲”,是一種為宗教服務的傳統戲曲劇種。主要是勸人反省,導人歸正,主要在祭祀場合上演,形式與目連戲等相似。發源於浙江省永康,流布於浙江省東陽義烏等地。代表劇目有《毛頭花姐》等。

近於失傳,在政府的重視與扶植下,演出與發展逐漸走出困境。2011年,永康醒感戲列入文化部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為Ⅳ-14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康醒感戲
  • 別名:醒感戲、省感戲
  • 始興年代:明代(待考)
  • 流行地區:浙江省永康、東陽、義烏等地
  • 經典劇目:《毛頭花姐》
  • 代表人物:呂江洪
  • 非遺名錄編號:Ⅳ-140
歷史淵源,藝術特點,劇情概要,唱腔特點,角色行當,音樂器械,經典劇目,流行地區,傳承保護,流傳現狀,保護措施,入選非遺,代表人物,戲曲價值,

歷史淵源

永康醒感戲原名“做殤戲”,“殤”指死於非命者,做殤即做道場並演戲的意思,可見,原先這是一種道教儀式劇,常夾雜在“慶懺鴻樓大會”、“懺蘭盆”、“冰陸道場”、“翻九樓”等儀式中演出,被學術界稱之為“亞儺戲”。它是伴隨著道教的產生而產生的。永康位於浙江中部,道教淵源久遠,隨著道士隊伍的擴大,醮齋演出的類型和形式也在變化。除了原有的內壇法事外,還出現外台演出。演出往往以戲劇為形式,以超度幽靈為內容,從而出現一種類似儺戲、目連戲的道教儀式劇——永康醒感戲。
永康醒感戲誕生的年代無考,盛行於明代,明正德《永康縣誌》卷五“風俗”有“為超度亡靈,驅邪鎮惡,消患滅災,民間盛行水陸道場,翻九樓、做殤等習俗”的記載。清代大盛,以至屢禁不止,清康熙《永康縣誌》卷六“風俗”載:“師巫有同戲劇,謂之洪樓勝會,又謂之翻九樓,鄙褻誕妄,莫知其所出。而愚民多信之,男女聚觀,恬不為怪。年來沈公(指知縣沈保)亦嚴禁之。然習俗己久,其愚卒不可破,必奉憲痛革,或可止也。”至民國仍盛,據永康芝英鎮老藝人回憶,清末民初,永康醒感戲曾風靡永康全縣,並波及金華各縣與處州紹雲等地。20世紀20年代,芝英鎮舉行翻九樓時,有36個戲班參加演出,因班多台少,除永康醒感戲日夜連演外,其他如徽班、婺劇三合班等,只能演一票即一台戲。可見永康醒感戲在當時是最吃香的。永康醒感戲還出現與其他戲班斗台的現象,而往往是永康醒感戲勝出。
新中國成立後,因永康醒感戲由道士班演出,帶有一定的宗教儀式色彩,大多數醒感班解散了,只有部分村鎮尚偶見演出,並漸漸的脫離了“水陸道場”、“翻九樓”等道教儀式及“十八吊”、“翻三界”、“搗五穀”等特枝,成為純粹的戲曲了。多數劇目停演了,只有少數劇目偶見演出。其中《毛頭花姐》一劇,歷經“文革”至 1985年尚在永康縣石柱鄉電影院演出,上海音樂學院滕永然教授曾專程趕去拍攝錄像。
永康醒感戲永康醒感戲

藝術特點

劇情概要

永康醒感戲每逢開台,必先演“蹈八仙”(《八仙慶壽》),戲中人物除鐵拐李、呂洞賓等“八仙”和王母外,還有孫悟空、關羽。最先出場的兩名先鋒“神將”,一名天聾、一名地啞。其演出活動以“翻九樓”貫穿始終。所謂“翻九樓”,是將九張“八仙桌”(大方桌)縛於樹,在廣場上的兩根長木上,疊起一座“高樓”,稱為“九樓壇”。每張桌上擺滿祭品,表演者(法師)一邊誦經念咒,一邊在桌腿上做各種複雜的雜技動作,一層一層往上翻,直至翻到“九樓”頂端,即是高潮。表演者在桌面上作“豎蜻蜓”,“鶴展翅”、“龍戲水”等各種驚險的雜技動作,然後在“九樓”頂向四方拋撤饅頭等祭品以饗野鬼。接著又一層層往下翻,翻一層撤一層,撤掉九張桌子表示砸開十八層地獄,超度一切屈死之鬼。“翻九樓”整個過程須三年才算功德圓滿。每年一次,第一年稱為“起九樓”,即在廣場上樹起兩根長木,稱為了“九樓樹”,然後演一場《毛頭花姐》便告結束。第二年稱為“溫九樓”,一般演戲五場,兩日三夜結束(後來為了省錢,往往略去不做)。第三年才是“正題”。演出為期五天,演戲九場,第四天晚上必再演《毛頭花姐》,第五天亦即最後一天,進行“翻九樓”(整個活動過程,亦稱“翻九樓”)。日戲較短,也須在四、五小時以上,夜場則必演“兩頭紅”(即從黃昏太陽未落演至次日早晨太陽升起)。有的大村、富村做“翻九樓”法事,往往聘請幾個醒感班或其他戲班在一地搭台同時演出,稱為“拼會場”。

唱腔特點

永康醒感戲的唱腔屬高腔一類的曲牌體。人聲幫腔,幫腔只用“啊羅咪哩”有聲無義之字,以鼓和鑼助節。後期加上了以笛子為主的樂器伴奏。因《毛頭花姐》是主要劇目,因而主要用於該劇之“毛頭腔”成為它的代表性唱腔。“毛頭腔”民間風味頗濃,是一種具有順口而歌的小曲。

角色行當

永康醒感戲的腳色行當,後期受婺劇影響,分正生、小生、老外、副末、花旦、作旦、正旦、老旦、大花臉、二花臉、小花臉(醜)、四花臉和雜腳十三行。全由男演員扮演。永康一帶的道士以咒語手訣驅鬼。各種各樣的手訣身段形成道士特有的舞蹈,構成永康醒感戲表演的特有風格。

音樂器械

永康醒感戲的樂隊分工如下:堂鼓:主操單皮鼓、夾板,兼操大堂鼓;正吹:操曲笛、大哨吶;副吹:操胡琴、小哨吶,兼吹山火筒,即土製的管樂器,發音凌厲,多在出神出鬼時吹之,有如紹興的目連號頭;弦鑼,操大鑼、三弦;罄拔:操大拔,兼掌先鋒與罄;散手:操小鑼、小堂鼓,兼拿小道具。

經典劇目

最隆重的“翻九樓”演出也僅為期五滅、演九場戲,故永康醒感戲的傳統劇目也僅九本(另有“起九樓”演一本;“溫九樓”演五本)。其代表劇目是《毛頭花姐》,無論演一本、五本或九本,均必演此劇,故永康醒感戲亦被人稱為“毛頭花姐戲”。《毛頭花姐》亦稱“毛頭箱”。源於當地民間故事,主要情節是:永康錢婆塘村有一名叫錢花姐的姑娘因家貧,給毛火壠毛家做童養媳。其夫毛頭年幼,“二十姐姐七歲郎”。花姐偶遇舒家村貨郎錢三培,互生愛慕之情,卻為毛頭著見,訴諸父母,毛家遂將花姐逐出。花姐姑母王錢氏為向毛家敲詐,唆使花姐假上吊,不料弄假成真,花姐吊死,冤魂入地府叫屈,閻王乃抓來有關人犯,審明情由,懲處王錢氏,並放花姐還陽與錢三培成親。
其他八個劇目分別為:《斷緣箱》,演目連救母故事。《撼城箱》,演孟姜女尋夫故事。《精忠箱》,演岳飛故事。《逝女箱》,又名《趙貴清》,寫毛窟窿之妻(賣花女)屈死,其魂與書生趙貴清相愛結為夫婦,後被毛髮現,告到開封府,包拯用軒轅鏡辨出鬼魂。《狐狸箱》,寫書生龔文達不信鬼神,搗毀神像,玉帝派狐狸精下凡迷惑龔生,使他誤了考期。張天師除妖,龔生三年後始中式。《溺水箱》,寫番邦人侵中原,張天師衛國征番,施法術驅水淹番兵獲勝,後又為溺死者超度。《孝子箱》,又名《桑孟益》,寫書生桑孟益因孝敬父母而一舉成名。《草集箱》,系由《白虎》、《龍船》、《神橋》三出小戲匯集而成。

流行地區

永康醒感戲發源於浙江省永康,流布於浙江省東陽義烏、磐安、武義、金華、縉雲等地。

傳承保護

流傳現狀

有著深厚民眾基礎的浙江永康醒感戲在二十一世紀初曾一度陷入瀕危境地。在金華市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扶植下,永康醒感戲的演出與發展逐漸走出困境。班社數量增多,在永康的集市、廟會等民俗活動中經常演出。

保護措施

2011年唐先鎮文化站被列為永康醒感戲傳承基地。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永康醒感戲,2017年4月25日,省級文化科研課題——《浙江珍稀劇種與面臨失傳瀕危劇種(部分)代表劇目影像傳承研究》的總導演孫江海、國家一級演員周子清等蒞臨永康拍攝醒感戲代表劇目《毛頭花姐》。

入選非遺

2011年,永康醒感戲列入文化部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為Ⅳ-140。

代表人物

呂江洪,男,1932年10月出生在永康市俞溪頭村。8歲進入俞溪頭國小讀書。9歲開始學習醒感戲及婺劇、金華敲、後台鼓板。10歲起正式登場,敲金華敲。14歲因父親亡故而輟學。15歲正式登場為醒感戲坐後台。17歲迎來解放,任村委會主任。18歲,解放後,醒感戲基本停演,繼續為方岩廟會胡公戲坐後台敲鼓板。27歲,任農業社會計,後改任村會計。40歲,文化大革命期間,為革命現代戲坐後台敲鼓板。現為永康醒感戲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胡淑女,女,出生梨園世家,其祖父胡溪松、父親胡阿弟均為婺劇演員。胡淑女4、5歲就隨祖父、父親四處奔波,接受戲劇藝術的薰陶。1942年,12歲的胡淑女就登台演出(振東舞台),1955年進江山婺劇團,工花旦。主要演出劇目有《穆桂英掛帥》、《蝴蝶杯》、《三請梨花》等。80年代初開始,10餘年間先後創辦岩後婺劇團、方岩婺劇團。曾任永康的8個農村劇團,金華、縉雲等地6個劇團的導演。現為永康醒感戲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胡蘇央,女,1965年出生。胡蘇央從15歲開始學婺劇,曾是永康婺劇團花旦,2006年開始參演醒感戲代表劇目《毛頭花姐》。曾跟隨永康醒感戲傳承人胡海郎學習最傳統的唱腔、身段、動作,又有幸得到了永康醒感戲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胡淑女的指點。2017年,因她對永康醒感戲傳承所做出的貢獻,被市文廣新局授予“優秀業餘文化工作者”稱號。現為永康醒感戲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戲曲價值

永康醒感戲源自道教儀式,起初是一種宗教儀式劇,配合內壇法事演出,演員由道士兼任,既娛神又娛人,故有“內壇法事外台戲”之稱。後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宗教意識的淡薄,道教儀式的減少,逐漸地脫離了法事而單獨演出。永康醒感戲也早己完全脫離宗教儀式而成為純粹的戲曲,擠身於浙江八大高腔劇種之中,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與文化藝術價值,受到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分別作為重要條目列入《中國戲曲志》、《中國大百科全書》等官修志書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