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壽寺塔

永壽寺塔

永壽寺塔位於南京市溧水區西北,是明朝萬曆年間修建的一座風水寶塔,至今已有400餘年歷史,是溧水的重要標誌,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永壽寺塔東南西北各闢四門,門兩側各有磚雕武士,共有八尊。

明萬曆三十四年,由溧水知縣徐良彥倡導,溧水官員民眾集資建造寶塔,次年十二月竣工。初名“永昌塔”,後改為“永壽塔”,並在塔旁建永壽寺,為溧水第一大寺。如今,寺毀塔存。

基本介紹

歷史,結構,現狀,

歷史

當時溧水人丁不旺、文風不振、經濟凋敝。陰陽家將此歸結為溧水“風水”不好。他們認為縣城三面環山而西北空缺,秦淮河水由此向北流入南京,把溧水的財氣、才氣都帶走了。為此在萬曆三十四年,由知縣徐良彥倡導,官員和民眾共同集資,修建寶塔,以塞水口,補山水之缺。
永壽寺塔
永壽寺塔於明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二月開始建塔,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十二月落成。原名永昌,後敕永壽寺塔。清代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永壽寺內有僧眾近百人,成為溧水區內第一大剎。

結構

永壽寺塔是一座仿木樓閣式磚塔,平面呈八角形,共七層,高32.5米。塔座落在高約一米的白石須彌座上,塔座每邊長 3.2米中有束腰,上刻以雲紋以及明代流行的卷草紋。該塔從下向上逐層收小,造型非常優美。塔室平面呈四方形,各層之間相錯砌置。
第一層東南西北四面辟門,另四面亦有裝飾性假門。每門兩側各有一對磚雕金剛,共十六塊。磚雕長98厘米,寬47.5厘米,厚6厘米。金剛身著盔甲,手執兵器,十分威武。 現存十三塊。其中有兩塊長66厘米,寬33厘米,是清代重修時補入的。
二層以上每層亦設有四面,各層間門向變換設定。每層頂部的斗拱、椽、枋等都是用磚雕砌而成。每層檐頭挑起處掛有風鐸,微風吹來,叮鐺作響。圍繞塔周有一圈石座,亦呈正八面形,每邊長5.7米, 高出地面約60厘米。條石邊牆寬25厘米,中部及轉角處雕有俯仰蓮紋。塔重點裝飾底層外壁及石座部分,而塔身其他各層缺少美化,是南京附近明塔的特徵,石雕中的蓮花柱、雲子,巴拿馬等紋樣,開了清式紋樣先河,對研究古代建築紋樣的演變具有重大價值。

現狀

由於經歷了數百年風雨的侵蝕,又屢遭大火,而今塔頂的寶剎已掉落,塔內樓板、樓梯全毀。塔體本身也遍布裂縫,自然風化日趨嚴重。作為溧水區標誌的永壽寺塔如不加以修復保護,有可能毀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為此,1992年溧水區政府採納各界人士意見,決定搬遷塔側的油米加工廠,向全區人民募集資金搶修永壽寺塔,恢復它原有的英姿。
古塔至今已有400餘年歷史。歷經滄桑,後經清代肖克 等人重修,才得以保存下來。近年又進行修整,面目一新,塔內室成正方形,每層成45度角,裝有木梯旋轉直達頂層,供人登塔遠眺,但基本上仍保留明塔風格。它是溧水區的標誌,並已被公布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