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秘笈

武林秘笈

武林秘籍就是古代的武學教科書,大多記錄著一些非常厲害神秘的武術。只是古代的人非常看重自身武藝的傳承,不願意讓外人知道自己的功法,所以大多會將其隱藏起來,就會有一鐘神秘感,所以就有了秘籍之稱!

基本介紹

特色,與小說情節,

特色

「武林秘笈」在許多武俠小說中頻頻出現,幾乎大部分的作家,都會有幾部描寫武林秘笈的作品,雖功力深淺有別,設計巧拙不同,但皆頗受矚目,不僅成為詆毀武俠作品的口實,影響所及,也成了現代語彙中的一個常用成語。既稱「秘笈」,自然是世所罕見的典冊,創寫者嘔心瀝血,獨抒不傳之秘,以待後世之有緣者,《˙繫辭》謂「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可以說是最早的起源,而其中所隱涵的啟蒙、開示意味,同樣也在武俠小說中表露無遺。
武俠小說中,「武林秘笈」的設計,基本上遵循著幾個特性:(1)高超性;(2)隱密性;(3)神異性;(4)靈妙性;(5)正宗性;(6)道德性。這幾種特性,對武俠小說的情節與人物造型都有相當深遠的影響,且其整體構設的觀念,亦皆來自於中國傳統文化,與武俠小說的類型特色密合無間。即此,我們不妨略作具體分析。
武林秘笈的「高超性」,指的是其中的武功,必然普遍高於當時名家高手的武藝。這點甚是明白,蓋如不高,無法獲得青睞,學成也毫無益處。金庸小說中的《九陰真經》、《九陽真經》、《葵花寶典》等,套小說中的話來說,「奇幻奧秘,神妙之極」 ,無一不是「武學中至高無上的秘笈」 ,故令狐沖的「獨孤九劍」儘管高明,但聯合精通「吸星大法」的任我行及魔教高手向問天上官雲之力,依然不敵東方不敗所學未必齊全的《葵花寶典》武功;是以江湖中人處心積慮,巧取豪奪,皆欲得之而後快。在中國傳統「信而好古」的觀念影響下,類似的秘笈,通常被設計成充分具有歷史成分的寶典,由數十年前乃至數百年前的前輩高人遺留下來,《葵花寶典》來自於「前朝宮中」的無名宦官,《九陰真經》原出於《萬壽道藏》編者黃裳之手 ,《九陽真經》則出於少林高僧之手,經覺遠參悟後分傳三系。這些人雖名姓有時未必可考,亦不見得在江湖上曾經享過盛名,但武學造詣則不同凡響,來歷也是極其分明的。
武林秘笈往往具有「隱秘性」,偶然得之,忽然失之,憑藉的是機緣巧合或福緣深厚,遺留的場所,不是深扃密固的藏經寺院深宮內苑,就是深山大壑絕壁懸崖的神秘洞府中。後者尤其是多數武俠小說喜歡描摹的場景,臥龍生飛燕驚龍》中的《歸元秘籍》深藏於括蒼山中、上官鼎沉沙谷》中的《少林心法》湮埋於沉沙谷底。其他如古墓湖心、地底、沙漠海島等人煙罕至之處,亦所在皆有。
武林秘笈除藏處隱秘外,也經常有神獸怪物)或機關把守,以作某種意義上的過濾,高庸天龍捲》謂「大凡神兵寶物理藏之所,必有異獸靈禽護守」 ,武林秘笈亦頗不乏此。神物怪獸的出現,導源於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系列書中大量的描寫,神奇詭怪,不可方物,於舊派武俠中獨樹一幟。新派武俠在早期發展時頗著意摹仿,與武秘笈無關者,多半以炫夸場面為主,如金庸射鵰英雄傳》中的「血鳥」、《倚天屠龍記》中的「玉面火猴」即屬此類。與秘笈相關者,神獸則用以「護經」,如《神鵰俠侶》中的神鵰;怪物則用以作為障礙或提供加深功力之助益,如墨餘生《瓊海騰蛟》中的蚺龍、向夢葵紫龍佩》中的天蜈、黑蛇。但這種神奇炫怪之說,雖是中國固已有之的傳統,卻不見得能為當代「科學昌明」後的讀者所接受,故新派後期的武俠,漸以機關、陣圖取代,以加強可信度。因此,金庸在修訂本中,大量刪削神獸的章節,而在台灣早期模擬還珠的墨餘生向夢葵等人的小說中,仍屢屢出現,而後期則屢不一見,臥龍生的《玉釵盟》寫孤獨古墓,即鋪設大量精巧駭人的機關以取代。
武林秘笈出土,除有百靈環繞之外,也經常伴隨著神兵利器靈藥出土。神兵利器不是千古流傳而下的,就是由神物化身為寶劍,往後即成為主角行俠仗義、誅除強暴的的重要憑藉;靈藥則通常是一些異種植物,紫芝朱果、蘭實、何首烏等等,不一而足,有時則是神物的內丹精血,其作用是在短期間增強主角原所欠缺的「功力」。這基本上也是導源於還珠樓主,但更變本加厲,靈妙至不可思議,寖至於成為武俠小說中的重要模式。
武林秘笈中的武功,通常是「正宗」的武功,絕非邪魔外道、殘忍冷酷的功法 ,儘管首創者或者被目為邪派中人(如梁羽生雲海玉弓緣》中,金世遺所獲的武功秘笈,為喬北溟所創),但最後定為正派中人所得,且其獲得,往往須有一番考驗,以保障其「道德性」,梁羽生安排了金世遺與楊華(《牧野流星》)「磕頭」以示崇敬,正是為此。
這六大特性,雖非每種「武林秘笈」所必備,但其中必然兼含三、四種以上,是可以輕易得到驗證的。前文提到過,「武林秘笈」是武俠小說中極為常見的一種模式,且強調它是被「逼出」來的,其原因何在呢?主要是它在武俠小說的情節設計上,有其「不得不然」之處。
「武林秘笈」最大的作用,在於壓縮時限,提供主角上乘的武功,如此一來,除非作者一開始就排除了「學武」的過程,讓主角甫一上場,就擁有傲視群倫的高明武功,否則,「武林秘笈」就得適時出現,以解決「少年成長」俠客的諸般困境。這點,我們如果比對一下較少運用「少年成長」模式的古龍後期小說,可以獲得相當大的啟示。
古龍後期小說,曾經創造出三個知名的男性角色:李尋歡陸小鳳楚留香。這三個主角,面貌、性格各有特色,古龍也設計了不同的情節以與性格配合,但卻有兩個共通的特徵,一是他們的年齡,大約都在三十歲左右,忍情而憂鬱的李尋歡,為尋十年舊夢而來,已自覺「不再年輕」 ;瀟灑機趣的陸小鳳朱停是「二三十年的老朋友」 ;風流多情的楚留香,年歲雖未實寫,但七年前就在北京城鐵獅子胡同救過錢麻子 ,自不會是毛頭小伙子,且言語風度,充滿中年魅力。他們早已歷練過江湖上的風風雨雨,枝蓋亭亭,譽滿天下,處處有其英爽的俠行義蹤。一是他們的武功,均已達到個人巔峰,李尋歡高居兵器譜第三名的探花,陸小鳳「靈犀一指」名動江湖,楚留香夙享「盜帥」美譽,雖未必即是天下第一,但臨敵的機警與智慧,料事的縝密與精切,卻往往能發揮關鍵的助力,在危急之際擊潰強敵――重要的是,在全書中,他們已無須再學武功,就足以應付江湖上的風風雨雨了。以此三人為例,衡以丁永強所舉的15個「核心場面」,合者寥寥可數,可以見得「武林秘笈」的創設,明顯是為了適應某些特殊情節的要求而不得不然的。一言以蔽之,就是為了使書中主角充分具備傲笑江湖、仗義行俠的條件――高深的武藝。
從反面思考,萬一沒有武林秘笈,則武俠小說中的江湖世界將會如何――尤其是「少年」的江湖?在武林秘笈背負過多沉重的包袱、引發太多的指摘譏訕下,具有開創性的作家,很難不去思考著如何跳脫窠臼的問題。台灣作家高庸,明顯就是個亟欲有所突破的例子――突破,不是走類似古龍的路子,棄武林秘笈而不用,而是在武林秘笈原有的架構下,有所興革。在《天龍捲》中,高庸相當具反諷意味的,將此書中江湖群雄爭相奪取的《擎天七式》秘笈,出人意表的作大公開,葉洪生對此大表激賞,謂:
作者獨排眾議,打破從一九五0年代後期以來港、台武俠小說界競相以「爭奪武林秘笈」為能事的格局、窠臼——將江湖人物夢寐以求視若瑰寶的「擎天七式」劍譜,大印特印,免費贈閱;公諸天下,以廣流傳!這種見識、這種創意、這種反思皆發人所未發,洵可謂「推倒一世之豪傑」!令人不得不擊節稱賞,拍案叫絕!
的確,高庸這種反思及突破,可以說是武俠小說中所獨創的;而秘笈大公開之後,江湖中人個個皆能輕易習得此一高絕的武功,也理應再也不會因之引起爾虞我詐、殘酷血腥的江湖仇殺。但是,當人人處心積慮欲獨得的不傳之秘,變成普通技藝,尋常阿狗阿貓都能來上一手時,人人平等、個個齊頭,論武平分秋色、較技不分高下,這樣的江湖還成其為江湖嗎?書中的主角江濤,原是手無縛雞之力的一介書生,又何從去建立他的江湖事功與威望?其實,高庸此書的可貴,不僅在於他首創武林秘笈公諸天下的情節,更在於他藉此公諸天下的形式所凸顯出的意義。秘笈大公開後,江湖中人沒人願意相信江濤居然會具有如此胸襟氣度,秘笈中的武功學歸學,但總懷疑江濤可能藏私,因此,糾葛反而更是層層環繞,欲靜不得靜。在此,江湖的紛擾形成諷喻,直指人心之不足、多詐與多疑。而直接與武林秘笈模式相關的,則是亦指出了沒有秘笈的創作困境。是以高庸最後,在「擎天七式」已成為普通武功時,也不得不更上一層樓,另行設計了六合一(拳、掌、劍、輕功、內功) 的《天龍捲》秘笈,據於制高點上,重演一次「武林秘笈」的戲碼,這正是所謂「不得不然」。當然,此時的《天龍捲》就再也不能公諸天下了,否則江濤該如何掃蕩群魔、一了恩仇?
摘自《武林秘笈--武俠小說「情節模式」論之一》林保淳

與小說情節

「武林秘笈」由於普遍成為武俠作家筆下的慣技,且在若干關鍵點上出現幾乎完全一致的表現模式,如前所述及的六大特色,以致猥謗叢集,頗有含冤莫白之處。誠如葉洪生所論,武林秘笈有其相當大的局限性 ,但是,此一局限性是導源於武俠小說文類特色的,不出於彼,就出於此,絲毫沒有轉圜的餘地;此正如寫古詩,古體近體,可自由選擇,但如欲寫近體詩,則必須遵循格律,否則不能謂之近體詩。武俠小說可以不寫武林秘笈,但一經選擇,則必有所依循,這也是「勢所不得不然」,否則武俠之「武」,即無法凸顯。當然,此一依循,也端視作者如何於腐朽的題材中,加以神妙運用。金庸大家,於諸書中頗不乏以武林秘笈為主線貫串者,而讀者反而津津樂道,不以其落入模式為嫌,所謂「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正說明了此一道理。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模式如何,而在此一模式可以如何加以運用。
首先,武林秘笈本身的設計,就可以有多種變形,既可以在埋藏在深山絕壑中,待有緣者(主角)於顛沛流離中不意得之;也可以代之以深谷幽居的俠隱、含冤待雪的受難者,充當啟蒙的智慧老人角色,傳功授法,甚至轉注內力,《玉釵盟》中的慧空大師、《天佛掌》中的邪神厲勿邪、《笑傲江湖》中的風清揚,雖非秘笈,但作用卻等同於秘笈。這類的變形,在臥龍生的武俠小說中屢屢可見,《天劍絕刀》、《金劍鵰翎》、《春秋筆》、《無名簫》等皆是。但變中猶有不變之處,那就是多半以「絕處逢生」的模式展現出來――熟知武俠小說的讀者,一見有類似「墜崖」的情節,大抵皆能會心而笑,因為百丈懸崖之下,正躍動著無限的生機,將隨時讓主角脫胎換骨,獲得新生 。
其次,武林秘笈也往往藉「藏真圖」的形式出現,作者故作狡獪,以圖示識出藏所,不僅跋山涉水,有圖可按,不至處處驚險;甚至藏真圖中,另有奧秘,暗藏武功,如臥龍生的《鏢旗》,全書以一幅「牧羊圖」為主線,不僅標識了藏寶的線索,且藉圖中群羊的姿勢,暗藏了十三招精妙絕倫的武功,正是最明顯的例子。
最重要的是,武林秘笈在武俠小說中,始終是情節推展的樞紐,由於武林秘笈上的武功,基本上皆具有遠高於當代武學的特色,因此一經出現,人人慾爭,個個欲奪,必然造成江湖的動盪。武俠小說的情節發展趨勢,向來是「由靜之動而靜」的,「靜」所代表的是一種均衡與穩定的狀態,江湖中波瀾不生,各門各派各安其所,眾英雄豪傑也各安其名位,如《射鵰》里「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玉釵盟》里「一宮二谷三堡」、《公侯將相錄》里「公侯伯子男」,一一穩定序列。但是,武俠小說永遠不可能以此穩定的架構為題材,均勢必須被打破,江湖必須要浩浩蕩蕩,才會有生機;否則肥馬伏櫪,寶劍生塵,英雄俠客,如何能夠叱吒風雲?打破均勢,必須「有事」,而「武林秘笈」無疑就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大事之一。
因此,武林秘笈在武俠小說情節上最能著力之處,就是在原有的均勢(常態)中,投下「變數」,是武俠小說中的「禍水」。金庸在《射鵰》中曾藉周伯通之口,點出《九陰真經》在江湖上所翻生的波瀾:
周伯通道:「撰述《九陰真經》的原由,那黃裳寫在經書序文之中,我師哥因此得知。黃裳將經書藏於一處極秘密的所在,數十年來從未有人見到。那一年不知怎樣,此書忽在世間出現,天下學武之人自然個個都想得到,大家你搶我奪,一塌里胡塗。我師哥說,為了爭奪這部經文而喪命的英雄好漢,前前後後已有一百多人。凡是到了手的,都想依著經中所載修習武功,但練不到一年半載,總是給人發覺,追蹤而來劫奪。搶來搶去,也不知死了多少人。得了書的千方百計躲避,但追奪的人有這么許許多多,總是放不過他。那陰謀詭計,硬搶軟騙的花招,也不知為這部經書使了多少。」
三山五嶽的高手搶奪秘笈,是武俠小說中經常出現的場面,也是武俠小說最容易發揮武學妙思的部分,高手輪番上陣,一一演示武藝,足以為武俠平添無數動力的美感,《飛燕驚龍》中的《歸元秘籍》、《天龍捲》中的「擎天七式」,都具有此一作用。而就在這多方爭奪的過程中,真真假假,得得失失,其間的恩怨情仇、利害衝突,可以獲得大力的發揮,引生出奇詭巧妙、曲折離奇的情節。
巧取豪奪,不是為「名」就是為「位」,秘笈的出現,攸關著江湖霸圖的改寫,於是,作家又往往於中盡情刻劃,黑道霸主可以恃強豪奪,奸險小人可以詭謀巧取;偽君子可以欲拒還迎,圖窮匕現;真俠士可以悲天憫人,力挽狂瀾。在自覺性強的武俠小說家理想中,「人性」始終是他們高度認可的重要內容 ,人物的性格不一,面對秘笈的心態即大有不同,武林秘笈燃犀燭怪,鬚眉畢現的照見人性中的善善惡惡,也可以說是武俠小說中描摹人性的試金石。這點,在金庸的《笑傲江湖》中,描繪得最是淋漓盡致,一部《辟邪劍譜》,不但形成一股風暴,將書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一一捲入,更燭照出人性在面對權力徵逐時的各種情態,梟雄任我行、小人左冷禪、偽君子岳不群、真俠士令狐沖,各具特色,各呈妙相,昔人謂《水滸傳》寫梁山好漢,人人各具一副面貌,然尤嫌其相似者過多,且不脫盜賊行徑;而《笑傲江湖》則人物性格不僅各異其趣,且深刻傳神,貼近人性,正是藉《辟邪劍譜》點逗而成的。同時,武林秘笈在此書中,也成為「權力」的隱喻,「欲練神功,引刀自宮」,暗喻了權力使人廢寢忘食、不惜犧牲人性中許多珍貴情操的可怖,印證權力使人腐化的可畏!老子說:「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武林秘笈顯然就是「可欲」,而其如何撥亂人性?武俠作家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切入,具體而形像地為我們描摹了眾形眾相。
摘自《武林秘笈--武俠小說「情節模式」論之一》林保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