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圖案設計

植物圖案設計

《植物圖案設計》是中國紡織出版社在2012年9月發行的一本書。是圖案類技法訓練書。既適合考生使用,作為裝飾圖案考試的參考資料,也可作為藝術設計院校學生學習圖案必修課的輔導用書。

基本介紹

  • 書名:植物圖案設計
  • 作者:呂曉冬 盧鈺
  • ISBN:9787506483315
  • 頁數:90頁
  • 出版社:中國紡織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9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語種:簡體中文16
  • 英文名:Plant Patterns Design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圖書目錄,作品欣賞,

內容簡介

《植物圖案設計》是圖案類技法訓練書,《植物圖案設計》運用最基礎的圖案訓練方法,並配大量例圖,力圖讓學生儘快掌握植物圖案的設計方法以及套用技巧,其主要內容包括植物裝飾圖案設計概述、植物裝飾圖案的起源、植物圖案設計的特徵、植物圖案設計目的等。

編輯推薦

該書是圖案類技法訓練書,本書運用*基礎的圖案訓練方法,並配大量例圖,力圖讓學生儘快掌握植物圖案的設計方法以及套用技巧.該書既適合考生使用,作為裝飾圖案考試的參考資料,也可作為藝術設計院校學生學習圖案必修課的輔導用書。

圖書目錄

著作權頁著作權頁
一、植物裝飾圖案設計概述
(一)植物裝飾圖案的起源
(二)植物圖案設計的特徵
(三)植物圖案設計目的
二、植物圖案素材的收集與變化
(一)寫生
(二)素材的變化手法
三、植物圖案的形式美法則與組織形式
(一)形式美法則
1.變化與統一
2.條理與反覆
3.對稱與平衡
4.對比與調和
5.節奏與韻律
(二)植物圖案設計的組織形式
1.單獨形式的圖案設計
2.適合形式的圖案設計
3.連續形式的圖案設計
四、植物圖案的表現技法
(一)植物圖案的黑白灰表現技法
1.點
2.線
3.面
(二)植物圖案的色彩表現
1.色彩原理
2.色彩屬性
3.色彩對比
4.色彩表現技法

作品欣賞

(一)植物圖案的黑、自、灰表現技法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白通常是作為負形存在的,是虛的,而畫面中主體多以黑色圖形為主,是正形,是實的。這樣的一實一虛、一張一弛形成了畫面的和諧與統一。灰介於黑、白之間,具有豐富的層次,可以簡單分為深灰、中灰、淺灰、亮灰等。黑、白、灰所占的比重不同,畫面就會產生不同的色調變化和視覺效果。黑白裝飾圖案中,點、線、面是最基本的構成元素。
插圖: 1插圖: 1
1.點
點是最基本的構成元素之一。當點具有了可視形象時,點便生動活躍起來,它具有重要的特徵,這些特徵與其所組成的整體形成對比,使畫面擁有了活力(圖4—1)。
2.線
線有長短、曲直、橫豎、虛實之分。直線具有穩定感、力量感,有男性的特徵:曲線給人的感覺是流暢、運動,有女性的特徵。自然直線富於變化,有人情味。幾何直線更具設計感。垂直線有崇高、莊嚴、上升之感:水平線平和、靜止,有安定感。粗線厚重、濃郁,有很強的量感:細線輕捷、靈動,有堅韌、纖弱的感覺(圖4—2)。
3.面
面的形狀多種多樣,有方形、矩形、三角形等,不同形狀的面在視覺上會使人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四邊形有簡潔、安定及秩序感:圓形、橢圓形有優美、飽滿、輕鬆的感覺;不規則形、偶然形顯得自然、生動,並具有人情味。黑色的面具有強烈的視覺;中擊力,有穩重、下垂、深邃的感覺,所以,在各種繪畫作品中,暗部經常會集中在畫面的下方,否則會產生頭重腳輕之感(圖4—3)。
在我們的藝術創作中,大多數作品是以點、線、面結合的方式來表現的,這樣可以使我們的畫面更加豐富、飽滿,具有更深刻的畫面表現力(圖4—4)。
(二)植物圖案的色彩表現
1.色彩原理
(1)光源分析:1666年,英國物理學家牛頓做了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他把太陽的光引進暗室,使其通過三稜鏡再投射到白色螢幕上,結果光線被分解成紅、橙、黃、綠、青、藍、紫的彩帶。這種色光再通過三稜鏡就不能再分解了。牛頓據此推論:太陽白光是由這七種顏色的光混合而成的。白光通過三稜鏡分解成七種顏色的現象叫做色散。色散現象在自然界中常常可以看到,如雨過天晴,空氣中懸浮著許多小水滴,這些小水滴起著三稜鏡的作用,使陽光色散,形成美麗的彩虹(圖4—5)。
(2)色彩的產生:色彩是光照射到物體上產生的一種視覺效應。當光線照射到物體上時,由於物體本身的材質關係,決定了其對光線中的某些色光吸收、反射或穿透,反射回來的色光作用於人的視覺,便產生了某種色彩感覺。
(3)構成色彩的因素:一是物質本身的固有特性也稱為物質色。二是光源的性質,也稱為光源色。
插圖: 2插圖: 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