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手記:你所不知道的台灣檢察官

檢察手記:你所不知道的台灣檢察官

基本介紹

  • 書名:檢察手記:你所不知道的台灣檢察官
  • 作者:蔡碧玉
  • 出版社:中國檢察出版社
  • 頁數:261頁
  • 開本:32
  • 品牌:中國檢察出版社
  • 外文名:A Prosecutor's Private Notes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020734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檢察手記:你所不知道的台灣檢察官》出版時,蔡碧玉擔任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長。她的這部書就是這樣的“嚮導”和“地圖”。既有台灣司法的輪廓刻畫,也有許多細緻的描摹。書中還包含著一些值得回味的著名案件。

作者簡介

蔡碧玉,現任台灣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長。政治大學法律系畢業,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班必要。兼任台灣刑事法學會理事,台灣法曹協會理事。專長於刑事訴訟法學、刑法學、性侵害犯罪、刑事政策問題。

圖書目錄

蘇序
張序
原版自序
簡體版自序
作者簡歷
第1篇檢察心情
初任檢察官的第一課
兩串香蕉的難題
棘手的解剖習題
莫測高深的心證
被害人的眼淚
檢察官的聆聽
堅定的另一半
女檢察官的挑戰
訴訟的騙術
法庭的真相
法律人的教養
誰來吹哨子
告別青天
小王子與玫瑰花
檢察官的出走潮
第2篇檢察與人權
申告鈴的任務
正義的速度
慎重開啟訴訟之門
名人打官司
偵查為誰不公開
他案與偵案的奧妙
自由心證
前科之痛
被告的說與不說之間
錄音與自白
烏龍指認
誰殺死了羊
協商的正義
致命的簡訊
生與死之間
檢察官的作文
律師在不在場有關係
審檢的距離
法律遠,拳頭近
法律的極限
第3篇檢察官與政治
檢察倫理的省思
檢察官的選擇
檢察一體的陰影
檢察官的政治課
“檢察官門”的啟示
企業家的法律課(一)
企業家的法律課(二)
解嚴與司改
司法的顏色
誰來“治國”
三星特檢
韓國之鏡
對抗金權犯罪
護官符
第4篇制度與改革
小螺絲釘的使命
電腦量刑的可能
失焦的法庭教育
司法的“國民”參與
“檢察總長”任命新制
國民參審在日本
媒體辦案的陷阱
檢察官的奶嘴
法官言論的界限
假髮和法袍的聯想
法學教育危機
誰該進監獄
權貴服刑
酒醉駕車的刑罰
法官無大小
案件無大小
具體求刑
公民教育
判決書公開與隱私
性罪犯的處遇
特偵組的“瓶頸”
“速審法”的迷思
第5篇隨想與觀察
女性的生命難題
人頭文化
治安監視器
律師價格
性別主流化在司法
經濟罪犯的結局
準需要律師
萬能超商
“認錯”文化
守法的習慣
醫院VS.法院
判決書與病歷
另類訴訟達人
司法的圖像
監察權VS.檢察權

序言

入寶山,最需要的,是對這座山了如指掌的嚮導,或者一幅精準的地圖。否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很容易迷失。
即使幾度訪問過這座山,未必能說得出山的全貌。閒居在家,想起那座山,只記得山上潮濕的石階和路邊連名字也叫不上的陰鬱樹木,對那座山仍然感覺有些“熟悉的陌生”。這時候再展開那座山的地圖或者有全景圖像的畫冊,才能識得綿延的崢嶸,把握其脈絡走向、整座山的陰晴雨雪。
這樣的感受,可以同探訪台灣的司法和法製作類比。
我想,到台灣,想細緻了解那裡的司法和法制,領略那裡法律人的所思所想,特別需要擁有一個“嚮導”和“地圖”,讓充滿好奇的人們最快達到目的地,迅捷了解“這座山”。
我初識蔡碧玉檢察官,她正任職於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擔任主任檢察官。本書出版時,蔡碧玉擔任板橋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長。她的這部書《檢察手記——你所不知道的檢察官》就是這樣的“嚮導”和“地圖”。既有台灣司法的輪廓刻畫,也有許多細緻的描摹。書中還包含著一些值得回味的著名案件。
這裡有台灣司法變革的勾勒,讓人們讀來如見幾十年來司法和法制白雲蒼狗多端變幻,一一在手掌上歷歷閃現。表面看來,兩岸司法改革都屬於“進行時”。台灣司法之變革既快又大,令人目不暇給,許多經驗可供大陸地區研究和借鑑。蔡碧玉檢察官不僅是台灣司法改革的現場目擊者,也是重要參與者,對於司法改革過程可謂巨細靡遺了如指掌。在司法改革許多重大問題的討論中,她代表法務部門和檢察機關發聲,思路明晰,表達清楚,切中肯綮,頗有說服力和感染力,是司法改革過程中一個熠熠生光的端莊、理性形象,深受矚目和尊敬。
《解嚴與司改》一文用精練的語句為台灣戒嚴後的司法改革畫了一幅白描畫像,起首看似平靜的一句評價,卻是二十多年台灣司法大跨度前進的關鍵:“解嚴,對台灣的民主政治發展而言,是一個關鍵的里程碑。”了解台灣司法改革和法制改良情形的都知道,司法與法制的進步大多來自1987年7月15日宣布解嚴的遺惠。
《檢察總長任命新制》用細緻的筆法將檢察總長任命新制的實際運作進行了描述,將作者的體驗用文字凝固下來:“我也感受到,在立法院審查的過程中,被提名人有如上解剖台般,個人及職務尊嚴均受到嚴峻挑戰:從個人隱私到對偵辦中個案的態度以及政策的看法等,均被攤在放大鏡(說是顯微鏡也不為過)下檢驗,透過公開的詢答,呈現在國人面前,無所遁形。尤其立場對立的政治性議題,更是讓不習慣政治表演的司法人左支右絀、難以招架。”對於沒有這種經歷的大陸地區的檢察官來說,不知讀之可有臨淵羨魚抑或暗自慶幸之感? 《司法的國民參與》一文記述作者對如何解決國民信賴問題的思考,諄諄而言:“台灣的司法改革已經積極進行了十幾年,都無法扭轉民眾對 司法不公 的偏見時,司法的國民參與似乎已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過去,我一直對於國民參與檢察程式的主張有所保留,因為總擔心民粹超越了法律。但當社會對司法的信賴已日益脆弱之際,或許應該再審慎思考建立一套可以挽救國民信賴的國民參與司法機制。”這些文章雖不長,篇篇趣味盎然。一篇過眼,見它將司法歷程上的路標一一標註清晰,不止知道節省多少足力,更不知不覺已經登法律新制之堂、入司法改革之室矣。
島外人士到台灣,對於許多司法的細節都頗有興趣。我常常想,我們需要向台灣借鑑的,除了那些犖犖大者,還有許多司法細節——申告鈴就是其中之一。我到台北地方法院檢察署,看到申告鈴便深受觸動。聯想古時擊鼓鳴冤,觸摸申告鈴時,感覺是在觸摸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大陸客到台灣,最大的觸動就是傳統文化在台灣濃郁地存在並在許多細節中表現出來。本書揭示不少有趣的司法細節,《申告鈴的任務》解答了這一司法設定的作用:“申告鈴主要是為了讓不會或不想寫訴狀的人方便用言語方式提出申告而設的。申告鈴設在地檢署,只要一按鈴,地檢署的法警就會出來受理申告,然後報告內勤檢察官召開偵查庭,調查申告的事實,以便開啟偵查。”時代雖然變了,但司法的傳統文化卻由登聞鼓轉型為申告鈴,實用而便利。
作者眼界高遠,對台灣的司法和法制如數家珍,對於域外司法制度也較為關注,《國民參與在日本》等文對於域外司法的發展有著精到的介紹和評價,可圈可點,啟人思考。此外,作者常常以台灣為本位,以域外司法為參照之鏡,往往對本土司法制度有了新的思考和發現,例如台灣實行錄音錄像已經十幾年,曾有日本最高檢察廳檢察官來訪,詳細了解台灣實施這一制度的經驗,態度之認真,讓台灣檢察官深受觸動。在隨後寫成的《錄音與自白》一文中,作者自豪於長久以來深受日本法制影響、亦步亦趨追隨日本腳步的台灣刑事司法制度,在這幾年大躍進之後,逐漸本土化,有了讓日本參考仿效的制度,連我在海峽這一邊讀來都與有榮焉。
作為經驗豐富的檢察官,作者是十分理性的,其文風也透著許多理性特質。但即使是對法律制度的理性闡述,也不失感性的質感,其文字讓人頗覺溫潤,與把玩端硯時的感受相似。書中有不少篇什描述作者擔任檢察官的人生觀察與體會,對於大陸地區法界人士和有志於法界服務的莘莘學子來說,有很多教益存焉。我記得初次讀這本書,是在台北的東吳大學校園,那時喧囂的市聲似乎已經離得很遠,我首先讀的是《兩串香蕉的難題》,讀完之後悵然久之。我在想:遇到這樣一件事,大陸地區的同行會如何反應;如果我是檢察官,我又會怎么做,其間會不會存在差距?
書中可供嘆賞的文章何止以上說的這些,大陸地區的讀者探驪得珠,自會有一番心得。我想,諸位讀時被它吸引,那愉悅的心情也都會同我一樣吧。
張建偉
2013年於清華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