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位置
比基尼島,是一個位於馬紹爾群島最北端的堡礁。由36個礁嶼組成,中間為
潟湖,位於赤道以北,東南距
夸賈林(Kwajalein)環礁360公里(225哩),西距埃尼威托克(Enewetak)環礁305公里(190哩)。由大約20個
珊瑚島組成,低潮時平均高度僅約2.1公尺(7呎)。
地貌
島群的乾陸地總面積略多於5平方公里(2平方哩);中間潟湖呈橢圓形,長約40公里(25哩),寬約24公里(15哩)。最大的島嶼為比基尼和恩尤(Enyu〔Eneu〕)。
歷史沿革
1937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比基尼環礁稱作埃斯索爾茨(Escholtz)環礁。
1944年,日本被驅離馬紹爾群島後,該群島及環礁即歸美國海軍管理,比基尼也在其中。
1946年比基尼成為一項大型軍事科學試驗的所在地,以檢測核子彈對軍艦所能造成的衝擊。試驗前先將島上166名土生的
密克羅尼西亞人遷移到朗
格里克(Rongerik)島,繼而再遷移到比基尼東南方800公里(500哩)處的基利(Kili)島。
1946年7月1日進行世界第一次和平時期的核子彈試驗,一顆20千噸的核子彈自空中投擲而下,隨即在一組艦隊的上空中爆炸。該艦隊由大約80艘廢置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艦組成,其中包括了戰艦和航空母艦,全部無人駐守。
1946年7月25日,在比基尼群島附近平靜的太平洋海面上爆炸了一枚核子彈。這是歷史上由
美國軍方實施的第一次水下核爆炸。被
曼哈頓工程的工程師們稱為“比基尼·海倫”的這枚
核子彈爆炸的威力相當驚人,炸沉了11艘巨型軍艦並炸傷6艘。
1954年3月1日,美國在
比基尼環礁上秘密試爆了一枚
氫彈。事先對試驗毫不知情的當地居民、一些美國士兵、以及正在附近海域進行捕魚作業的一艘日本
漁船上的船員,都受到了核輻射。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這一事件當時被美國和日本政府刻意隱瞞下來。近日,日本廣島和平研究所和日本
共同通信社獲得了有關當年事件的兩份重要檔案,許多真相終於得以曝光。
1954~1958年間,接著又進行了數次試驗,其中有些是熱核彈,當時比基尼與
埃尼威托克環礁是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太平洋試驗基地。1956年美國也在比基尼進行第一次氫彈試驗,這些試驗給比基尼環礁帶來嚴重的放射性污染。
1969年美國政府開始進行一項長期的土地開墾填築計畫,目的在使比基尼居民能夠返回家園,60年代後期陸續有些土生的島民回來居住。
1978年,美國科學家確定了比基尼的放射性水平仍然很高,他們只得再度遷回
基利島。
20世紀60年代晚期,
林登·詹森總統宣布,比基尼島已是安全之所 ,居民可以返回家園。此後,有大約100人重新在比基尼島定居,但1978年因為食物遭到嚴重污染,島上居民吸入大量的放射性物質銫,被迫撤離。
2006年,比基尼島居民對美國政府提起訴訟,要求美國政府對60年前強行在比基尼島進行核試驗以致島上居民被迫撤離家園一事作出賠償,賠償總額超過5.6億美元。
重要事件
氫彈實驗
1954年3月1日凌晨時分,日本“第5福龍丸”號漁船正在位於太平洋比基尼環礁約160公里的公海上航行。突然,船員們發現遠處天空下發生了爆炸。一位福龍丸號船員在當天的漁船日記中這樣寫道:“在比基尼環礁上進行了氫彈核試驗。天亮之前,天空被照得很亮,不久有煙柱升起。兩個小時後,我們發現船上散落了大量氫彈爆炸後的灰。”福龍丸的船員們沒有意識到,飄散到他們船上的,是具有輻射作用、可以對人體造成傷害的“死亡之灰”。
後來人們才知道,當天,美國在比基尼環礁上
秘密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的
氫彈爆炸試驗。據科學家分析,這枚氫彈的破壞力是當年美國在
廣島投下的核子彈的1000倍。試驗造成了核污染,“第5福龍丸”號上的船員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受害者。日本國內將這一事件稱作“比基尼事件”。
日美隱瞞
兩周之後的1954年3月14日,福龍丸回到母港——
靜岡縣燒津港。有關部門對船員們帶回的“爆炸後落灰”進行了分析,才知道是美國研製的新型氫彈,美國正在研製秘密武器和進行核武器開發的事實因此被曝光。福龍丸號上當時共有23名船員,他們隨後被送往東京治療。半年後,船上年紀最大、負責通訊的久保山愛吉去世,年僅40歲。到2015年年底為止,這23名船員中已有12人死亡。
在氫彈試驗後,日本政府曾在當年年底宣布,因為該處海域遭受了核污染,有856艘
漁船不得不放棄捕魚。但是,一直以來,日本政府並沒有向外界公布有關“第5福龍丸”號上船員的受害情況。
50年後,但是,人們並沒有忘記那次事件。當年的一些資料過了保密期,
廣島市立大學廣島和平研究所的研究員高橋博子和共同通訊社依據美國的《信息公開法》等相關法令,通過某種渠道,終於獲得了可以了解當年事件真相的兩份重要檔案。這兩份檔案,一份是1954年12月27日美國駐日大使館寄給從事該事件醫學調查的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生物醫學部負責人的書信,另一份是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同年8月31日的檔案。
檔案表明,在“比基尼事件”後,福龍丸的船員出現了暫時性生殖機能低下的症狀。雖然日美兩國政府都懷疑船員受了核試驗產生的放射性物質輻射的影響,但兩國都對此三緘其口,連身為受害者的船員對自己的真實情況都不了解。
據稱,日美政府擔心,如果這些信息被公之於眾,會加劇日本人的反美和反核情緒,影響美國推進擴大核軍備的軍事政策,影響日美間的賠償談判,等等。
民間反核
日本民間將“比基尼事件”稱為繼
廣島和長崎之後的第三次“核害”。當時的日本,以“第5福龍丸”號事件為契機,在全國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反對氫彈核試驗的運動。第二年,在廣島召開了第一次反對核子彈、氫彈世界大會。1965年2月,日本國內正式成立了反對核子彈和氫彈日本國民會議。40年來,這個組織舉辦各種活動,支援核子彈和氫彈的受害者,呼籲全球杜絕核子彈和氫彈。
在“比基尼事件”51周年之際,
廣島市的核子彈資料館舉行了“第5福龍丸”號相關展。2005年3月1日這天,來自日本全國的數千人聚集在福龍丸號漁船的母港燒津市,他們從燒津車站出發,打著橫幅,手捧久保山愛吉的遺像,步行2公里,到久保山的墓前獻花。
人們不會忘記久保山去世前說的那句話:“就讓我成為世界上最後一位因為
核子彈、
氫彈而死去的人吧。”
輻射悲劇
在一次氫彈試驗時,由於比基尼和相鄰的其他環礁島的距離太近,當地居民在試爆之前就已經疏散了。然而,氫彈試爆那一天,放射性散落物升入天空的高度比預期的要高。高空氣流不是把散落物帶到西面,而是吹向東方,降落到另一環礁
朗格拉普一帶,當地居民兩天后才疏散。這些人受到的輻射,相當於致死劑量。當時有些人出現了皮膚燒傷,有的人頭髮脫落,有的人感到噁心出現嘔吐等,後來在居民中出現了
甲狀腺疾病,而且相當普遍,還有一些
良性腫瘤和
惡性腫瘤。
自從一系列試爆開始以後,比基尼等島上的居民一再地因試爆疏散。
安全問題干擾人們的正常生活。人們主要關心的是當地生產的食品和飲水,這是主要的輻射污染源。另一方面,人們還關心島上是不是有所謂的“熱點”,就是放射性散落物高度集中的地方。很多朗格拉島居民要求對整個環礁島進行徹底消除輻射的處理。這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經歷了40多年,殘留的放射物早已經混雜在土壤中了。
如果真的要徹底清除這些放射性散落物,唯一的辦法是把整個島上的表層搬掉。如果把所有的表土和
樹本都消除,剩下的就只有
沙子,整個島就成了荒地。
發展前景
他們宣稱,這個遙遠
南太平洋環礁之所以存在大量生命,或許是這次核試驗間接造成的。世界部分海洋的珊瑚正因全球氣候變暖和旅遊業遭受嚴重威脅。澳大利亞生物學家扎伊·理查茲說:“這絕對是一個悲劇性原因所導致的結果。這裡遭到放射性物質的輻射,當地居民被紛紛疏散。所以,現在水下的確生機盎然,盛行風或許給比基尼環礁復甦播下了種子。”
理查茲女士與調查小組的其他成員潛入水下對遭核彈爆炸造成的彈坑進行了觀測。他們發現彈坑中有大量的魚類和珊瑚,儘管有些物種似乎已在該地區絕跡。1954年3月1日,美國在南太平洋試驗了一枚核彈,比基尼環礁的彈坑就是那次核試驗造成的。理查茲說:“我不清楚自己會看到什麼,或許是像月球表面一樣荒涼的景象。但眼前的一幕令人難以置信。我們在珊瑚礁周圍看到了大量的魚類、珊瑚和其他生物,一切都在茁壯地成長,有些種群的確給人印象深刻。”
那次核試驗中所使用的氫彈當量為15兆噸(megatonne),威力是美國轟炸日本廣島使用的核子彈威力的1000倍。爆炸使溫度達到5.5萬攝氏度(9.9萬華氏度),導致馬紹爾群島一些島嶼蒸發,留下了一個直徑2200碼,深約80碼的彈坑,120英里外的島嶼都有震感。
核爆炸產生的火球直徑達5英里,蘑菇雲籠罩於南太平洋100公里的範圍,放射性塵埃物質甚至飄散到澳大利亞和日本。理查茲女士來自於澳大利亞珊瑚礁卓越研究中心,她表示,這個由義大利、夏威夷、澳大利亞和馬紹爾群島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發現了高達26英尺的珊瑚,其中一些的枝幹直徑達1英尺。理查茲說:“真是太奇妙了,我從未在馬紹爾群島以外的任何地方發現像樹一樣生長的珊瑚。”
儘管比基尼環礁海面遭到了污染,已經不適合人類居住,但海面以下卻別有一番風景,生活著健康的生物種群。它們或許是隨著盛行風和洋流從鄰近的朗格拉普環礁遷徙過來的。朗格拉普環礁在多次核試驗中均毫髮未損。
研究小組將調查結果和核試驗之前的一項研究進行了對比,結果發現,與20世紀50年代初相比,有42種生物現在已經絕跡,其中至少28種已經在當地滅絕。這是馬紹爾群島當局自核試驗後首次要求研究小組對比基尼環礁展開調查,部分原因是希望察看能否對剛有一定規模的潛水旅遊業進行擴展。
核試驗後,原住島民被疏散到一個海島,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一些人陸續返回比基尼環礁,但後來因為當地放射性污染很高,他們又離開了那裡。比基尼環礁周圍水域遍布核試驗期間擊沉的退役艦艇殘骸,包括美國航空母艦“
薩拉托加”號和前
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旗艦“長門”號,日本
山本五十六大將在這艘艦艇上下達了襲擊珍珠港的命令。
理查茲表示,比基尼環礁珊瑚在遭受“一次災難性破壞事件”之後恢復元氣,證明了珊瑚的堅強生命力,但這並不意味著氣候變化對珊瑚的威脅是危言聳聽。她說:“珊瑚正在為了生存同氣候變化進行鬥爭,但是眼下沒看到任何好轉的跡象。在核爆炸之後,它們在隨後50年未受到絲毫干擾,恢復到現在這種水平。”
相關趣聞
與此同時,時裝界在當時亦同時發明了一種和女性內衣相差無幾的泳衣,因為這種泳衣相當暴露,完全突破當時人們的傳統思想底線,發明者認為其影響力無異於一次核爆,故取名於這次在比基尼島的核試,叫作“比基尼泳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