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火麻

樹火麻

樹火麻,中藥名。為蕁麻科植物火麻樹Dendrocnide urentissima(Gagnep.) Chew的樹皮。分布於廣西、雲南等地。具有驅蟲之功效。用於蛔蟲症。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樹火麻
  • 別稱:電樹《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蕁麻目
  • :蕁麻科
  • :火麻樹屬
  • :火麻樹
  • 分布區域:廣西、雲南等地
  • 採收時間:全年
  •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樹皮。

性味

味淡,性涼。

歸經

歸大腸經。

功效

驅蟲。

主治

用於蛔蟲症。

相關配伍

治蛔蟲病:樹火麻皮9-15g。水煎服。(《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剝取皮後切片,曬乾。

形態特性

火麻樹又名:麻風樹《中國高等植物圖鑑補編》。喬木,高3-15米,胸徑8-20厘米,樹皮灰白色,皮孔橢圓形;小枝渾圓,中空,上部被短茸毛和刺毛,後漸變無毛,葉痕明顯,半圓形。葉大,生於枝的頂端,紙質,心形,長15-25厘米,寬12-2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全緣或有不明顯的細齒,上面深綠色,生糙伏毛和稀疏的刺毛,下面被短茸毛和極小的紅色腺點,脈上疏生刺毛,鐘乳體細點狀,上面較明顯,基出脈3-5條,下面一對較細短,上面一對弧曲,達中部近邊緣,與側脈網結,側脈5-7對,弧曲,在近邊緣處彼此網結;葉柄長7-15厘米,初時被短茸毛和疏生小刺毛;托葉寬三角狀卵形,長約1厘米,背面被短柔毛,早落。花序雌雄異株,生小枝近頂部葉腋,長圓錐狀;雄花序具短梗,長達約20厘米,序軸上密生短柔毛;雌花序長達50厘米,花序梗長達25厘米,序軸和花枝上密生短柔毛和刺毛,常有極小的紅色腺點。雄花近無梗,在芽時徑2毫米;花被片5,卵形,外面被微毛;雄蕊5;退化雌蕊倒圓錐形,長近1毫米,頂端截平。雌花無梗,4-6朵花呈一列著生於稍肉質微膨大的團傘花序托上,在果時,花梗增長,團傘花序托不明顯;花被片4,稍不等大,側生2枚稍大,卵形,長0.8毫米,背腹生2枚三角狀卵形,長約0.6毫米,外面密被微毛和稀疏的小刺毛;柱頭絲形,長2-3毫米。瘦果近圓形,歪斜,壓扁,長約3毫米,熟時變黑紅色,兩面有明顯的疣點,花梗在果時渾圓,在柄的頂端具關節。花期9-10月(廣西),1-2月(雲南);果期10-12月(廣西),4-5月(雲南)。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800-1300m的石灰岩混交林中或竹林中。分布於廣西、雲南等地。

相關論述

《雲南思茅中草藥選》:“驅蛔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