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服務經濟 是指服務經濟產值在
GDP 中的相對比重超過60%的一種經濟狀態,或者說,服務經濟是指服務經濟中的
就業 人數在整個
國民經濟 就業人數中的相對比重超過60%的一種經濟態勢。現代服務經濟產生於
工業化 高度發展的階段,是依託
信息技術 和現代
管理理念 而發展起來的,現代服務經濟的發達程度已經成為衡量區域現代化、國防化和
競爭力 的重要標誌之一,是
區域經濟 新的極具潛力的增長點。
服務經濟是近五十年來崛起的新的
經濟形式 ,它在
國民經濟 構成中
占有 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涵蓋了
服務業 乃至對外
服務貿易 的廣闊的
市場經濟 門類與形式。在國外,服務經濟已基本形成相對成熟的體系,並有其自身的運作方式。在我國,隨著
市場經濟 的發展,服務經濟開始得到政府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並在
國民經濟 中逐漸加大其比重。它是我國正在進行的
產業結構調整 升級的主要途徑,關係到未來經濟發展的走向與
創新 ,具有十分重要的
戰略 意義。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經歷著一場結構性的變革,對於這一變革,美國經濟學家
維克托·福克斯 (Victor R. Fuchs)在1968年稱之為“服務經濟”。富克斯認為美國在西方國家中率先進入了服務經濟社會。富克斯的宣言預示著始於美國的服務經濟在全球範圍的來臨。伴隨
信息革命 和
技術 的飛速發展,服務經濟也隨之表現出新的發展趨勢。
學者解釋 20世紀70年代開始,世界石油危機使世界經濟開始轉向服務經濟。季鑄教授在他的《世界經濟導論》中對服務經濟進行過系統闡述。毫無疑問,以人力資本為基本要素的服務經濟不消耗資源環境,人力資本是無限的,服務經濟就是和諧、持續的。事實證明,服務產業具有更高的效率,所有
已開發國家 都歷史性轉向了服務經濟,世界
經濟總量 的2/3是服務經濟。美國服務經濟占
經濟總量 的76%,走在世界前列。相比之下,日本、德國、中國的經濟結構落後與美國,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及美國。
作為服務經濟理論創建者和實踐者,2006年開始,季鑄教授協助北京市按照“結構增長+服務經濟”理論推動北京
傳統經濟 向服務經濟的轉變,目這種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的轉變已經基本完成。北京正在將服務經濟延伸到農村,大力發展旅遊服務產業為主的溝域經濟,初見成效。服務經濟有其必然的邏輯:根據
恩格爾定律 ,隨著收入增加,人們用於食品的消費比重下降。推論,隨著收入進一步,人們用於物質消費比重下降。而由於
國民收入 是必須全部支出的,不用於食品和
物質產品 ,必然用於服務產業,這是服務經濟發展的必然邏輯。因此,中國要效率、和諧、持續發展就必然轉向服務經濟,這是歷史的發展規律,沒有選擇。
服務經濟相關著作 適用範圍 具體來看,服務經濟的範疇包括以企業為主發揮職能的社會服務:如物流、金融、郵政、電信、運輸、旅遊、體育、商貿、餐飲、
物業 、
信息 、
文化 等行業服務,以及以政府事業單位等為主發揮職能的公共服務:如教育、醫療衛生、人口和計畫生育、社會保障。
發展現狀 產值比重攀升 就業人數增加 貿易飛速發展 服務貿易 的飛速發展是
經濟全球化 的必然結果。
服務貿易 加速發展體現在兩個方面:服務貿易的
增長速度 快於
貨物貿易 ,從 1993-2002年,全球服務貿易進口總額從9531億
美元 增長到15455億美元,年增長率為5.5%;出口總額從9418億美元增長到15701億美元,年增長率為5.8%,均高於同期的貨物貿易增長速度;
服務業 正逐漸成為
外國直接投資 (
FDI )的重點。以世界經濟合作組織的國家為例,
外國直接投資 服務業 的總額明顯高於
投資 製造業 的總額,主要集中在
零售 、金融、商務服務和電信業中。全球
商務流程外包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BPO)帶動了
服務貿易 在世界範圍內的快速發展。據
預測 ,到2008年僅在全球計算機用戶電話服務中心領域,就將為印度提供110萬個
就業 崗位和
價值 210億至240億
美元 的服務收入。2015年,美國將有330萬
白領 工作崗位以及 1360億
美元 的
工資 轉移到海外,諸如俄羅斯、印度、中國和菲律賓等國。在今後20-30年間,整個
國際貿易 中,
服務貿易 的比重大約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預計到21世紀30年代,服務貿易將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對象和內容。
國際趨勢 各國概況 自20世紀中期以來,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革,自工業革命以來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的製造業在西方國家
國民經濟 中的比例日漸減少,作用日漸削弱,而各類新興、門類繁多的服務部門蓬勃發展,全球經濟正在進入服務經濟時代。
隨著服務經濟的發展,服務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與日俱爭,一個國家的服務水平也反映了該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
國際競爭力 。下表是一些國家
服務業 在
國民經濟 中的比例。
國家
服務業對國民經濟的淨增加值的貢獻(%)
服務行業國民就業率(%)
1992
2002
1993
2003
澳大利亞
68.3
71.2
71.1
74.8
法國
67.5
72.1
67.8
73
德國
62
69.2
57.6
65.6
日本
59.9
68
59.8
66.6
韓國
47.6
53.4
52.5
63.6
英國
66.3
72.1
68.6
75.2
美國
72
75.6
73.2
78.3
加拿大
68.1
63.8
74
74.7
義大利
64.1
69
58.2
62.9
中國
27.2
35
21.2
29.3
資料來源:OECD in figures,2004 edition.statistics on member Country,OECD,Paris ,原表位於第九頁,中國的數字為編譯者後加,原書中沒有。《服務行銷與管理—基於
戰略 的視角》P6-7
附:服務經濟重要學術人員
鄭吉昌 教授 國內
服務經濟學 主要學術帶頭人,現任中國服務經濟研究中心(CCSE)主任,同時被國家發改委及商務部特聘為服務經濟的首席專家,兼任國務院
服務業 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及國家"十一五"服務業發展規劃專家組成員。以深厚的學術造詣在國內
服務業 經濟研究界享有盛譽。
具體表現 經濟發展使人力資本對現代經濟成長的重要性作用日益凸現,經濟學家
羅伯特·福格爾 2004年在其“經濟成長性質的變革”一文中,高度評價了人力資本對現代經濟成長的貢獻。這一革命性的認識激發了人們對自身素質提高的渴望,驅動了對人力資本的
投資動機 。無論從人們個體還是國家整體來看,都迫切感覺到投資於自身素質和
國民素質 以增強個人和國家的
競爭力 是一項十分緊迫和必要的任務。
世界銀行 對
開發中國家 的援助貸款方針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也隨著這一變革進行了相應調整,由早期主要投向
基礎設施 轉向
人力資本投資 領域。分工深化帶動了對服務的中間需求,服務在
商品生產 體系內部展開,與商品生產、
流通 和
消費 有關的信息的蒐集、處理、
加工 等
需求 帶動了
信息服務業 的發展。同時分工深化使企業的
組織結構 發生變革,從而導致
管理 和市場運作等與
生產 的
信息處理 有關的部門的逐漸強化和在專業分工基礎上的獨立化,推動了諸如
研發 、
會計 、諮詢等專業
服務業 的發展。
服務經濟相關著作 技術 進步驅動了一些現代新興
服務業 如管理、諮詢、廣告服務的發展。這些
服務業 所提供的服務愈來愈以承載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或信息為己任,也就是說“服務”
產品 本身也在“知識化”和“
信息化 ”。另一方面,
服務業 通過運用不斷進步的
信息技術 使自身的生產率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即服務業的生產技術也在 “知識化”和“信息化”,如
連鎖經營 、
電子商務 等服務在全球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信息技術 ,實現了
服務產品 在全球範圍內的規模化經營,如
沃爾瑪 、
家樂福 都是全球連鎖經營的傑出代表。
服務業內部結構的升級趨勢在
已開發國家 尤為明顯。西方國家在經歷上個世紀70年代經濟“
滯脹 ”現象的窘境後,利用
服務業 內部結構升級,成功地實現了經濟的健康穩定增長。有研究表明,
服務業 內部結構呈現升級趨勢的國家,其
國民經濟結構 的穩定性也會得到增強。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已開發國家的經濟“
服務化 ”實際是 “知識化”或“信息化”。在世界經濟合作組織的國家中,金融、
保險 、
房地產 及經營服務等服務產業的增加值占
國內生產總值 的比重均超過了1/3。
隨著各國
服務市場 開放度不斷提高,
服務業 全球競爭的格局基本形成。其次,跨國服務企業的迅速崛起,加劇了全球服務業的
競爭 。以
已開發國家 跨國服務企業在全球範圍內的擴張為代表,如國際
零售業 巨頭沃爾瑪、家樂福,這些跨國零售巨頭的海外
銷售額 幾乎占到其全部銷售額的50%以上,其
全球化 可見一斑。另外
金融業 、商務
服務業 等領域也有諸多在全球範圍經營的傑出代表,這些領域也成為跨國服務企業的重點拓展領域。
隨著中國服務市場的全面開放,中國必將成為世界
服務業 增長最快的
市場 之一,全球跨國服務性企業都將目標瞄準發展潛力巨大的中國服務業市場。2004年底,美國聯合包裹運送服務公司 (
UPS )承諾在2005年追加6億
美元 到中國的快遞業;2005年3月,
荷蘭國際集團 和
德意志銀行 入股
北京銀行 ,分別持有該
銀行 20%和5%的
股份 ;2005年3月19日,德勤會計事務所簽署協定收購中國本土最大會計事務所北京
天健會計師事務所 ,並準備在未來4年裡投資1億美元;2005年4月6 日,全球最大的
管理諮詢公司 之一,
畢博 的董事長麥克吉瑞?羅德拜訪
中國建設銀行 ,為進入中國金融業諮詢服務領域展開
公關活動 。
一方面,許多製造企業的專業服務呈
外包 趨勢,使製造業和
服務業 之間彼此依賴的程度日益加深。美國企業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致力於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把企業的
專業服務 進行全球外包,這一成功的運作,極大地提高了美國產品和服務的全球競爭力。另一方面,服務經濟中的製造業對服務的關注熱情也是空前高漲,諸如汽車、家電、計算機等許多
製造商 同服務企業一樣注重管理他們的服務,這些製造商已認識到進行全球競爭需要提供優質的服務。服務正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競爭手段和提供形成巨大
競爭優勢 的關鍵潛力。
從
通用電氣 、
施樂 、
惠普 、
IBM 到
海爾 ,這些
利潤 大都來自
產品銷售 的企業正迅速轉變為服務提供商。通用電器公司打算通過服務來創造75%的利潤。IBM 從它為硬體業務所做的基本服務中得到了其收入的33%,包括計算機租賃、維修和軟體。太多的製造商正在迅速的捲入到服務當中,加入到基礎生產商品的服務越來越多,
延期付款 和租賃系統、
培訓 、服務契約、諮詢服務等,以通過新的服務領域來獲取競爭優勢。在製造業工作的65%和76%的
員工 也正在從事服務工作,如研發、維修、設計等。可見,當今領先的製造商都是在其傳統製造業務上通過增加服務從而獲取競爭優勢的,如果世界上的競爭模仿日益增加,那么服務就是產生差異性的主要手段。服務經濟中的製造企業也越來越多地依賴服務並將它作為重要的競爭手段,製造業也會逐步
服務化 ,服務成為當今全球經濟的主導要素。
當今世界幾乎所有高度發達的國家都已經成為“服務
經濟體 ”,而中國的服務經濟
發展水平 相對落後。換一個角度思考,這意味著未來中國發展服務經濟的空間和潛力巨大,其中,
生產性服務業 被視為中國向服務經濟全面
轉型 的最佳突破領域。
政府推進
當前,全球經濟進入又一輪周期性調整,這預示著新一輪
生產性服務 發展契機的出現。歷史證明,
經濟周期 與
生產性服務 市場發展之間有著某種必然的關聯。始於2007年的
次貸危機 極有可能導致又一次經濟觸底,並帶來新的
生產性服務 市場發展機會。日益融入全球經濟的中國正應該抓住這一契機。
服務經濟相關會議發言 潛力巨大 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包含服務產出、
服務業 就業 、服務消費、
服務貿易 、服務業投資五大主要
經濟活動 。對比發現,中國在服務經濟五大主導組成部分的指標都偏低。
以上統計數字得出的結論是,中國服務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而換一個角度思考,這些數據同時意味著未來中國發展服務經濟的巨大空間和潛力。
預期收益 過去數年內中國
服務業 一直在快速發展,但傳統的製造業仍是
國民經濟 的
支柱產業 ,大量的勞動力還沒有從土地上釋放出來。發展服務經濟可以改變
中國產業結構 的落後現狀,改變三大產業的結構比重,降低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增加城鎮勞動力
就業 ,實現經濟長期
可持續發展 。
降低能源消耗,減輕環境污染:中國製造業比重偏大,其能源消耗比例也大。能源消耗隨之帶來污染問題。相比而言,
服務業 資源消耗少,是節能產業。從世界平均水平來看,製造業能源消費強度比
服務業 高六倍之多。不僅如此,
服務業 環境污染小,是減排產業。據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南京市
服務業 每創造萬元
人民幣 增加值所造成的煙塵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僅為製造業的4.8% 和3.2%。
服務業 在減少能耗和污染方面的優勢有助於實現中國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
增加工作崗位,緩解
就業 難題:據統計,2003?2007年間中國城鎮新增崗位數有超過8成來自
服務業 。
服務業 歷來是大量吸納大學畢業生
就業 的領域。2007年美國大學生有超過80%進入服務行業
就業 。在
歐盟 國家,2008年的畢業生有至少75%進入服務行業就業。中國的情況也類似。
帶動中國製造業結構升級和轉型:中國製造業的
服務化 水平很低,97.8%的中國企業都是製造驅動而非服務驅動,以致企業普遍受到
產品同質化 、
利潤率 不斷下降和
消費者 需求日益嚴苛的挑戰。
應對挑戰 首先,製造業企業發展基於產品的增值服務或以服務為導向的解決方案,可以增加產品難以複製的
差異化優勢 ,全面提升
客戶 的體驗,從而擺脫單純的
價格競爭 ,鞏固甚至增加產品的
市場份額 和開拓更廣、更持續的收入來源;其次,製造業企業利用在研發、
供應鏈 、
銷售 等
價值鏈 上的運營優勢發展專業服務能力,幫助客戶加強其運營和
業務支持 能力,從而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若製造業企業進而將
內部化 的
生產性服務 剝離 出來,成為獨立運營的第三方專業服務提供商,則有助於製造業的
創新 發展和結構升級,加速中國向服務
經濟轉型 。
發展方向 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發展服務經濟的世界趨勢,並著手引導中國的服務經濟發展方向。2006年,中國政府即確定了中國
服務業 發展總體方向和基本思路。
進入2009年,
國際金融危機 持續擴散蔓延,世界經濟急劇下降,國外需求大幅減弱。面對相對艱難的
外部經濟 環境,中國政府提出當前的經濟工作要圍繞“保增長、保
就業 、保民生、保穩定” 這個大局,大力推進經濟結構
戰略 性調整,加快發展現代
服務業 。
城市政府目標指向生產性服務業
服務經濟的發展和服務經濟結構的形成,與城市化進程息息相關。城市化是
服務業 發展的需求基礎,只有
生產要素 和人口聚集到相當規模,產生對
生產性服務 和消費性服務強大的
市場需求 ,才足以支撐服務行業的不斷專業化和迅速發展。基於這一相關性,中國政府提出,有條件的大中城市要逐步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
發展步驟 具體到各級城市,政府部門可以分三個步驟引導和推進本地
服務業 的轉型和發展。
第一步:聚焦生產性服務業
什麼是
生產性服務 ?顧名思義,生產性服務是與消費性服務相對的概念。從服務對象來講,它不是直接滿足最終消費需求,而是滿足商品和服務的生產者對服務的中間使用需求,還滿足包括
政府消費 、出口和
資本形成 等對服務的最終使用需求。從服務目標來講,生產性服務業是指為保持商品和服務
生產過程 的連續性,為促進
技術 進步、
產業升級 和為提高
生產效率 提供保障服務的服務行業。
伴隨著整個產業結構向
第三產業 的升級,為生產者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活動,成為製造業的關鍵性投入,也是
經濟效率 提高的重要動力。與製造業和消費性
服務業 相比,生產性服務業的利潤率和生產力更高,而且生產性服務占服務業全部產出的比重連續多年在不斷提高。例如,
銀行業 和信息傳輸業的
平均利潤率 超過10%,而製造業的利潤率卻低於4%。
第二步:選擇重點服務行業
確定了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大方向之後,城市政府接下來應當考慮的問題是,基於本地獨特位勢,選擇2~3個重點行業,針對性地制定
差異化 的
發展戰略 ,切忌“一窩蜂”和“原樣照搬”的想法和做法。決策部門首先要對本地位勢有客觀中立的認識。
城市的總體位勢包括人才狀況、產業基礎、地理位置、基礎設施和城市環境等衡量因素。在這五大影響因素中,前三者對城市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起著決定性作用 。
一個城市的總體位勢優越,其經濟發展水平也就越高,
服務業 的發展潛力也越大。城市的總體位勢是政府決策部門制定服務發展
戰略 的根本出發點。不同類型的城市在具體套用時側重點略有不同。對於總體位勢較優的城市,它們的行業選擇範圍相對較大。當地政府需要仔細甄別唯我獨有的優勢,以便制定差異化的
服務戰略 ,有效推動
城市經濟 向服務轉型。對於總體位勢欠佳的城市,它們發展
服務業 起點相對較低,當地政府要加強
戰略 引導,同時敦促城市各機構共同提升某一位勢,如注重人才培養,從而增添發展某類服務業的信心和後勁。對於總體位勢明顯優越,
服務業 超前發展的城市,當地政府在制定服務發展
戰略 時則需著眼未來,通過
創新 的鼓勵政策和激勵措施推動服務業的產業升級和長遠可持續發展。
選擇重點發展的服務行業時,城市還應當考慮到所處城市群的
產業集群效應 。現代的城市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它與周邊的城市組成高密度、關聯緊密的城市群體,群內的
人力資源 聚集度和產業聚焦度相當高。在這樣的城市群內,由眾多企業個體組成的產業集群可以產生外部經濟效應、
交易成本 的節約、
協同效應 以及學習和
創新 的效應等集群效應。從產業集群的視角選擇重點發展的服務行業,可以幫助城市充分發揮集群效應,增強企業的
競爭力 並提升產業的競爭力,進而促進整個城市群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城市的總體位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能否吸引潛在
服務業 投資,而這是擺在城市政府面前的最大挑戰之一。如何吸引真正適合城市服務經濟發展需要的投資?先發制人的城市政府會首先確定所在區域的
產業集群 優勢,然後圍繞這一集群優勢提升總體位勢。同時,城市政府需要改變
思維定勢 ,不再固守已有的集群優勢,而是通過改進教育環境、人才發展,加大
技術 研發投入等方式來擴大和拓展原有的集群優勢,以吸引新的
投資者 。
第三步:彌補差距,構建長期競爭優勢
如前文所述,中國服務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不高,而且,各城市
服務業 的發展水平和
發展速度 很不均衡。經過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我們發現中國城市普遍存在以下六個方面的差距。這些差距阻礙了城市生產性服務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1.結構性人才短缺。雖然是人口大國,中國的結構性人才短缺問題相當突出,缺乏複合型中高端人才(既懂
技術 又精通外語、管理的全方位人才)和適用性技術人才(例如編程熟練的基礎程式設計師);
服務業 教育和培訓力度不夠,缺乏
財政 、
稅收 、
信貸 等手段支持。據
國家發改委 統計,中國近50%的高端服務行業
職位 招不到足夠、合適的人才。與此同時,2008年中國近150萬大學畢業生不能實現
就業 ,大學生的
失業率 超過12%,是登記失業率的3倍左右。如果接受適當的
就業 培訓,這些大學生就有可能填補這些服務行業的
職位空缺 。
2.指導和鼓勵政策缺乏。各級政府對
服務業 發展的規律認識不足,缺乏相關配套政策或措施,現有政策針對性不強、可行性不夠;政府繼續 “偏愛”製造業,以致製造業企業為了享受更大政策優惠而不願將
內部化 的生產性服務剝離出來,比如
生產物流 ;已有的針對服務業的優惠政策門檻過高,中小服務業企業在
市場準入 、
信用擔保 、
金融服務 、人才培養等方面獲得的政府扶持不夠,創業和
創新 的積極性不高。
3.基礎設施不完善。大多數城市缺乏完善的IT基礎設施和配套的套用平台,不能完全滿足(中小)服務企業開展業務的需要。北京的寬頻覆蓋率為55%,遠遠低於倫敦、紐約和東京的平均覆蓋率80%,中國其他二、三線城市的情形就可想而知了。
4.政府公共服務的可用性和可及性差,供給效率低下。中國城市的人均政府
財政支出 普遍較低,政府對公共服務領域的資源投入不足;行政審批項目和環節過多,工作較率低;
政府職能 部門分散、數據和
流程管理 孤立,缺乏
協作 ;政府部門沒有充分使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提供公共服務。例如,上海企業的平均
清關 時間為8.7天,而韓國為5.3天,比中國快1/3。
5.生態協作系統不健全:全民缺乏先進的
服務意識 和
服務理念 。消費者及客戶尚未完全認可第三方服務的價值;服務的
標準化 、
規範化 與
誠信 度不足;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及市民之間有待建立良性可持續的協作關係。
6.城市環境缺乏吸引力。許多城市在
商業環境 (如商務基礎設施、
企業文化 與
制度 等)、社會環境(社會秩序、社會保障、城鄉協調等)或生活環境(如居住、教育、保健和生態等)存在某種欠缺,降低了吸引
資金 和人才能力。
推進發展 發展服務經濟的新趨勢,對中國政府特別是城市政府提出了很多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國應當從
戰略 的高度認識
生產性服務 的發展規律,充分發揮政府對市場的培育、規範和監管功能,從
體制 與政策、人才發展、基礎設施改進、公共服務轉型、友好環境創建、生態協作系統等六個方面採取行動,引導
市場主體 、事業單位、
社會組織 等各
利益相關者 協同有序地推進城市服務經濟的轉型和發展。
受世界
經濟衰退 影響,中國經濟的增長步伐有所減緩,但中國向服務
經濟轉型 的
戰略 並未動搖,相反,經濟放緩給中國政府和企業一個深挖潛力、追趕先進的機會。中國各級政府在服務經濟的轉型及發展進程中起著關鍵的引導和協調作用。城市政府需要首先制定差異化的服務
經濟發展戰略 ,然後構建並完善城市的服務經濟體系,引導各個利益相關者協同有序地共同推進城市服務經濟的轉型,實現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