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

持戒

戒亦稱為解脫,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脫。入菩薩道,三無漏學為根本。學佛千萬不要被虛妄的名聞利養迷著。佛法亦有法運,雖衰不會滅亡,因末法有一萬年之法運,現在只過去了十分之一。修菩薩道一定要由三無漏學開始,持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樞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持戒
  • 描述:佛學語言
  • 前提:必須有智慧
  • 所分種類:悕求等四種
概述,四種持戒,一切經論盛讚持戒,神奇力量,內容簡介,寓意,觀點,相關故事,第1章,第2章,第3章,第4章,

概述

△ 戒律在三藏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佛的生活記錄就是戒律。在行為上以戒律為標準,在思想上以經論為標準。戒律的基本精神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 受戒容易,守戒難。持戒必須有智慧,如無智慧無法持戒,亦守不住;又戒生定、定生慧,相資相成。內有煩惱,外有誘惑,降伏煩惱需要智慧,俗語說:沒有理智,控制不了感情。戒有二種,一為止持,一為作持。如五戒之規定均為不應作,為止持,屬自利;作持是必須要作,屬利他。例如,受菩薩戒之後,路遇病人必須為其安置照顧,不管即犯戒,謂之作持。
△ 學佛人應常作如此想:佛制定的戒律是為我一個人制定的,不是拿它量旁人。信心清淨就是華嚴經的一真法界,此即禪宗的明心見性,故大乘學人的下手處即是破四相(一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據《金剛經》;一指生相、住相、異相、滅相,據《大乘起信論》)。學佛就要學吃虧,學上當,此種大利益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得到的,如對初學佛的人講這種話,一定把他講跑了,但是對老修行應說真實話。
△ 由初學佛到等覺菩薩都要守戒。
△ 正助雙修,正修是定,助修是六度,正修不著有,助修不著空。無論修那一法門,戒律是共同科目,戒律幫助成就。八萬四千法門均修定,淨土得一心不亂,是念佛三昧,離開戒不成,戒幫助得定。止持是斷絕作惡的增上緣,作持是歷事練心。佛對於眾生了解得太深刻,教導我們的修身方法也太善巧,心常在定中保持清淨心,失去清淨心所修的均為痴福。除非為了度眾生,否則以不接觸繁華世界為上策。
△ 學佛之後看到某人能說不能行,就要批評他而造口業,是三途之因。有人受了戒之後,天天看人家的行為是否如法;如看到旁人犯戒就失卻恭敬心,反而更增加自己造業的機會,還不如不受戒。須知戒律是律自己的,管自己不要管旁人。佛規定在家人不準看出家人的戒律,其原因在此。
△ 毀謗出家人罪很重。出家人不管其持戒或破戒,只要對他恭敬,就如同恭敬三世諸佛,若毀謗他則罪孽深重。至於破戒僧,因行為不檢而招致眾生毀謗三寶之因緣,他自己將來作墮落之因,是他自己的事,與眾生不發生關係。故古詩有云:
其人戒定雖羸弱,善能說法度眾生;
若能供養此人者,勝於供養十方佛
△ 學佛是自己學佛,不必看人家學佛的精進程度如何,人家學與不學與自己毫不相干。以修十善言,天天根據經典批評人家,只有自己造口業,對於自己毫無好處。如果機緣成熟,一說即能改過遷善,不妨倒予以規勸,否則還是不要管人家的閒事比較好。

四種持戒

【四種持戒】 [出雜阿毗曇心論] 一悕望戒悕即悕求。望即期望。謂求生天及余善處。堅持禁戒。是名悕望戒。
二恐怖戒謂畏墮惡趣。畏惡名稱。堅持禁戒。是名恐怖戒。
三順覺支戒謂隨順七覺支。莊嚴其心。堅持禁戒。是名順覺支戒。(七覺支。即七覺分。謂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除覺分。舍覺分。定覺分。念覺分也。)
四清淨戒謂無漏戒。能離煩惱染垢。是名清淨戒。(無漏戒者。即聲聞緣覺無漏道品所發之戒也。)

一切經論盛讚持戒

○大方廣佛華嚴經賢首品雲。若常信奉於諸佛。則能持戒修學處。若常持戒修學處。則能具足諸功德。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
又雲。家是貪愛系縛所。欲使眾生悉免離。故示出家得解脫。於諸欲樂無所愛。
述曰。出家學處。所謂二百五十戒也。戒名波羅提木叉。此翻保解脫。今既示出家得解脫。是明指比丘戒法。決能具足諸功德矣。苟不持修。豈名信佛奉佛。誰謂毗尼僅屬小乘。非即大華嚴哉。
明法品雲。於去來今佛所說之法。所制之戒。皆悉奉持。心不捨離。是故能令佛法僧種。永不斷絕。
十行品中第二行雲。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饒益行。此菩薩護持淨戒。於色聲香味觸。心無所著。亦為眾生如是宣說。不求威勢。不求種族。不求富饒。不求色 相。不求王位。如是一切。皆無所著。但堅持淨戒。作如是念。我持淨戒。必當舍離一切纏縛。貪求。熱惱。諸難逼迫。毀謗亂濁。得佛所贊平等正法。佛子。菩薩 如是持淨戒時。於一日中。假使無數百千億那由他諸大惡魔。詣菩薩所。一一各將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天女皆於五欲善行方便。端正姝麗。傾惑人心。執持種種珍 玩之具。欲來惑亂菩薩道意。爾時菩薩作如是念。此五欲者。是障道法。乃至障礙無上菩提。是故不生一念欲想。心淨如佛。唯除方便教化眾生。而不捨於一切智 心。佛子。菩薩不以欲因緣故。惱一眾生。寍捨身命。而終不作惱眾生事。菩薩自得見佛已來。未曾心生一念欲想。何況從事。若或從事。無有是處。爾時菩薩但作 是念。一切眾生於長夜中。想念五欲。趣向五欲。貪著五欲。其心決定耽染沉溺。隨其流轉。不得自在。我今應當令此諸魔。及諸天女。一切眾生住無上戒。住淨戒 已。於一切智。心無退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入於無餘涅槃。何以故。此是我等所應作業。應隨諸佛如是修學。作是學已。離諸惡行。計我無知。以智入 於一切佛法。為眾生說。令除顛倒。然知不離眾生。有顛倒。不離顛倒。有眾生不於顛倒內。有眾生。不於眾生內。有顛倒。亦非顛倒。是眾生。亦非眾生。是顛 倒。顛倒非內法。顛倒非外法。眾生非內法。眾生非外法。一切諸法。虛妄不實。速起速滅。無有堅固。如夢如影。如幻如化。誑惑愚夫。如是解者。即能覺了一切 諸行。通達生死。及與涅槃。證佛菩提。自得度。令他得度。自解脫。令他解脫。自調伏。令他調伏。自寂靜。令他寂靜。自安隱。令他安隱。自離垢。令他離垢。 自清淨。令他清淨。自涅槃。令他涅槃。自快樂。令他快樂。佛子。此菩薩復作是念。我當隨順一切如來。離一切世間行。具一切諸佛法。住無上平等處。等觀眾 生。明達境界。離諸過失。斷諸分別。舍諸執著。善巧出離。心恆安住。無上無說。無依無動。無量無邊。無盡無色。甚深智慧。佛子。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饒益 行。
十地品中第二地。專明戒波羅蜜。(第三十五卷)
隨好光明功德品雲。諸天子。汝等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淨治其意。住善威儀。悔除一切業障。煩惱障。報障。見障。以盡法界眾生數等身。以盡法界眾生數等頭。以盡法界眾生數等舌。以盡法界眾生數等善身業。善語業。善意業。悔除所有諸障過惡。
離世間品雲。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清淨戒。何等為十。所謂身清淨戒。護身三惡故。語清淨戒。離語四過故。心清淨戒。永離貪嗔邪見故。不破一切學處清淨戒。於一 切人天中作尊主故。守護菩提心清淨戒。不樂小乘故。守護如來所制清淨戒。乃至微細罪生大怖畏故。隱密護持清淨戒。善拔犯戒眾生故。不作一切惡清淨戒。誓修 一切善法故。遠離一切有見清淨戒。於戒無著故。守護一切眾生清淨戒。發起大悲故。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十七卷。大天告善財雲。如諸眾生及草木。一切生長鹹依地。世及出世諸善根。皆依最勝屍羅地。無戒欲求生善道。如鳥無翼欲飛空。 如人無足欲遊行。亦如渡海無船筏。 或於日夕三時浴。或復三時作護摩(此雲火祭。謂結壇持咒術)。卻粒自默如啞羊。無戒苦身無所利。 或大族子旃陀子。俱 能持戒等生天。貴賤種姓虧戒身。皆墮地獄無差別。卑門持戒生天上。勝族毀犯墮幽冥。摩登持戒亦生天。仙人破戒入諸獄。王族多聞具色力。惡見無戒如獸蚖。如 甘果樹猛獸圍。猶蓮華池毒蛇止。寍守貧賤恆持戒。具聖財寶德嚴身。破戒眾人之所輕。持戒天人鹹信重。旃檀鬱金及沉麝。如是一切不為香。菩薩持戒最勝香。徧 出人天無有盡。卑陋持戒後生天。現蒙王者所瞻禮。此世他生安隱樂。如是戒果牟尼說。欲生人天及涅槃。如應具戒必當得。是故精勤持淨戒。隨心所願皆圓滿。若 有臨終肢節痛。一切親屬欲分離。諦思我有清淨戒。身心歡樂無憂畏。戒為惑病最勝藥。護諸苦厄如父母。痴闇燈炬生死橋。無涯業海為船筏。帝釋轉輪威德王。富 貴尊嚴無等倫。家有僕隸能持戒。承事供養而親敬。若有臨至命終時。持戒破戒生安畏。欲得當來極樂處。應當專意勤護持。戒珠不假刀兵護。戒為伏藏無所侵。戒 為勇伴導前行。戒為出世莊嚴具。我贊持戒諸功德。如佛世尊真實說。
三十一卷。天主光女告善財雲。汝應勤修表無表戒。謂若性若遮。有罪無罪。微細觀察。無 缺減故。
三十三捲雲。有二種戒。具足受持。則得圓滿善知識法。一菩薩戒。二別解脫戒(即比丘學處也)。持是二戒。則能圓滿善知識法。如佛所說。自不持 戒。令他持戒。無有是處。若諸菩薩。具足圓滿頭陀功德。如是二戒。悉得清淨。不失善法。
三十八捲雲。菩薩有十種法。審諦思惟具足圓滿。則能成就無憍慢 心。一者諦觀身界。作是念言。我今出家。無殊死人。父母親愛朋友眷屬。一切所有。皆棄捨故。二者思惟我今服壞色衣。進止威儀。不同世間。三者思惟既毀形 好。執持應器。乞丐於他。四者思惟我今乞食。如旃陀羅。五者思惟為求段食。長養我身。我之壽命。死在他手。六者思惟所乞之食。人畜之餘。彼若嫌棄。我方得 食。七者思惟我今應當於師長所。恭敬供養。令生歡喜。八者思惟我今欲令同梵行者。生歡喜故。具足威儀。無違法式。九者思惟我今出家。於佛法中。未得少分。 十者思惟一切眾生。於我嗔恨。我常安隱。如是思惟。得無憍慢。
晉譯賢首品雲。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具足持淨戒。一切如來所讚嘆。 十善 業跡悉清淨。勸化眾生持淨戒。開發眾生求佛道。因是得成清涼光。
十回向品雲。菩薩若自不修梵行。令他淨修梵行。無有是處。自退梵行。令他具足梵行。自破 梵行。令他安立梵行。自離梵行。令他立梵行道。自減梵行。令他修習梵行。自不樂梵行。令他樂修梵行。自不住梵行。令他安住梵行。自不究竟梵行。令他究竟梵 行。自舍梵行。令他不捨安住梵行。自壞散梵行。令他攝取梵行。俱無有是處。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如說修行。遠離顛倒。又能廣說離顛倒法。實語實行。修習清淨 身口意業。離諸染污。行無礙處。滅一切障。
離世間品雲。離慢下意。心無放逸。身口及意。皆悉柔軟。無有輕躁。心常歡喜。護持淨戒。和顏愛語。先意問訊。 遠離邪偽。是菩薩智具。自然成就佛法器故。
○增益阿含經釋道安序雲。此二阿含。其中往往有律語。外國不通與沙彌白衣共視也。而今已後。幸共覆之。使與律同。此乃茲邦之急者也。斯諄諄之誨。幸勿藐藐 聽也。廣見而不知護禁。乃是學士通中創也。 增益第二捲雲。所謂戒者。息諸惡故。戒能成道。令人歡喜。戒瓔珞身。現眾好故。夫禁戒者。猶吉祥瓶。所願便 尅。諸道品法。皆由戒成。如是行禁戒者。成大果報。諸善普具。得甘露味。至無為處。 第五捲雲。設有作重罪。悔過更不犯。此人應禁戒。拔其罪根原。
長阿含經第十五卷。婆羅門雲。戒即智慧。智慧即戒。有戒有智。然後所言誠實。無有虛妄。我說名婆羅門。佛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有戒則有慧。有慧則有戒。戒能淨慧。慧能淨戒。如人洗手。左右相須。戒慧具者。我說名比丘。
正法念處經雲。有垢戒者。生於天中。無垢戒者。至於涅槃。世間戒者。則有流動。出世間戒。則無流動。 又雲。意受持戒故。師則能與戒。無心諂受戒。必定入 地獄。又雲。自余死者。唯棄其身。毀戒此丘。一切善法。皆悉破壞。 又雲。若受持戒者。可得名為人。一切破戒者。則如狗不異。
中阿含經雲。人犯一法。謂妄言是。不畏後世。無惡不作。寍啖鐵丸。其熱如火。不以犯戒。受世信施。若畏於苦。不愛念者。於隱顯處。莫作惡業。若不善業。已 作今作。終不得脫。亦無避處。 又雲。若有比丘犯戒。破戒。缺戒。穿戒。穢戒。黑戒者。欲依戒立戒。以戒為梯。升無上慧堂正法閣者。終無是處。
雜阿含經雲。世尊告諸比丘。當恭敬住。常當繫心。常當畏慎。隨他自在諸修梵行上中下座。所以者何。若有比丘不恭敬住。不繫心。不畏慎。不隨他自在諸修梵行 上中下座。而欲令威儀足者。無有是處。不備威儀。欲令學法滿者。無有是處。學法不滿。欲令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具足者。無有是處。解脫知 見不滿足。欲令得無餘涅槃者。無有是處。
本事經雲。出家而破戒。二俱無所成。謂失在家儀。及壞沙門法。寍吞熱鐵丸。洋銅而灌囗。不受人信施。而毀犯屍羅。諸毀犯屍羅。無悔無慚愧。多受人信施。定當生地獄。諸有智慧人。應堅持淨戒。勿受人信施。而毀犯屍羅。
○大寶積經三律儀會雲。世若有人於別解脫起違背想。則為於佛力無所畏而生違背。彼若於佛力無所畏生違背者。則於去來現在諸佛而生違背。由此未來所受異熟無 量大苦。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受地獄苦。比前眾生所受苦毒。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優波尼沙曇分。亦不及一。
又雲。我終不聽執著我見。眾生見。壽 者見。補特伽羅見者。於我法中而得出家。我若不許。強出家者。皆為是賊。食重信施。亦不成就真比丘戒。 菩薩藏會雲。勿自恃持戒。輕毀犯戒者。恃戒陵於 人。是名真破戒。  又雲譬如圂豬。行處糞穢。兼又食啖。初無厭惡。眾生亦爾。極可憐愍。淫惱所逼。於親非親。為諸煩惱之所加害。行魔徒黨魔 罥所縛。纏裹惑網。陷沒欲泥。菩薩觀是事已。於彼眾生髮起大悲。我當為彼宣說妙法。令其永斷諸欲煩惱。
又雲。我說一切習近欲時。無有少惡而不造者。彼若 報熟。無有少苦而不攝受。
又雲。出家菩薩復有五法若成就者。不值佛世。不親善友。不具無難。失壞善根。不隨安住律儀菩薩修學正法。亦不速悟無上菩提。何 等為五。一者毀犯屍羅。二者誹謗正法。三者貪著名利。四者堅執我見。五者能於他家。多生慳嫉。譬如餓狗。慞惶緣路。遇值鎖骨。久無肉膩。但見赤塗。言是厚 味。便就銜之。至多人處。四衢道中。以貪味故。涎流骨上。妄謂甜美。或齩或舐。或齧或吮。歡喜纏附。初無舍離。時有剎帝利婆羅門。及諸長者。皆大富貴。來 游此路。餓狗遙見。心生熱惱。作如是念。彼來人者。將無奪我所重美味。便發大嗔。出深毒聲。惡眼邪視。露現齒牙。而行齧害。如是當來末世。有諸苾芻。於他 施主。勤習家慳。耽味屎尿。妄加纏裹。雖值如是。具足無難。而便委棄。不修正檢。此之苾芻。我說其行。如前痴狗。
又雲。當來之世。我諸弟子。少有苾芻。 深心希樂。趣般涅槃寂靜之法。多依三事以為常業。一者常喜追求世間名利。二者貪樂朋黨追求食家。往還不絕。三者喜樂追求華飾房宇。貯積財寶什物資具。以依 如是三種事故。終不解脫三種惡趣。
文殊師利授記會雲。若有已發菩提心者。乃至微惡終更不作。何所不作。謂貪嗔痴。及以在家威儀調戲。悉皆遠離。若出家 已。不復希望名利恭敬。安住出家所修行法。
又雲。菩薩成就一法。令願不退嚴淨佛剎。何謂一法。應學不動如來為菩薩時。本所修行。立弘誓願。我當所在生 處。初生之時。若不出家。則為欺誑十方諸佛。如是菩薩。應隨順學。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生處。皆悉決定舍家出家。何以故。菩薩最勝利益。所謂出家。樂 出家者。則能攝取十種功德。一者不著諸欲。二者樂阿蘭若。三者行佛所行。四者離凡夫行。五者不著妻子。及以財產。六者離惡道因。七者修善趣法。八者宿世善 根。皆不損減。九者恆為諸天之所嘆羨。十者一切鬼神。恭敬守護。
又雲。菩薩成就三法。令願不退。攝受佛剎功德莊嚴。一者尊重愛樂住阿蘭若。二者無所染著 而行法施。三者堅固安住淨戒律儀。菩薩堅住戒律得十無畏。一者入聚落無畏。二者眾中說法無畏。三者飲食無畏。四者出聚落無畏。五者入寺無畏。六者大眾中食 無畏。七者教授無畏。八者親近和尚阿闍黎無畏。九者於自眷屬。慈心教誨無畏。十者受用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無畏。住戒律者。所有言說。令他信受。
又雲。若菩 薩在家出家。寍捨身命。終不破戒。以此持戒。共諸眾生回向無上菩提。 又雲。菩薩成就九法。令願不退。嚴淨佛剎。一者具身律儀。二者具語律儀。三者具意律 儀。四者滅諸貪慾。五者滅諸嗔恚。六者滅諸愚痴。七者不行欺誑。八者為堅固友。九者不輕慢善知識。
大神變會雲。大千界眾生。皆發趣菩提。假令盡一劫。男 女以奉施。若人發道意。以信而出家。隨佛而修學。其福勝於彼。過去未來世。一切諸如來。無有不捨家。得成無上道。三世一切佛。稱讚出家法。若樂供養佛。當 依佛出家。設滿恆沙界。珍寶供養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彼則近菩提。摧破魔軍眾。出家不放逸。白法恆增長。不壞眾善根。遠離諸煩惱。舍於家業累。順 道聖所贊。舍家離惱縛。除惱離魔縛。心解行無染。不久證菩提。
摩訶迦葉會雲。譬如二人。善解醫方。善解咒術。善別毒藥。善識甘露。爾時一人。於大眾中取 毒食之。現稀有相。食已受苦。復求甘露咒術。望除毒氣。爾時彼人求不能得。毒氣熾盛。遂便命終。時第二人。作如是言。我不能食毒藥。不須甘露。不欲處眾作 稀有想。令生苦惱。後五百歲。有諸在家出家菩薩。亦復如是。作如是言。如我說法。能除諸罪。轉集惡業。言還懺悔。彼於正法。墮落退沒。名為死人。復有菩 薩。其心清淨。既不作罪。不須懺悔。但當懺悔過去未來一切諸罪。現在不作。如彼不食毒藥。不須甘露。所言毒者。於正法中犯於戒律。
又雲。寍可一日。百數 歸俗。不應破戒。受人信施。
又雲。寍以燒熱鐵鍱為衣。不以破戒之身。而著袈裟。寍吞熱鐵。不以破戒之身。食人信施。
勝鬘夫人會雲。毗奈耶者。即大乘 學。所以者何。為佛出家而受具足。是故大乘戒蘊。是毗奈耶。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雲。持戒具足八法而得清淨。一者身行端直。二者語業淳淨。三者心無 瑕垢。四者志向堅貞。五者正命自資。六者頭陀知足。七者離諸詐偽不實之相。八者恆不忘失菩提之心。大集經海慧菩薩品雲。客煩惱起生慚愧。即向十方佛懺悔。 修集善法調諸根。是故菩提心最勝。
又雲。不為我見。受持淨戒。能壞陰魔。不為有貪。受持淨戒。壞煩惱魔。若為遠離生死過失。受持淨戒。能壞死魔。若能生 心。令毀禁者。悉持淨戒。受持淨戒。則壞天魔。
又雲。發者。離諸惡戒。作者。至心受持諸淨禁戒。觀者。至心調伏毀禁之人。如法住者。淨持禁戒。不生憍 慢。
無言菩薩品雲。若有受持清淨禁戒。不求果報。是名信力。不生煩惱。毀壞禁戒。是名進力。如是淨戒。至心護持。願向菩提。是名念力。觀身口意。如水中 月。響幻焰等。是名慧力。
不可說菩薩品雲。若有菩薩。自作是言。我是持戒。彼是破戒。如是菩薩。名誑如來。
日密分護法品雲。若無量僧悉破禁戒。但令五 人清淨如法。若有施者。得福不可稱計。何以故。以有護持佛法者故。憐愍一切諸眾生故。其心平等無二相故。破戒比丘雖在眾中。受取信施。不得安樂。何以故。 破禁戒故。不如法故。如是人者。一切十方無量諸佛所不護念。雖名比丘。不在僧數。何以故。入魔界故。持禁戒者。即佛弟子。毀禁戒者。即魔弟子。我都不聽毀 戒之人。受人信施。如葶藶子。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雲。若有不受如來戒。尚不能得野乾身。何況能感人天中。最勝快樂居王位。 又雲。出家菩薩。以三觀門。修忍辱行。名真出家。觀諸眾生。是 佛化身。觀於自身。為實愚夫。觀諸有情。作尊貴想。觀於自身。為僮僕想。又觀眾生。作父母想。觀自己身。如男女想。出家菩薩。常作是觀。或被打罵。終不加 報。善巧方便。調伏其心。
寶雨經雲。菩薩見違犯中。如微塵量。深生怖畏。下至小罪。心懷大懼。況多違犯。而生隨喜。何以故。由如來說。苾芻當知。多服毒藥。能令人死。少服毒藥。亦 令人死。苾芻當知。若多犯罪。即生惡趣。若少犯罪。亦生惡趣。菩薩如是正思惟時。驚怖違犯。 又雲。菩薩成就十種法。能持毗奈耶藏。一能了知毗奈耶。二能 了知毗奈耶義。三能了知毗奈耶甚深理趣。四能了知毗奈耶微細。五能了知應作不應作。六能了知自性違犯。七能了知施設違犯。八能了知所學波羅提木叉緣起。九 能了知聲聞毗奈耶。十能了知菩薩毗奈耶。諸法無行經雲。以無持戒性。是知持戒法。如是知戒相。終不毀於戒。
大薩遮經雲。一切功德助道之行。舉要言之。以戒為本。持戒為始。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癩野乾身。何況當得功德之身。以戒淨故。不斷佛種。成等正覺。不斷法種。分別法性。不斷僧種。修無為道。以持淨戒相續不斷故。功德無盡。
思益梵天經雲。問曰。世尊。誰能親近於佛。佛言。乃至失命因緣。不毀禁者。
月燈三昧經雲。無物能將此定來。必由淨戒之所起。 又雲。俗人處居家。善護持五戒。況得出家已。棄捨一切禁戒不完具者。棄捨我道教。毀謗於正法。阿鼻獄為 家。 又雲。菩薩淨戒。有十種利益。一為滿足一切智。二如佛所學而學。三智者不毀。四不退誓願。五安住於行。六棄捨生死。七慕樂涅槃。八得無纏心。九得勝 三昧。十不乏信財。 又雲。常行乞食。有十種利。一摧我慢幢。二不求親愛。三不為名聞。四住在聖種。五不諂不誑。不現異相。又不傲慢。六不自高舉。七不毀 他人。八斷除愛恚。九若入人家。不為飲食而行法施。十住頭陀行。有所說法。為人信受。 又雲。不以無身手。故名闕身分。若不持戒者。是名身分缺。
師子月佛本生經雲。戒為甘露藥。服者不老死。戒德可恃怙。福報常隨己。持戒得安隱。生處無患難。亦當見諸佛。受法得解脫。
法集經雲。菩薩修持淨戒。不破不漏。不點不污。智者讚嘆。住彼如是持淨戒中。所作大願。皆悉成就。又雲。世間出世間一切勝妙果報。皆由持戒而得。依因淨戒 根本力故。譬加一切草木叢林。依地為根本。菩薩住於持戒。能與一切天人。作大福田。復能滿足施者功德。複次。菩薩出家。修持淨戒。則能遠離一切世務之事。 著於染衣。則能滿足舍一切所愛之物。受持淨戒。則能滿足身口意清淨。愛念持戒。則能滿足六通。宴坐持戒。則能滿足菩提分法。聞於妙法。修持淨戒。則能滿足 四無礙智。推求多聞智慧。修持淨戒。則能滿足不自高心。親近善知識。修持淨戒。則能滿足一切功德。修持施波羅蜜戒。則能滿足一切智智。如所聞法。如說修持 淨戒。則能滿足為大法師。如所聞法。思惟持戒。則能滿足得陀羅尼。念菩提心。修持淨戒。則能超過一切諸惡。得滿足戒。不生害心。修持淨戒。則能滿足不失菩 提心。不失菩提心。修持淨戒。則能滿足不失三寶心。若有能護修持戒者。世間所有可護之者。皆悉能護。是名菩薩念戒。
菩薩處胎經雲。夫人慾出家。禁戒以為首。不著飾好法。行權菩薩道。畢命不惜身。不犯如毫釐。 又雲。八關齋者。諸佛父母。
央掘摩羅經雲。沙門法者。不多積聚。乃至鹽油亦不受畜。是沙門法。奴婢田宅若賣若買。諸不淨物。非沙門法。是在家法。
商主天子所問經雲。若自有犯。而不覆藏。如是菩薩當得直心。若見破戒。乃至為命。不捨菩提心。如是菩薩。得名持戒。
大迦葉問經雲。有二種法。增出家熱惱。一受持袈裟。心懷不淨。二恃己戒德。呵責非行。
○大般若經第四雲。若染色慾。於生梵天尚能為障。況得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菩薩斷欲出家修梵行者。能得無上正等菩提。非不斷者。
又雲。菩薩於五欲中。深生 厭患。不為五欲過失所染。以無量門。訶毀諸欲。欲為熾火。燒身心故。欲為穢惡。染自他故。欲為魁膾。於去來今常為害故。欲為怨敵。長夜伺求。作衰損故。欲 如草炬。欲如苦果。欲如利劍。欲如火聚。欲如毒器。欲如幻惑。欲如闇井。欲如詐親。旃荼羅等。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無量過門。訶毀諸欲。既善了 知諸欲過失。寍有真實受諸欲事。但為饒益所化有情。方便善巧。示受諸欲。 第八雲。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應學清淨身語意業。
又雲。從初發心。常樂受持 十善業道。不起聲聞心。不起獨覺心。於諸有情。恆起悲心。欲拔其苦。恆起慈心。欲與其樂。
第四十七雲。若菩薩生如是心。我應從初發心。乃至證得無 上菩提。於其中間。誓當不起貪慾心。嗔恚心。愚痴心。忿心。恨心。覆心。惱心。誑心。諂心。嫉心。慳心。憍心。害心。見慢等心。亦復不起趣向聲聞獨覺地 心。如是名為菩薩殊勝廣大心。
第五十一雲。發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自住十善業道。亦勸他住十善業道。持此善根。與一切有情。同 共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菩薩淨戒波羅蜜多。
第五十四雲。菩薩作是思惟。此十惡法尚礙善趣。二乘聖道。況大菩提。故應遠離。
又雲。於所學戒。堅 守不移。而於其中能不取相。是為菩薩於諸學處未曾棄捨。
第七十五雲。若菩薩雖受持戒。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為饒益一切有情。受持淨戒。我隨佛教。於淨 屍羅能無所犯。我行淨戒波羅蜜多。彼持戒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 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受持戒。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者戒想。由著此三輪受持戒故。名世間淨戒波羅蜜多。何緣此戒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 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若菩薩受持戒時。三輪清淨。一者不執我能持戒。二者不執所護有情。三者不著戒及戒果。是為菩薩摩訶薩受持戒時三輪清淨。又舍利子。 菩薩以大悲為上首。所持戒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受持戒故。名出 世間淨戒波羅蜜多。何緣此淨戒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
第一百一雲。若諸有情。長夜破戒。是菩薩於內外法。一切悉舍。方便令彼安 住淨戒波羅蜜多。
第一百二雲。我若不護淨戒波羅蜜多。當生諸惡趣。尚不能得下賤人身。何由成熟有情。嚴淨佛土。況當能得一切智智。
第三百二十五雲。若 不退轉位菩薩。於佛善說毗奈耶中。深生信解。終無疑惑。無戒禁取。不墮惡見。不執世俗諸吉祥事以為清淨。終不禮敬諸餘天神。如諸世間外道所事。
三百二十 六雲。不退轉位菩薩。不重利養。不徇名譽。於諸飲食衣服臥具房舍資財。皆不貪染。雖受十二杜多功德。而於其中都無所恃。
三百二十七雲。是菩薩雖現處居 家。而常修梵行。終不受用諸妙欲境。雖現攝受種種珍財。而於其中不起染著。又於攝受諸欲樂具。及珍財時。終不逼迫諸有情類。令生憂苦。
三百七十三雲。雲 何菩薩修戒隨念。是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從初發心。乃至安坐妙菩提座。恆住淨戒。無缺無隙。無瑕無穢。無所取著。應受供養。智者所贊。妙善受持。妙善 究竟。隨順勝定。思惟此戒。以無性為自性。由是因緣。不應思惟。何以故。如是淨戒。都無自性。若法無自性。則無所有。若無所有。則不可念。所以者何。若無 念無思惟。是為戒隨念。 善現白佛。若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者。則應無色。亦無受想行識。廣說乃至一切法皆應是無。佛言。於汝意云何。於一切法皆以無性為 自性中。有性無性為可得不。善現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於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中。有性無性。俱不可得。佛言。若爾。云何汝今可為是問。若一切法皆以 無性為自性者。則應無色廣說乃至一切法皆應是無。時善現白佛言。世尊。我於是法。無惑無疑。然當來世。有苾芻等求三乘者。彼作是說。佛說一切法。皆以無性 為其自性。若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者。誰染誰淨。誰縛誰解。彼於染淨及於縛解不了知故。破戒。破見。破威儀。破淨命。由破戒見威儀淨命。當墮地獄。傍生。 鬼界。受諸劇苦。輪迴生死。難得解脫。我觀未來。當有如是可怖畏事。故問如來如是深義。然我於此無惑無疑。佛言。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於一切 法。皆以無性為自性中。有性無性。俱不可得。不應於此執有無性。
第三百四十九雲。不應容納破戒之心。經剎那頃。況經多時。
第四百四雲。菩薩修行般若波 羅蜜多。於身語意三有罪業無容暫起。若作是念。此是身。我由此故而起身業。此是語。我由此故而起語業。此是意。我由此故而起意業。是名有罪身語意業。若得 身語意及身語意業者。便起慳貪心。犯戒心。忿恚心。懈怠心。散亂心。惡慧心。若從初發心。恆具受持十善業道。不起聲聞及獨覺心。常於有情起大悲心。是亦名 為能淨身語意三種粗重。
四百十六雲。十種不善業道。尚當能礙人天善趣。況於聖道及大菩提而不為障。
四百四十八雲。一切不退轉菩薩。常樂受行十善業道。 自離害生命。亦勸他離害生命。恆正稱揚離害生命法。歡喜讚嘆離害生命者。乃至自離邪見。亦勸他離邪見。恆正稱揚離邪見法。歡喜讚嘆離邪見者。是菩薩乃至夢 中。亦不現起十惡業道。況在覺時。
四百九十雲。菩薩志性好游諸佛國土。隨所生處。常樂出家。剃除鬚髮。執持應器。披三法服。現作沙門。  五百五十二雲。 若菩薩如是學時。所生之處。離害生命。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粗惡語。離離間語。離穢惡語。亦離貪慾嗔恚邪見。終不攝受虛妄邪法。不以邪法而自 活命。亦不攝受破戒惡見謗法有情以為親友。
五百六十六雲。雖知諸法離。而深畏眾罪。如佛所說應持淨戒。修諸福業。乃至般若波羅蜜多。於少罪中。應懷大 懼。不與同止。以世尊說。譬如毒藥。多少俱害。 五百六十八雲。是諸菩薩。又復常離一切惡業。終不毀犯佛所說戒。心無嫉妒。身語無失。
又雲。乃至夢中不 近惡友。況於覺時而親近彼。所以者何。諸菩薩於破戒人。著邪見人。不律儀人。行邪命人。無義語人。住懶惰人。樂生死人。背菩提人。愛俗務人。雖常憐愍。而 不共住。
又雲。念佛世尊所說禁戒。謂作是念。三世諸佛皆學此戒。成無上覺。證大涅槃。如是知已。精勤修學。天王當知。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為化有 情。及自修習少欲喜足。著糞掃衣。心常清潔。信力堅固。寍失身命。於戒不犯。心離憍慢。遊行城邑。雖服弊衣。而不生恥。遠離懈怠。常修精進。所作未辦。終 不中止。於糞掃衣。不見過患。朽故弊壞。終無輕鄙。但取其德。夫離欲者。乃服此衣。如來所贊。失慳貪者。亦不自贊。我能服此。於他不服。終無毀言。
又 雲。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善知種種毗奈耶法。謂毗奈耶。毗奈耶行。毗奈耶甚深。毗奈耶微細。淨與不淨。有失無失。別解脫本。聲聞毗奈耶。菩薩毗奈耶。 是謂諸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於如是等毗奈耶法。皆悉善知。善知一切威儀戒行。善學聲聞。獨覺。菩薩所受持戒。既修戒行。若見威儀不稱眾意。則應舍離非處 不行。若有沙門威儀戒行具足清白。即親近之。若婆羅門異學余行。則勸舍離修毗奈耶。修習如是戒行成滿。心無巧偽。嫉妒便滅。
五百六十九雲。持戒清淨。無 穿缺雜。戒品清淨。過諸聲聞及獨覺等。
五百八十三雲。若諸有情。修諸善法。心無厭倦。受持淨戒。終不毀犯。常樂利益一切有情。雖遇苦緣而無怯弱。隨所修 學。願與有情同證菩提。畢竟安樂。是為菩薩摩訶薩相。具此相者。名為菩薩。
放光般若經雲。菩薩行般若波羅蜜。亦不見身口意。雖有身口意。終不嫉恚邪見。不兩舌惡囗妄言綺語。無殺盜淫。無懈怠意。初不起惡智之事。若有菩薩不能舍此諸惡事者。此非菩薩。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經雲。乃至夢中亦行十善。而不暫起十不善行。是為不退轉菩薩。
○法華經雲。若見佛子。持戒清淨。如淨明珠。求大乘經。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大般涅槃經雲。受持是經而毀戒者。則是眾生惡知識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屬。如是之人。我亦不聽受持是典。寍使不受不持不修。不以毀戒受持修習。若我弟子受 持讀誦書寫演說涅槃經者。當正身心。慎無掉戲。輕躁舉動。 又雲。菩薩摩訶薩。常不犯惡。設有過失。即時懺悔。於師同學。終不覆藏。慚愧自責。不敢復作。 於輕罪中。作極重想。 又雲。為利養故。受持禁戒。當知是戒。不見佛性及以如來。雖聞佛性及如來名。猶不得名為聞見也。若為正法受持禁戒。當知是戒。能見 佛性及以如來。
○十住毗婆沙論雲。持戒與七法和合。故為善行。一慚。二愧。三多聞。四精進。五念。六慧。七淨命淨身口業。行此七法。具持諸戒。是名善行諸行。 於曲人 中。行質直心。敗壞人中。行真正心。諛諂人中。行無諂心。不知恩中。行於知恩。不知作中。而行知作。無利益中。能行利益。邪眾生中。行於正行。憍慢人中。 行無慢行。不隨教中。而不慍恚。罪眾生中。常作守護。眾生所有過。不見其失。 若受佛戒。不能護持。則欺諸佛。是污佛家。何以故。受戒時。 生佛家中。破戒則欺諸佛。名污佛家。 二虛空系法者。一貪著應路伽耶等經。二嚴飾衣缽。二縛者。一著諸見縛。二貪利縛。二障法者。一親近白衣。二疏遠善 人。二垢法者。一忍受諸煩惱。二樂諸檀越知識。二瘡法者。一見他人過。二自藏其過。二坑法者。一毀壞正法。二破戒受供。二燒法者。一以穢濁心而著袈裟。二 受淨戒者供給。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雲。言大施者。謂受持五戒。此是如來所說大施。以能攝取無量眾生故。成就無量眾生樂故。 修多羅中說。持戒人所願所作。皆悉成就。何以故。戒清淨故。 色貪。不淨能斷。淫貪。舍心能斷。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雲。諸菩薩等。以何義故。名法王子。以初發心來。常斷淫慾法故。
大智度論雲。比丘尼得無量律儀。故應次比丘後。在沙彌前。佛以儀法不便。故在沙彌後。 是菩薩必在四眾中。有四眾不在菩薩中。 罪福。從惱他益他生。非自 供養身。自殺身故。有罪有福。以是故。毗尼中言。自殺身無殺罪。有愚痴貪慾嗔恚之咎。 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屍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屍 羅。 持戒之人。無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諸餘罪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 五種優婆塞。一分行者。於五戒中受一戒。不能受持四戒。少 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多分行者。受四戒。滿行者。盡受五戒。斷淫者。受五戒已。師前更作誓言。我於自婦。不復行淫。 三歸依竟。我某甲。若身業不 善。若口業不善。若意業不善。貪慾嗔恚愚痴故。若今世若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誠心懺悔。身清淨。口清淨。心清淨。受行八戒。是則布薩(秦言善宿)。 問 曰。何故六齋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惡鬼逐人。欲奪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聖人。教人持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時齋法。不受八戒。直 以一日不食為齋。後佛出世。教語之言。汝當一日一夜。如諸佛持八戒。過中不食。是功德。將人至涅槃。 白衣來欲求出家。應求二師。一和尚。一阿闍黎。和尚 如父。阿闍黎如母。 若持戒無忍。當墮地獄。雖不破戒。以無忍故。不免惡道。何可縱忿。不自製心。惟當忍辱。眾戒自得。 如人著色觀身不淨三十六種。則生 厭心。若於觸中生著。雖知不淨。貪其細軟。觀無所益。是故難離。以其難離。故為之常作重罪。若 [p1] 地獄。地獄有二部。一名寒冰。二名炎火。此二獄中。皆以身觸受罪。苦毒萬端。此觸名為大黑暗處。 危難之險道也。 從初發心修戒。增積無量。與憐愍心俱。不求果報。不向聲聞辟支佛道。不離諸結使。但為自心清淨。不惱眾生故。世世持戒。以是故得佛道時。 戒得具足。 眾僧大海中。結界為畔際。若有破戒者。終不在僧數。譬如大海水。不共死屍宿。 佛如醫王。法如良藥。僧如瞻病人。戒如服藥禁忌。 佛於無量阿 僧祇劫來持戒清淨。故身口業無失。余諸阿羅漢如舍利弗等。極多六十劫。不久習戒。故有失。 出家菩薩守護戒故。不畜財物。又自思惟。戒之功德。勝於布施。 以是因緣。但隨所有而施。 菩薩亦不一定常少物布施。隨所有。多則多施。少則少施。 菩薩常斷淫慾。乃至不生想念。況有實事。 若破戒者。惱亂一切。是故 菩薩不生破戒心。何況破戒。 有一鬼頭似豬。臭蟲從口出。身有金色光明。是鬼宿世作比丘。惡口罵詈客比丘。以身持淨戒。故身有光明。以口有惡言。故臭蟲從 口出。 於五欲中。觸為第一。能系人心。如人墮在深泥。難可拯濟。 若受余欲。猶不失智慧。淫慾會時。身心荒迷。無所省覺。深著自沒。是故諸天令菩薩離 之。 菩薩輕余菩薩。念念一劫遠於佛道。經爾所劫。更修佛道。以是故不應自高。亦不下他。 持戒雖能不墮惡道中。生人中貧窮。不能自利。又不益人。以是故 行布施。 問曰。屍波羅蜜。則總一切戒法。譬如大海。總攝眾流。所謂不飲酒。不過中食。不杖加眾生等。是事十善中不攝。何以但說十善。答曰。十善為總相 戒。別相有無量戒。不飲酒。不過中食。入不貪中。杖不加眾生等。入不嗔中。余道隨義相從。 如發心欲殺。作方便。惡口鞭打系縛斫刺。乃至垂死。皆屬於初。 死後剝皮食啖割截歡喜。皆名後。奪命是本體。此三事和合。總名殺不善道。故知說十善道。則攝一切戒。 為今世取涅槃故。淫慾雖不惱眾生。心繫縛故。為大 罪。以是故。戒律淫慾為初。白衣戒不殺在前。為求福德故。 戒律中戒。雖復細微。懺則清淨。犯十善戒。雖復懺悔。三惡道罪不除。如比丘殺畜生。雖復得悔。 罪報猶不除。故但說十善業道亦自行。亦教他人。名為屍波羅蜜。十善道七事是戒。三為守護。故通名為屍波羅蜜。 問曰。口業有四種。何以但說實語。答曰。佛 法中貴實。故說實余皆攝。四諦實故得涅槃。複次。菩薩與眾生共事。惡口綺語兩舌或時能有。妄語罪重故。初地應舍。 持戒則攝一切眾生。布施則不能普周一 切。持戒遍滿無量。如不殺生戒。則施一切眾生命。如眾生無量無邊。福德亦無量無邊。略說諸能破佛道事。此中皆名破戒。離是破戒垢。皆名清淨。乃至聲聞辟支 佛心。尚是戒垢。何況余惡。 菩薩知諸法實相故。尚不見持戒。何況破戒。 行者以妨道故出家。若複習近白衣。則與本無異。以是故先求自度。然後度人。若未 能自度。而欲度人者。如不知浮人。欲救於溺。相與俱沒。 若說聲聞辟支佛事。猶為無益之言。何況餘事。 十二頭陀。不名為戒。能行則戒莊嚴。不能行不犯 戒。譬如布施。能行則得福。不能行者無罪(佛所結戒。弟子受持。不能行。則有罪矣)。 惡人破戒者。有可化。有不可化。不可化者。若攝取共住。則自壞其 道。於彼無益。譬如救溺。自不能濟。而欲濟彼。二俱不免。 菩薩住屍羅。或未得無生法忍故。諸煩惱風。吹動願樹。欲壞其屍羅。爾時應求禪定樂。除卻五欲 樂。五欲樂除故。戒得清淨。 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菩薩思惟。若我憎破戒及破戒者。愛戒及持戒者。而生愛恚。則還受罪業因緣。 破五眾戒。名 為破戒。不破所受戒。常為三毒覆心。不憶念戒。回向天福。邪見持戒。如是等。名戒不淨。自誓而犯。是一罪。知佛所制而故違犯。是二罪。
初發心菩薩。雖起諸煩惱。終不染心作惡。雖加杖楚。終不奪命。不取他財。令其失命。
瑜伽師地論雲。能建立義。能任持義。是根本義。由此屍羅建立任持一切世間及出世間。能引無罪最勝第一快樂功德。令生令證。是故屍羅說名根本。譬如大地建立 任持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令生令長。 戒莊嚴具。於一切類。於一切時。若有服者。皆為妙好。 由此所受清淨無罪妙善屍羅。能正除遣一切所受惡戒為因。身心熱 惱。譬如最極炎熾熱時。塗以栴檀龍腦香等。一切鬱蒸。皆得除滅。是故屍羅。說名塗香。 具戒士夫。補特伽羅遍諸方域。妙善稱譽。聲頌普聞。譬如種種根薰香 等。隨風飄颺。遍諸方所。悅意芬馥。周流彌遠。是故屍羅。名為薰香。 由此屍羅清淨善行。能趣妙樂。往妙天趣。向妙安隱。故名妙行。 由此屍羅清淨善法。 是防護性。是息除相。是遠離體。故名律儀。 問。何故不許扇搋迦。半擇迦出家。及受具足戒耶。答。由此二種。若置苾芻眾中。便參女過。若置苾芻尼眾中。因 摩觸等。便參男過。由不應與二眾共居。是故不許出家。問。何故此二雖受歸依。亦能隨受諸近事男所有學處。而不得名近事男耶。答。近事男者。名能親近承事苾 芻苾芻尼眾。彼雖能護所受律儀。而不應數親近承事二眾。二眾亦復不應親近攝受彼類。是故彼類不得名近事男。然其守護所有學處。當知福德等無差別。
三具足經優波提舍雲。律儀戒者。菩薩正取七種律儀。所謂此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戒。出家在家如是次第。皆律儀攝。
大乘莊嚴經論雲。毗尼有二種四義。初四義者。一罪。二起。三淨。四出。罪者。罪自性。謂五聚罪。起者。罪緣起。此有四種。一無知。二放逸。三煩惱疾利。四 無恭敬心。淨者。罪還淨。由善心。不由治罰。出者。罪出離。此有七種。一悔過。謂永遮相續。二順教。謂與學羯磨治罰。三開許。謂先時已制。後時更開。四更 舍。謂僧和合與學者舍。是時先犯。還得清淨。五轉依。謂比丘比丘尼男女轉根。出不共罪。六實觀。謂法優陀那。由勝觀察。七性得。謂見諦時。細罪無體。由證 法空。法爾所得。復四義者。一人。二制。三解。四判。人者。謂犯罪人。制者。謂依彼犯人。大師集眾說彼過失。制立學足。解者。謂如所制。更廣分別。判者。 謂云何得罪。云何不得罪。如是應持。
眾經撰雜譬喻上雲。持戒之人。無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大毗婆沙論雲。何故名為聖所愛戒。答。是諸功德。所依處故。謂諸聖者。愛樂功德。故愛此戒。如人愛寶。亦愛寶器。如是聖者。愛樂清淨菩提分法功德寶故。 亦愛如是所依戒器。複次聖者。憎惡諸破戒惡。戒能對治破戒惡故。聖者愛之。複次聖者。憎惡諸險惡趣。戒能超越險惡趣故。聖者愛之。複次聖者。憎惡生死流 轉。戒能超越生死流轉故。聖者愛之。複次聖者。愛涅槃。戒能趣涅槃故。聖者愛之。
分別功德論雲。毗尼者。禁律也。為二部僧說。檢惡斂非。引法防奸。猶王者秘藏。非外官所司。故曰內藏也。 諸藏之中。律藏最在其內。不可示沙彌及以白衣。 解脫道論雲。如人無頭。一切諸根不復取塵。是時名死。如是比丘。以戒為頭。若頭斷已。失諸善法。於此佛法。謂之為死。是戒為頭義。
○出曜經雲。人之修道。唯有信戒。信根已全。戒則不毀。
佛所行贊經雲。山林寶玉石。皆依地而生。戒德亦如地。眾善之所由。無翅欲騰虛。度河無良舟。人而無戒德。濟苦為實難。如樹美華果。針刺難可攀。多聞美色力。破戒者亦然。
達磨多羅禪經雲。如天德瓶。守護不壞。常出珍寶。隨意無盡。修行如是。不毀淨戒。則常出生聖功德寶。輕毀德瓶。珍寶即滅。若破戒瓶。則永失法寶。
續高僧傳釋道悅雲。蠶衣損命。乖忍辱之名。布服儉素。表慈悲之相。

神奇力量

學佛不論修何法門等,總以持戒為本。如不持戒,縱有多智,皆為魔事。修學者必須依佛戒,戒為無上菩提本。如依佛戒,則不論參禪、念佛、講經,無一不是佛法;若離佛戒,縱參禪、念佛、講經,亦與佛法相違,入於外道。
戒是無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發慧,若不持戒而修行,無有是處。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告訴我們,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亦落邪魔外道,由此可知道持戒的重要。持戒的人,龍天擁護,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賊,掃其足跡。
從前在罽賓國近著僧伽藍的地,有條毒龍時常出來為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羅漢聚在一起,用禪定力去驅逐他,總沒法把他趕跑。後來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禪定,僅對那毒龍說了一句話:“賢善遠此處去。”那毒龍便遠跑了。眾羅漢問那僧人什麼神通把毒龍趕跑?
他說:“我不以禪定力,直以謹慎於戒,守護輕戒,猶如重禁。” 我們想想,五百位羅漢的禪定力,也不及一位嚴守禁戒的僧人。
持戒的用心處
佛雖說種種法門,無論大小乘戒,皆以三歸五戒為根本。務使受持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依之立身齊家治國,則人道主義盡。且苦因既息,苦果自滅,解脫三塗苦,生人天中,易入佛乘,則學佛主義亦盡。故三歸五戒,是導世之良津,拔苦與樂之妙法。
欲脫生死黏,去煩惱縛,非五戒不為功。故云:“五戒不持,人天路絕。”夫 “戒”者,生善滅惡之基,道德之本,超凡入聖之工具。以從戒生定,從定發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而成正覺。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戒為無上菩提本”也。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攝心。妄心若攝,分別不起,愛憎自無。種種惡業,何由而生?故《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從定發慧。”當知“攝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無漏學,斷除貪嗔痴,則諸惡不起,自能眾善奉行。故“攝心”二字,豈獨挽救人心,維持世道;果能攝心一處,無事不辦,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戒、定、慧”三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這是我們每個學佛的人,應特別注意的。

內容簡介

寓意

佛陀教給人們生存所需要的技巧和能力,這種特殊的生存技能有助於調和生活中無法避免的苦難和矛盾。如果一個人能通達佛經中的做人道理,並把這些道理奉為生活的指南。那么,他會過上一種堪稱模範和值得讚美的生活。他能夠隨緣、順性地活著,得意之時不忘形,失意之際不沮喪。

觀點

每一個人都應該把佛經看做一種生活的藝術,無論信仰佛教與否,都應秉持人生的戒律,通達圓滿之境界。人生修行不過二字——持戒。

相關故事

釋迦牟尼的故事

第1章

聆聽佛經
——粒沙窺天地,朵花藏乾坤
生命只在呼吸間
無須等待
不可說,一說即錯
把心放下
快樂的鑰匙在心裡
隨緣得自在
掃除內心的塵埃
轉心不轉境
認識你自己
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徹見真理
不要對無心之過耿耿於懷

第2章

感悟佛經
——深水緩流,淺水急暴
生死均為平常事
水珍珠穿不成珠鏈
一切都不可執著
貪慾是痛苦的根本
知足最富
不為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
天下有三痴
萬事皆無常
讓無常瞭然於胸
沒有什麼能主宰吉凶
鬼在人心中

第3章

遵循佛經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是非來臨,心中持寬
誹謗之言會不攻自破
看得破也要忍得過
能低頭的人最尊貴
不逞口舌之能
善結緣的人左右逢源
福,來自一顆懂得布施的心
布施的誤區
最好的教育是愛的教育
父母恩重難報
人鄉隨俗
放下無謂的固執

第4章

回歸佛經
——命由己造,福向心求
用平常心做不平常的事
眾生平等
平淡之中有真味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金錢是箇中性詞
痛苦很快就會過去
煩惱生智慧
正視你的慈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不寬恕別人,是苦了自己
欺騙的是自己
人生是什麼
佛經小常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