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子豆(一種北方零食)

棋子豆(一種北方零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棋子豆是漢族民間習俗農曆二月二春龍節中品嘗的一種美食,在關中平原、汾河谷地至今仍保留著二月二吃棋子豆的傳統。

在關中地區廣泛流傳著“二月二,吃豆豆”的說法。二月二,陝西人的習俗要吃豆豆,炒豆子和棋子豆都是吉祥的小零食,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龍神賜福人間,人畜平安,五穀豐登。

傳統的棋子豆製作古樸,大多是用大鍋置於柴火上將面豆混在土中炒熟,其味道淡雅,還有開胃健胃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遷,今天的棋子豆已經變換出了多種做法,有揉面時加入雞蛋的,有油炸的、烤箱烤制的,其味道也隨之多樣化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棋子豆,又稱面豆
  • 民俗區域:關中平原、汾河谷地以其周圍地區
  • 特點:與二月二春龍節一起的傳統美食
傳說與來源,習俗,傳統製作工藝,現代工藝,居家零食,用料,棋子豆的做法,

傳說與來源

相傳龍王違抗聖命被壓在大山下,致使天下少雨,山上立碑說“龍王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救出龍王,就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了二月初二,人們翻曬玉米種子時,突然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了嗎?家家戶戶都爆玉米花,龍王終於得救,繼續為人間興雲布雨。為了紀念龍王獲救,每年二月二,家家戶戶都要炒豆豆吃。
棋子豆

習俗

在二月二春龍節與吃棋子豆一起的最主要的習俗是“剃龍頭,吃豬頭。”“剃龍頭”,人們為了借個好彩頭,還要吃豬肉。古代豬頭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過年的時候只能做祭祀用而不能吃。到了二月二,年徹底過完了,便可以吃了。不過這時為圖個口彩,豬頭就不叫豬頭了,而叫“龍頭”。這天除了吃“龍頭”外,吃餅叫“吃龍鱗餅”;吃麵叫“吃龍鬚麵”;吃菜糰子叫“吃龍蛋”。這一天,待字閨閣的姑娘要放下針線,唯恐“傷了龍目”。私塾先生會在這一天收學生,小孩也要第一個進書房,稱之為“占鰲頭”。民間還有用草熏蟲兒,謂之“引龍”,或用灰自門外灑到廚房,再圍繞水缸,稱之為“引龍回”等等。

傳統製作工藝

“二月二,龍抬頭,炒豆豆”,這是很多陝西長大的朋友兒時的味覺記憶,年年盼著炒棋子豆。棋子豆又酥又香,又叫炒棋。鄰近陝西的山西、河南一帶也有吃棋子豆的傳統。棋子豆作為北方麵食的代表,還是深受大家喜愛。
傳統技藝下的棋子豆,不僅少油無糖,因為用細土炒制,更含有鉀、鋅等多種微量元素《本草綱目》記載:"壁土拌炒,借土氣助脾",多用於脾虛泄瀉;《本草蒙荃》記載:"陳壁土製,竊真氣驟補中焦",用於補脾止瀉。
棋子豆
陝西韓城,炒制棋子豆的綿土,這種綿土極其細膩代替油來炒豆豆,炒過的豆豆嘎嘣脆帶著黃土的氣息,越吃越香。民間傳統醫學認為炒棋“脾虛傷食,補以脾土''對於腸胃疾病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
棋子豆還可用於遠行的人到異地怕水土不服,老一輩的人外出會帶一些棋子豆做為乾糧來食用,因為棋子豆里含有自鄉的水土,自鄉的面,所以說可以防止水土不服。
棋子豆

現代工藝

下的棋子豆也百花齊放,可以在市面上買到孜然味、五香味、原味等多種口味的棋子豆。茶鼓書簡,有的時候會拿來配下午茶,棋子豆加上煮好的茯茶,才別有一番韻味。
棋子豆

居家零食

用料

麵粉200克
雞蛋1個
食鹽2.5克
蘇打粉0.5克
酵母粉2克
食用油20克
五香粉適量
茴香適量
水適量

棋子豆的做法

  1. 將麵粉,雞蛋,油,鹽,蘇打粉,酵母,五香粉,茴香混合,加入適量清水,揉成光滑的麵團,發至約兩倍大。麵團一定要硬一些。(也可根據自己的喜好添加辣椒粉或其他自己喜歡的調味料)
  2. 取出發酵好的麵團排氣擀成約0.5-1.0厘米厚的麵餅。
  3. 再將麵餅切成寬約0.5-1.0厘米的長條,然後再將長條切成小方塊面丁。
  4. 放入鋪了油紙或錫紙的烤盤中,入烤箱,中層180度5分鐘,然後取出翻動防止粘連,再繼續入烤 箱100度10分鐘即可。
  5. 取出放涼即可食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